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廊桥的回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6 13:0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最先知道的廊桥,是我在《廊桥遗梦》一书中读到的,幽幽的情意拂过桥面,留下深刻的浪漫印象。不久,又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上看到做优雅的汴水虹桥,这桥的结构与贯木拱廊桥非常相似。崇山峻岭中的寿宁县,素有“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19座廊桥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走来,依然透出迷人的魅力。许多生存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城市人,面对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福建廊桥,面对栩栩如生的形体,就会体察到桥是有灵性的,木头是会律动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廊桥是农耕时代的产品,除了交通上的重大便利之外,还是村民农闲之时清坐闲聊的好去处,体现出乡间人家的自我关照。</p><p>寿宁城关有4座廊桥。升平桥和仙宫桥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审批中。</p><p>位于县城东门右侧,横跨蟾溪的升平桥,又叫横向横溪桥,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由邑人叶伯铭等人始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被大火焚毁。隆庆五年知县梁元杲重建,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被大水冲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再次重建。1997年重新修缮。桥长25.4米,宽5.6米,拱跨23.4米,桥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9开间,拥有48根木柱。桥正间以斗拱层层出挑承托藻井,雀替有雕刻卷草纹,有神龛祀观音,桥之西面曾有栅栏通道让牲畜或挑肥料人来往,后来被折掉。现存桥中檐下有遮挡风雨板,两边长木凳。这桥这神韵这美丽的风姿,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跨进桥内,只见两旁有茶座、小卖店、纸牌场,最令我惊奇的是居然装有吊扇,也许是世上唯一有吊扇的虹梁式木构廊屋桥。</p><p>位于县汽车站附近的仙宫桥(命名带有宗教色彩),又叫玉带桥,始建年代无资料确认。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被大水冲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1992年重新修缮。此桥长27米,宽5.1米,拱跨24.5米,桥屋12开间,拥有52根木柱,中心间与桥两端尽间升出八角攒尖顶,有神龛祀马仙。两桥座落市区,升平桥离仙宫桥近在咫尺,犹如市井中的两隐士,使喧哗的城关有了几分从容。每当夜幕来临,灯光把它们装点得流光溢彩后,又悄悄倒影水中。</p><p>位于近郊后墩村的飞云桥,又名步云桥,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是知县李贞和邑人吴永忠牵头募建,后毁。现存的桥是1938年重建,1995年又重新修缮。此桥长29.2米,宽5.3米,拱跨18.8米,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牌楼式歇山顶,尖尖的翘上雕有飞龙戏珠、鱼跃龙门的吉祥图样。桥屋13开间,拥有56根木柱,有神龛主祀临水夫人,配祀黄三公,此桥近邻的村民环保意识较差,桥下乱倒垃圾,不少脏东西浮在水面,给人脏乱的视野冲击力,令人心痛,我怏怏不乐离开。</p><p>位于郊区杨梅村的登云桥,始建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桥长33.8米,宽42米,拱跨30.8米,17开间,拥有72根木柱,有神龛祀临水夫人。此桥周边的环境颇有乡情村趣,桥未修葺,“清水出芙蓉”的画面,如迎面扑来一阵清新的田野之风,令人玩味无穷,与它“相看两不厌”了20分钟,我只好依依不舍离去。</p><p>寿宁城关这4座廊桥,历经五百多年的风云,几经周折,处于不动而观动。这4座桥与屋结合如桥似厝的廊桥谱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旋律。</p><p>鸾峰桥位于下党乡下党村南,始建无史料记载。现存的桥是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建造,1964年重新修缮。桥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6米,比我国古建筑中净跨最大的石拱赵州桥,长出0.7米,堪称中国虹桥之首,是全国现存单孔跨径最大的木拱桥。此桥南北走向,地势险峻,北面的桥台建筑在巨岩上,南面的桥台用大石块砌筑,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17开间。有神龛祀临水夫人。该桥跨度最壮观的鸾峰桥,桥身的两侧外壁是竖沟纹的薄木板,斜支着指向桥下,这样构造,斜风吹落的雨水沿此滴落,就不会侵入桥廊。桥的护板上散落着葫芦形的采光孔,使得桥身有了光线明暗的变化,这就与浙江泰顺县境内的廊桥风格迥然不同,我用各种角度狂按了数张照片后,定神凝视,时空凝固了,我仿佛看到架在青山绿水上的雨后彩虹之倩影。</p><p>坑底乡小东村有两座廊桥。小东上桥是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建造,长21.4米,宽4.6米,拱跨16.4米,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8开间,两边桥台用河卵石彻成。小东下桥是清朝光绪四年(1874年)建造,长44.3米,宽4.6米,拱跨33.1米,桥面上有80根木柱,分列19开间,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是它的特色。这桥木梁上墨书建桥缘首、工匠等资料,两端的桥头檐下至梁上的部分施粉墙,描有传神的彩绘。两边有长木椅,其中有两处作床状,供人躺卧。桥头的翼角飞挑。似青龙翘首,颇有吞云吐雾之势,入桥内,透过窗口,只见桥外清河绿水,柔石沉底,一群小鱼嬉戏水中,这种情致与君难以说清。</p><p>张坑桥位于芹洋乡张坑村1公里处的谷底,始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1954年重新修缮长40米,宽5米,拱跨33.4米,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17开间。木梁上墨书知县的教谕,建桥年月、石匠、捐款人及数额等等,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料,为研究人员倍加青睐。此桥南面桥柱直接架在岸边的岩石上,北面桥台用条石彻造,桥下始建的桥墩依然存在,直径大的80厘米,小的20厘米。我跳岩越水到了桥底,抢拍了好几张照片。面对如此纯粹的贯木拱廊桥,我只觉得这是普天下最原始最清静的栖息地,突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朝代。</p><p>长濑溪桥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建造,长39.2米,宽5.2米,拱跨32米,桥面上有64根木柱,分列15开间,桥内凳保留完好,桥栏上的板壁破损了不少。刚到城关,我就听到此行的向导——中国木拱桥网杨梅州在线主持人袁晓昊说:“最近在修建牛头山水电站,需淹没张坑桥和攻濑溪桥,只好将这姐妹桥移建到芹洋乡另外的溪流上。”我特意在每座桥边多呆了半个小时,精心选取了独特的角度,“谋杀”了不少胶卷,留下最珍贵的画面。伫立桥上,我轻拍桥栏,留下几多山河的遗憾。</p><p>下一个目标是“江南小九寨”中的杨梅州桥。大家决定另辟蹊径,溯九曲回肠的杨梅州溪而上。乘车来到悬崖边的溪畔,我们蜿蜒蛇行,逆水而上,只见两边奇岩怪石,似&nbsp;&nbsp; ,如&nbsp;&nbsp;&nbsp; ,像&nbsp;&nbsp; ,有的景观经人指点,越看越形似。阵阵黄叶闯入视野,熟透的颜色令我涌上莫名的冲动,此时的鼻子特敏感,倍觉此处的空气异常新鲜,好一个的天然氧吧,我兴奋地深呼吸,清洗自己的肺部,精神更抖擞了,绕过个个深浅不一的碧潭,攀援有惊无险的石壁。黄昏时,终于来到小村庄,只见缕缕炊烟冉冉上空,鸭群鹅群从稻田上返回。我抢先登上制高点远眺,在夕阳的余辉中,杨梅洲桥横空出世,吊在天边,周边,危石倾斜,令人拍案叫绝。此桥位于坑底乡杨梅州东北1公里处,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历经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十七年(1869年)的三次大规模修缮,现存桥为1939年重建的,长42.5米,宽4.2米,拱跨35.7米,桥面上有72根木柱,分列17开间。</p><p>年轻的红军桥是在1954年建造的。它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长43米,宽5.1米,拱跨36米,桥面上有64根木柱,分列15开间,这桥的建造源于一段动人的故事:此村木桥被山洪瀑发冲跨了,1937年3月12日,隐藏在李家山村的闽东游击队领导范式人(解放后曾为福建省委副书记)、许威等人遭受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9位地下交通员星夜赶制木筏,齐心协力帮助他们抢渡对岸,化险为夷,安全转移。解放后,许威曾任福安专区副专员,特意拨款建造了这座木拱桥,造福了北往南来的村民。这桥的两旁板壁的窗洞,设计了别具一格的五角星状,当地的山民就取名为“红军桥”,并特在桥边立碑纪念。</p><p>寿宁县山高水凉,有着相对封闭的环境,在急湍的山涧中,木拱桥为山区人民的交通往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才智,更折射出中国农村山乡田园特定的地方审美趣味。座座隐藏在村间、原野、山谷中的廊桥虽然已显沧桑,但硬朗的栋梁依然傲然屹立,它们默默无闻地跨越在一条又一条的河流上,为山乡村民遮风挡雨,毫无丁点怨言。尤溪桥、尤溪上桥,杨溪头桥,单桥,福寿桥,翁坑桥,溪南桥,回澜桥等19座精美的廊桥似桥似深藏的颗颗明珠,逐步被人发现赏识。去年底,闽浙的泰顺,景宁,庆元和寿宁四县联合,向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小小的县城,淳朴的民风,奇特的廊桥,彩虹般的身影,一不留神,已跨越了明朝和清朝的历史。</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