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久笃:追求永远不会太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20:10: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0-12-1 20:12 编辑

您当前的位置 :温州晚报 > 周刊 > 城市周末 正文

   本报记者 胡珍 摄影记者 余日迁

  题记
  48岁,他辞官下海,终于成为一位成功的“老板”;56岁,他投身书法艺术,他相信只有艺术可以永恒……
  如果把吴久笃的人生比喻成一篇文章,那么他的名字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此文的中心思想。
  弥久笃深,久笃,这两个很少组合到一起的字,印证着名字的主人一辈子的执着。
  没有这样的执着,18岁的吴久笃也不会瞒着父母从山沟沟里步行4个小时到镇上报名参军;
  没有这样的执着,48岁的吴久笃也不会放弃打拼半辈子的“乡干部身份”,毅然下海,到异乡淘金;
  没有这样的执着,56岁的吴久笃也不会放心把“几千万的生意”交给孩子们打理,自己潜心书法世界……
  从农民,到乡干部,到成功的企业老板,再到书法家。吴久笃几乎每一个人生的大跨步都是超出他的年龄和身份所能够承载的想象,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趁着他清明回乡祭祖,记者采访了这位传奇的人物。
  偷偷报名参军
  寒门子弟做出坚毅选择
  吴久笃不仅性格与名字相符,连长相也“恰如其名”。他身材不高,笃笃实实,特别是五官中间的“大鼻子”,看着就让人特别信服:这一定是个可以信得过的人。
  刚落座,吴久笃热情地递过一本刚出版的《书话纂刻作品集》。伴着翰墨飘香,回忆开始从46年前一场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
  如果说几十年前的泰顺是偏僻的山区,那么,吴久笃的家乡——泰顺县泗溪镇洪坑村就是山区里的山区。
  父子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肚子问题”。
  当年,18岁的吴久笃比别人尝到更多的苦。他的父亲因为一次意外落下残疾,家里除了母亲,还有一个比他小16岁的弟弟,全家人可以说只有他这一个完整的劳动力。
  矛盾的导火线是因为吴久笃想要去当兵。父母说,你走了,家里几个人怎么活下去。
  吴久笃说,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找到活下去的办法。
  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争论这个问题。事实上,征兵报名的那天,吴久笃早上摸黑起床,瞒着所有人,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报名体检。
  结果他合格了。父子之间争论的同时,吴久笃的手上已经拿着录取通知书。带着一闪而过的愧疚感,带着沉甸甸的对家人的不放心,他穿上绿色的军装出发了。
  身为寒门子弟,18岁的吴久笃毅然为自己和家人选择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今64岁的身家不菲的吴久笃用他一贯的诚实坦白解释了年少时的“冲动”:“那完全是因为穷怕了。”
  部队复员
  一世情缘就此结下
  “穷怕了”的吴久笃如愿来到军营。他相信这里就是他改变命运的“救命稻草”,他一定要紧紧抓牢眼前的一切。他努力训练,总是把自己当作“假想敌”。任何一个动作都在脑子里反复再反复,只有终于满意的时候,他才会放过自己。
  除了训练,当时初中还没有毕业的他还买齐了数理化各科书本。战友们进进出出寝室,总是看到吴久笃雷打不动地端坐在书桌前,把头埋在书本间,时常嘴里念念有词。
  1968年,吴久笃从部队复员,担任泰顺县三魁镇戬州乡的人武部长。在火热地进行着自己的革命事业的同时,吴久笃在此时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
  他就是薛国泰,吴久笃所在人武部的文书。吴久笃看到这位文书没事的时候,就把旧报纸铺在桌子上,舞文弄墨。从小就对“文化人”心生敬重的吴久笃饶有兴趣地站在旁边看,薛国泰写得投入,吴久笃看着入迷。
  幽幽墨香荡涤着心灵,一笔一划成为最好的享受。手持毛笔,苦闷、失意、彷徨,顿时化为乌有,吴久笃觉得整个身心变得轻松而愉快。从此,书法在他的精神家园留下一颗顽强的种子,从那以后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长成令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大树。
  从“书记”到“老板”
  八年艰辛百炼成钢
  1989年,吴久笃担任玉西乡党委书记,后来,又担任泗溪镇的常务副镇长。如果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应该最后会成为一位乡村的退休干部。只是人生偏偏处处充满意外。
  “到湖北去办炼钢厂!”一位朋友的建议改变了吴久笃的人生轨迹。他曾经相信自己一辈子就是扎根在故乡当人民公仆,想不到48岁的时候,心里有了“到外面折腾”的想法。
  “好好的位子不坐,要出去吃苦干吗?”很多人劝他,留在乡镇里。但是吴久笃心里已经做出了选择,就像当年18岁的他报名参军一样,他再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坚决的选择。
  “既然出门了,我就一定要赚到钱再回来。”吴久笃对父亲说,“我回来见您的时候,一定会开着小汽车的。你等着我。”
  1993年,吴久笃带着儿子、女婿,到湖北开办炼钢厂。
  那么多拔地而起的炼钢厂,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如何取得一席之地?
  吴久笃靠的是诚信。他仔细研究各家的炼钢配方,调整了自己的材料比率。他家做出的钢,质量好,价格却和别人一样。吴久笃宁可自己少赚一点,也要保证质量。
  快要年过半百的吴久笃“玩命”一样地干。他每天只睡3到4个小时,跑市场、抓企业,八年后,时间把他从一个乡村干部打造成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炼钢厂也从一家扩大到三家,分布在三大城市。
  现在,吴久笃和家人开着“豪华车队”回家。钱有了,企业壮大了,吴久笃的心里升腾起一个埋藏已久的愿望——书法。
  一天写掉三斤墨水
  痴迷书法晚来晴
  这个愿望在23岁时生根,56岁时,吴久笃决定开始追求。在他的精神家园里,一切名利都只是过往云烟,他相信书法才值得代代相传,才值得终生为之追求。
  其实这么多年,吴久笃的人生角色,虽然几经转换,但他手里的毛笔始终不曾放下。他的车上随时放着笔墨纸砚全套备齐,就是在办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总抽空写两笔。
  2001年,吴久笃决定把企业的所有事情都交给家人打理,他在西子湖畔安下新家,决心只与书法为伴。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而在吴久笃看来,还必须业精于痴。只有痴,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只有痴,才会执着地去追求。的确,多年来,他把精力都倾注到了书法造诣的研究上。他对书法的酷爱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八载寒来暑往,他除了晚上看一下《新闻联播》,几乎全部时间用在书法练习上。他临遍了“二王”“兰亭”与颜、柳、欧等传世法典。最多曾经一天写了三斤墨水。妻子说他“把书法当饭吃了”。
  虽然吴久笃的书法作品已经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他本人的书法头衔也数不过来,但是他不满意。他特别希望能够成为西泠印社的会员。
  他曾经多次拿着自己的作品请专家指点,后来才得知,成为西泠会员,不仅要书法好,还要纂刻好。
  后来,家人看到,50多岁的吴久笃端坐在桌前,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练习。“年纪大了,眼神不好,特别容易出错。”吴久笃自我解嘲,今年他的纂刻作品送到西泠印社秘书长手里,连连受到夸奖。吴久笃相信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