徐坑老宅
|
|
作者:格子 摄影… 文章来源:格子的乡土家园 点击数:3014 更新时间:2005/3/26 13:29:51【字体:小 大】 |
|
这是一段凝固的音乐,旋律的发条被岁月的烟尘熏成一片沉重的黝黑;这是一张荣耀的标本,它承载着一截醇香的家族史,至今还能从不经意的角落里释放出恬然的满足;这是一种山野的感悟,高山的流泉将乱世的铁蹄冲刷殆尽,云雾编成的花环同样焕发光彩。
村子的名字叫徐坑,一个徐姓血缘村落,位于百丈至黄桥的高山古道旁,身前是莽莽百里的群山,身后是突兀千米的指头尖和峰门尖两座山峰。走进村子,一切都静悄悄的,惟有老人与冬日午后的阳光比试着悠闲。老人说,你要找老厝吧,随我来。
拐一个小湾,老人停止了脚步。眼前是两座不起眼的蛮木黑瓦的民居,两扇门楼歪着身子,像个咳嗽不止的佝偻老者。北边的木门楼显然要比南边的气派,六根柱子撑起一个悬山瓦顶,在坍塌的院墙边显得有些孤单。我选择北边门楼进去。这是一座典型的泰顺三合院九榴式古民居,虽然庭院成了杂草的乐园,但正房和两侧厢房保存完好。梁上没有什么精雕细琢的东西,素木圆椽间,只留下两百多年的风痕雨迹。两侧厢房正间落地门上方的槅心上的四块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边是“琴”、“棋”、“书”、“画”,南边是“福”、“禄”、“寿”、“禧”。
从北门楼出来后,跨进南门楼,就到了南厝。左右两厝规模和形制一样,从外表看不出丝毫差异,但南厝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显然要远远高于北厝。
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木磉子上。南厝除檐柱是石磉子外,其余柱子的磉子皆为木质。木磉子外表坚硬而灰黑,细密的年轮依旧清晰可辨。专家说泰顺明代古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木磉子,在南方古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为什么唯独明代泰顺的磉子选择硬木,而不选择比木磉子更为坚硬而随处可得的青石?我找不到答案。眼前的这座老厝是建于明代吗?我也无法下结论,因为古建筑研究大师梁思成有言在先,“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的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当然梁思成在下这个论断的时候,排除了非住宅类建筑。从保存千年以上的日本法隆寺、五台山佛光寺、福州华林寺等的木构建筑来看,木构民居并非不能长久保留,其“殆无存者”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为。泰顺自古是一个士人隐居的场所,远离兵燹,为古民居的保留创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环境,加上后人对祖宗财产因敬畏心理而多加保护打点,因此如果排除火灾因素,明代民居保留至今也不是个难事。我希望它是明代的东西。
南厝的艺术价值表现在檐廊间的雕刻上。正房的明间、次间和梢间的檐廊是显示主人身份和财富的地方,也是展现木刻技艺的艺术之廊。月梁形如弧虹,梁面微膨,两头雕有卷草,下边有栌斗承接,但栌斗的承力功能已退化,扮演了装饰的角色,看来是宋式的遗留。月梁之上有两个斗栱,承载着双层抱头梁,是整座建筑雕刻精华的所在。在这里,月梁除了加固檐柱和金柱之间的连接之外,还主要承担着通过安置在穿插枋中间的两个斗栱承传的卷棚的重力,这样抱头梁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很大的重压,因此成了张扬豪华和铺张的地方。粗看起来,抱头梁似是由多个精心雕琢的圆盘连接而成,其形稳重而朴实。抱头梁上承卷棚轩顶部的两根檩子,这两条檩子和最外侧的檐檩上刻满了卷花,则将整个卷棚轩装扮得富丽堂皇。
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古代泰顺的一个偏僻高山小村,对于一户人家,建造如此繁复的民居怎么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化出的工程量若折成当代价值,当令人啧舌三分:奢侈!主人告诉我,这座房子是聘请金华人建造的。我突然想到筱村东洋新厝下古民居的木雕,也是请金华人当的师傅,当年那位木雕师傅为新厝下民居整整做了三年的雕刻细活,那么眼前这般繁琐的雕刻究竟化了多少银子?现代人对此可能会不可思议,呵呵,有这么多银子,干嘛不到上海投资房地产啊?我想假如按照这种逻辑思维,我们将无法与古人交流,更无法寻解唐宋之后陆陆续续有那么多的贤者仕人到狼虎出没的泰顺山沟沟里生活的理由。
徐姓在古代泰顺是一个以耕读拾功名闻名远近的大族,自始祖徐相隐居泰顺后文风大盛,两宋时期孕育了温州首位状元徐奭,之后还走出了著名的进士兼儒学大师徐容、徐元德等,可谓族风可颂。据家谱,徐坑徐氏是六百多年前从仙居分迁的一支。自定居徐坑一两百年后,族中出了个名为徐彬的子孙,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以祖传草药为本创办了“徐益堂”药店。徐彬的药店的开办得很成功,也给他带来了滚滚的财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眼前的这座奢华的宅院是徐彬或是徐彬的儿子或孙子在事业成功之后建造的,至今应该有300多年了吧。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说:“一所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偏僻山村的住宅多数能做到“适用”,至于此外再做到既“坚固”又“美观”就难了,而眼前这座徐氏宅院却完全符合作为完善建筑所必备的要素。
这座明代的古老宅院还有多长的生命呢?在转身离去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上一篇文章: 太姥散游(一)
下一篇文章: 桐山,桐山——桐山古道行记(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