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9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隐与温州之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 11:18: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年来,屡有罗隐来访温州的传说见诸报端。近日在上海书城购得《罗隐年谱》①回瑞安路上即开卷捧读。在“唐昭宗天复四年、天佑元年甲子(904)七十二岁”条下称:“本年或赴温州瑞安寻访吴畦”。似乎罗隐来访温州既成事实。但所援引资料,并非实证,疑点颇多。为此,笔者根据个人搜集的有关史料罗列出来,公之于众。对罗隐有否来访温州与大家同好共同探讨。

一、罗隐其人

罗隐(833-909),原名横,字昭谏。今杭州富阳新登镇双江村人。终其一生,有三大特点。

一是恃才傲物,十举不第。罗隐可说是唐末最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因与温庭筠、李商隐先后均受知于宰相令孤绹,被合称为唐末“三才子”。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令孤绹之子滈登进士第,罗隐以诗贺之,令孤綯谓滈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可见罗隐的文名被当时士大夫何等看重。与他同时代的韦庄、杜荀鹤、黄滔,齐巳等都非常崇拜他。黄滔在《罗隐郎中书》中写到:“而滔以内外之戚始终所详,敢以小才为之前叙,诚以麟经下笔,诸生不合措辞。而马史抽毫,汉代还陈别录。”将罗隐文章比作孔子作《春秋》,司马迁作《史记》。清代《全五代诗》的编者李调元称罗隐为唐末文坛的“执牛耳者”。《五代诗话》的编者王士禛、郑方坤则将罗隐与韦庄、韩偓一起合称唐末五代文坛的“华岳三峰”。然而他从28岁(咸通元年)至46岁的近二十年间,却十举进士而不第。

二、性诙谐而貌丑陋。据说唐宣中大中十三年(859),罗隐赴京路过钟陵(南昌)时,遇到娼妓云英。十二年后,再次途经钟陵又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虽内耻,很快便以诗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此事被当时士人之间广为传播。

罗隐相貌丑陋,最能说明的是,唐僖宗乾符元年(874)拜相的郑畋有女儿“常欲妻之”,终因罗隐貌丑而破废的故事。据何光远《鉴诫录》卷八《钱塘秀》:“隐常献卷于郑相公,郑女妙于篇什,每读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丑陋,永不复吟隐诗矣。

三、浪迹天涯,到处题诗。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正值弱冠的罗隐,便开始到处游学。当年隐居池州梅根浦读书。自号“江东生”。后又在江西袁州分宜隐居读书。接着于23秋游扬州,25岁那年春开始西游。经江陵西上入蜀,历铜梁,入成都,北上剑门。26岁离蜀南游,经黔中至岭南,广西、广东、由肇庆到广州。然后北上清远、梅州。此后于大中十四年,懿宗咸通五年、七年、九年及僖宗乾符二年、三年先后十举进士而不第。在赴京应试的路上,先后游历洛阳、长沙、武汉,并曾在长沙入于桂幕,在横阳任主簿;在淮南入李蔚幕。他的前半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到处留有诗作。据江西民间传说。兴国山歌多是罗隐所创。整个赣南有关罗隐的山歌多不胜数。散文大家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称罗隐是客家地区民间崇信的神祇,那里有许多关于罗隐的传说和歌谣。

二、种种传说

有关罗隐来访温州的传说有多种。

一是清嘉庆《瑞安县志·寓贤》②:“罗隐,字昭谏,余杭人,负才不第,流落永嘉,到处题咏。后在钱武肃幕中,极见重礼。按:瑞安仙岩有罗隐上、下洞,相传是其遗迹。”

二是《温州市志》③卷十三《人物传略》:“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新登(一作余杭)人。十举进士不第。不受朱温征召,改名罗隐,自号江东生,流落永嘉,到处题咏,与永嘉高僧·光④有交。僖宗光启中(886-887)、为钱塘令,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给事中等职。罗隐喜用口语,多感慨伤时之作。散文小品,自成一家。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三是《大罗山志·仙岩卷》⑤:“罗隐洞,在派岩村许爷岩山山脚上,面临金河水库,相传晚唐诗人刘冲,名横,因十试不第,遂愤而浪迹林泉山水间,后来此洞隐居。自号罗隐秀才,因而得名。罗隐洞是个天然石洞,深邃玲珑,清幽雅洁。洞内花岗岩巨石欹斜错叠,构成大小许多洞室,洞室之间互有廊道,迂回曲折,让人油然生神密之感……”

四是《飞云江志·大事记》⑥载:“天佑元年(904)唐末文学家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吕江漈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五是瓯越文化丛书之三《历史人物与温州》⑦中有一篇题为《曾流落永嘉的唐末诗人罗隐》的署名文章称:“唐末诗人罗隐曾流落永嘉,在温州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他的诗通俗易懂,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他有一本专写温州人事的《江东外记》(孙诒让先生认为可能是温处间后人伪作)。对温州民间文化有一定影响。在瓯海茶山有一处风景点罗隐洞,传说是他隐居或吟咏处,至今吸引着千万游客。”(《江东外纪》应为《罗江东外记》)

再就是见诸有关报端的种种传说。例如李珍先生多年前曾在一篇题为《罗隐诗赞“望梅止渴”》的文章中提到:诗赞“望梅止渴”的罗隐(833-909)和温州有着一段缘分。他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浙江新登(今富阳)人,唐末文学家,貌甚丑,十举进士不第。光启中(公元887年)为钱塘令,入镇海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因不接受后梁太祖朱温征召,改名罗隐,流落到了永嘉,到处题咏,至今留有许多诗篇,并与唐昭宗(公元889-904)时永嘉高僧 光有交……”另外如陈圣格先生也曾写过一篇为《唐末诗人罗隐到过泰顺?》的文章:“吴畦⑧隐居库村时,罗隐正在钱镠府内担任镇海节度掌书记一职。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人才缺乏,钱镠有意起用吴畦辅政,于是特派罗隐于天复四年(904)二月前往说服吴畦出山。罗隐溯桐江而上,过严子陵钓台,经婺州(今金华)到达丽水,然后坐船顺瓯江而下抵达温州,宿于州治。在当地名士的陪同下,罗隐游览了江心屿、王右君洗砚处(墨地坊),谢灵运旧迹(谢池巷),并与陈子谅一起登访了东阜,唯无暇游览雁荡山水成为憾事。之后,罗隐乘舟沿温瑞塘河到达固安(瑞安),再换船溯飞云江而上,抵达今泰顺境内的交溪,然后弃船登陆往东白云山方向步行。路过莒江……吴畦无意出山,所以有意回避与罗隐的会面,对家人交代了接待事宜之后便只身到南山(今筱村)访友去了。罗隐到达库村没有碰到吴畦,却见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气……”并依据《库村吴氏族谱》里留有宋版的《罗江东外记》,断定“罗隐来过泰顺寻访寓公吴畦属实。”

三、疑点重重

依据上述资料看,似乎罗隐来访温州既成事实。但笔者对此却感到疑点颇多。

首先是罗隐来访的年份,上述资料中除《飞云江志》外,嘉庆《瑞安县志》、《温州市志》等,均没有罗隐来访温州的时间。只有《飞云江志》称:“天佑元年(904),唐末文学家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漈头村寻访寓贤吴畦出山辅政……”。但不知《飞云江志》这一段文字来自什么史料,有何凭据。况且天佑元年,罗隐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老人,在当时来说可谓年逾古稀。“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漈头村”,身体力行,有否可能值得怀疑。

其次是查找不到罗隐在温州的题诗。嘉庆《瑞安县志》称罗隐“流落永嘉,到处题咏”。但笔者在嘉庆《瑞安县志》《温州市志》《大罗山志》《飞云江志》及《分疆录点注》⑨等等志籍中均找不到罗隐在温州题写的诗章或铭记等文字资料。然而,罗隐性喜好写诗,在55岁入钱镠幕之前,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真的是到处题诗。罗隐今存诗文总量在整个晚唐五代作家中,仅次于李商隐。查《全唐诗》⑩卷17、18、19,卷655至665及885卷,共收罗隐446首诗,均没有一首诗与温州有关。如果罗隐曾经来访温州,曾经隐居罗隐洞,怎么会连一首诗都没有呢,令人费解。

再就是罗隐洞的真实性。《大罗山志》称:“罗隐洞……。相传晚唐诗人刘冲,名横,因十试不第,遂愤而浪迹林泉山水见,后来此洞隐聚,自号罗隐秀才,因而得名。”这一段记载。究竟是“刘冲”还是“罗隐”没有交代清楚,自相矛盾,其真实性令人置疑。又查《浙南瑞安佛教志》第九章《重点寺院塔、洞》罗隐洞称:“依据有关史料证实,罗洪(漏一先字)状元悟到世上富贵功名,是非荣辱,生死梦幻无常,由是发愿隐居在此修行,罗隐洞因此得名”。同书第八章《僧尼、居士传略提要》:“大罗山罗状元念庵法师(明):罗洪先,江西吉水人,明嘉八年丁丑(应为己丑)科状元,是当时有名大诗人……休官出外,游方学道,来到大罗山,自言“三罗”具足,在此出家修行,法名念庵。罗状元墓在大罗山罗隐洞东北首,属市文物保护单位。生平写有《醒世传》、《十叹无常歌》等著作”。如此说来,罗隐洞得名排除了与罗隐的关系。但笔者感觉《浙南瑞安佛教志》可信度不高。对罗洪先状元发愿来罗隐洞修行的因由编得带有神话色彩。查《中国状元大典》?:“罗洪先(1504-1567),字达夫,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及第后,罗洪先即便告假回乡。嘉靖十八年任春坊左赞善一职。仅任一年,便因谏蒙祸。卒于嘉靖四十三年。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广舆图》《东游记》等,并传于世。”据记载,罗洪先出身官宦世家,15岁那年读了王守仁的《传习录》,便产生潜心研究王守仁“心学”的念头。后拜李中为师,其师又是一个深受“心学”影响,儒学造诣极高的学者。罗洪先谏禍被黜还乡后,便绝意仕途,拒绝了好友唐顺之及同乡权臣严嵩要他出仕的邀请。吉水境内有山,山中有石洞,曾是虎穴。罗洪先对石洞整治一番后,题曰:“石莲”。便谢绝宾客,入洞潜心研习“心学”。看来罗洪先从青少年时代起便立志于“心学”研究,与佛学无缘。也不可能来罗隐洞修行念弥陀。罗状元墓及《十叹无常歌》似为好事者伪托之作。

又查《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二《隐逸》:“唐、刘冲,永嘉人,隐居大罗山,人称其里曰廉让里,秀才洋,君子山”。这就与《大罗山志》“罗隐洞……相传晚唐诗人,刘冲。”对上号了。后人因温州方言刘与罗谐音,抑或名人效应,以讹传讹,将刘冲演绎成了罗隐。总之,罗隐洞也不能证明罗隐曾在此隐居。

综上所述,笔者对罗隐是否有来访温州,不敢妄加揣测。故此将所收资料罗列出来,敬请大家同好不吝赐教。

注:

①罗隐年谱,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师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②清嘉庆《瑞安县志》,王殿金,黄征七总修瑞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宋维远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5月第1版,

③《温州市志》,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章志诚主编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2月第1版

④(假通字“辨”)光,《温州市志》卷十三《人物传略》光,俗姓吴,永嘉县人,康昭宗(889-904)时高僧。善作古诗,长于隶草,闻陆希声谪官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特往谒见,陆授以五指拨灯诀。曾受昭宗李晔召见,于御榻前挥毫作书,书体遒劲,受到赞赏。昭宗奖赠紫方袍一件。与诗人罗隐有交,罗有《送誓光大师》诗。著有《光上人诗》1卷,早佚。

⑤《大罗山志》,主编林长春,香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3月第1版。

⑥《飞云江志》,浙江省江河志丛书,《飞云江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⑦瓯越丛书《历史人物与温州》,主编戈悟觉,分册执行主编潘善庚,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⑧吴畦,《温州市志》卷十三《人物传略》载:“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自幼颖悟,博学多才。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进士。历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刺史、京尹、河南节度使。中书令同平章事。谏议大夫等。官至太子太保。昭宗时因谏止宦官参政,被贬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昭宗景福二年(893),朝廷命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驻润州。吴畦知钱有野心,难与共事,遂上疏求退。昭宗乾宁三年(896)隐居安固(瑞安)。光化三年(900),唐室国难益重,昭宗思吴畦之忠谏,遣使赐铁券金书,以示歉疚。今泰顺漈头村东山下,尚保留其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⑨《分疆录点注》,清林鹗、林用霖编纂,陶汉心点注校勘,香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⑩《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⑾《浙南瑞安佛教志》,潘贻鑅主编,瑞安市佛教协会2000年12月编印。

⑿《中国状元大典》,主编陈光辉,席凤宁,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⒀《弘治温州府志》,明王瓒,蔡芳主编,胡珠生校注。《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选自《籀园》2015年第3期)
作者:谢公望 温州市图书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3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