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泰顺 >> 民俗 >> 正文
泰顺风俗简介
作者:langqiao… 文章来源:langqiao.net 点击数:6792 更新时间:2005/12/8 0:55:41【字体:
 

泰顺山区,风土温和,民性质朴善良。然一地之民性风俗,亦必随着时事的变化而变化。《分疆录》所云“世变时移,习俗渐改,朴者日华,实者日浮,厚者日薄”,揭示了一个时期县内风俗的趋变。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山乡风俗于传承中有所变更。部分陋俗已被革除。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已日渐形成。

泰顺风俗之生产习俗

播谷按潮候

  一般清明前后播种,水育秧撒种时间选在潮水平时进行,农民经验必如此才可免谷种“浮走”而引起秧苗疏密不匀和不同秧块的掺杂。

耘田唱山歌

  耘田多雇工帮忙,全部稻田在定期内耘完。耘田时青年们喜欢唱山歌,内容为“长年诗”之类,由一人领唱,众声随和,歌声嘹亮,响彻田野。曲调只用1、3、5、i数音组成旋律,反复循环,淳厚朴素。耘田唱山歌流传悠久,惜解放后失传。

尝新

  稻谷初熟,视为喜事,择吉日“尝新”。即是先割下几十斤稻谷,舂米做饭,再配些酒菜,合家畅吃一顿,有的还邀请亲友同贺,俗称“尝新”。有民谣道,“秋风吹起催稻黄,九月大冬正好尝,头碗舀起供天地,二碗舀起敬爹娘”,以祭天地之恩赐,敬爹娘之劬劳。解放后,有的翻身农民还盛一碗供毛主席像前,以示不忘毛泽东的恩德。尝新时,按长幼辈分依次尝食,并先夹几粒饭放在桌上,吃饱时碗中留下一口饭(如已吃完,要再盛一些放着),俗称“余仓”,寓意谷米吃不完。八十年代大米成为多数农民主食,稻谷丰收已非鲜事,此俗渐渐消失。仅有少数人把首次收获的稻谷畚取一斗,以备供奉天地之用。

驯牛

  牛犊长到3齿龄时,就要由有经验的老农用犁、耖进行驯练(实为耕田实习)。时间选用傍晚,驯到日落归家,使牛习惯于劳动晚归。驯牛需两人,一人把犁扬鞭,另一人持约2米长、紧系牛鼻的竹棒跟随左右,以控制牛的走向。莒江、司前一带,牛经驯后,犁田不用缰绳,而能自然就驭。

泰顺风俗之礼仪习俗

婚嫁

  昔日婚嫁,由父母作主,听媒妁之言,讲门户相对。媒人把闺女生庚(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送与男家,放置七日,如果都吉祥如意,并经算命先生推算双方八字无冲克,即行议婚。媒妁居间洽妥礼金、嫁妆、盂担诸项。从议婚到成婚,历许多繁文缛节。

  察定 即小定。男方备猪脚、鱼鲞、榔糍、线面、红蛋、绒线、衣服等,拼成四孟(盂为直径约40厘米的盘状木制盛器),定金银币数元,或银耳坠、银戒指一对。用红布袋挑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款待,收下主要礼品,以布裤、袜底回礼。八十年代以来,城关定亲首饰,步步升级,由原来的银质改为金质。

  大定 男方一般送礼品八盂,公鸡两只。盂担中具帖盒,内放以柏枝扎结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果品,寓意“早生贵子”。城关富家大定礼物用“扛盛”(为长方形的木制盛器,有盖)扛抬,器内摆金银首饰、服装鞋袜、高级菜料及糕饼等。殷户和书香门第,在帖盒中还有书启和礼单。女家收下部分礼物,作相应回礼回启。公鸡收一只,换上一只新雌鸡,用红线联结两鸡脚,俗称“红线绕鸡脚”,以兆良缘永固。礼金一般在大定前付清。

  送日子 结婚日期择定后,男家即备简单礼品数盂,雇人与媒人一起送到女家。也有与大定同时进行的。

  轿前盂 迎娶前夕,男方一般要给女家备送办酒菜料十至十二盂。百丈区还加猪肉百余斤,彭溪一带富家则备宰好的全猪,猪嘴与四蹄用红绳扎上柏枝、万年青,猪背贴上大双喜,俗称“花猪”。轿前盂全数收下,仅留一“七寸蹄”还礼。
  解放后,贯彻《婚姻法》时,礼金及大、小定等旧俗一度有所废除。尔后,大、小定礼物及轿前孟多折现金支付。但大、小定时,礼节性的盂担如猪脚等,仍不能少。

  迎娶 男家备花轿、请乐班,于迎娶前一天下午到女家。抬嫁妆的轿夫要用红布袋抬去“轿夫米”(城关“轿夫米”则与轿前盂一起送)。女家一见轿到,或听到唢呐声,母女即号啕大哭。当晚设宴请客,俗称出嫁酒。次日,闺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兄长背上轿;百丈一带则由男方请来的“接姑”牵新娘上轿。闺女上轿前,须向母舅跪拜告别,母舅则给红包。接着,闺女站米筛(筛下置米斗)上掷两把筷子,一朝前掷,一往后抛。新娘带火笼,要到兴旺的人家取火,百丈等地由“接姑”提火笼向人家取火,以红蛋、彩豆及小红包作酬谢。花轿过溪(桥)和抬到男家厅堂时,新娘要抛下红蛋和彩豆(罗阳在新娘初进新房门口时,还要抛一次),意为“制煞”。新娘刚抬到时,新郎与翁姑暂回避见面,以防招致不吉利。

  解放后,花轿、乐班渐废,新娘由女友伴送步行到男家。八十年代,凡通公路的乡村,新娘一般用车迎娶。近年城关迎娶,奢侈之风滋长,有的用小轿车达三四辆之多。

  嫁妆 嫁妆的多少,由婚嫁形式——俗谓“扛”、“邀”、“邀邀扛”(半扛)而定。“扛”则嫁妆多,床被帐、橱柜、桌台及大小脚盂、马桶等齐备,一般为十几杠(两人抬一件或数件称“一杠”),富者多达数十杠;“邀”则无嫁妆;“邀邀扛”有部分嫁妆。昔日嫁妆均为木制,重彩画与雕刻。七十年代以来,嫁妆款式日趋新颖,床从原来的“斗床”,渐演变为车木床、板床、“席梦思”等,橱、柜、台等则发展为组合家具。八十年代,陪嫁品中已有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被褥多的达十数条,高级羽绒被、毛毯已不鲜见。

  傧相 男家需请男傧相二人,俗称“暖房头”或“床头把”,专为新郎服务。女傧相二人,俗称“老接”、“接姑”(前者必须伉俪成双而有子女者,后者必须父母双全),专为陪伴新娘。新娘由老接牵出轿。开轿门时,老接先用手帕对新娘拂三下,称“刹面风”。意在防制新娘到夫家后耍脾气,然后两女傧相挈新娘入新房。罗阳则先由男女四傧相分站在花轿四边,把挂在秤钩上的米筛、谷印、铜镜、锁等传递一周,之后,五物随新娘送入新房。农村一般都在新房摆一箩谷,谷中插一把挂着谷印的秤,新房桌子上设斗灯,斗中装满米,斗的后内边插剪、尺、镜,沿斗边置十个贴着喜字的生蛋,插十双用红线联着的筷子。也有用五蛋五筷,每蛋贴一字,联成“五子喜登科”之句。斗灯昼夜不熄,点到七日止。此俗今已废,但偏僻山村仍存,当日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

  拜堂 一般在午后(亦有在次日)进行,四傧相分别领新郎、新娘到厅堂行婚礼,鸣炮奏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媒人或亲戚长辈。受拜亲戚要给红包,但一般皆不受拜。最后新郎、新娘互相行礼。此俗解放后逐渐废除。

  洞房酒与闹洞房 洞房酒一般在吉日当晚十时左右举办,俗称“暖房酒”(有的与晚宴同时举行)。席摆厅堂正中,红烛交辉,新郎居首席,两男傧相分坐左右,各把一壶斟酒,与新郎正对面坐的必须挑父母双全的青少年。席间乐班频频奏乐唱曲,此宴酒肴特丰,每每吃到凌晨方罢。宴毕,大放鞭炮,二傧相执喜烛,乐班奏唢呐,送新郎入洞房。闹房时,众说戏谑之言,逗笑新娘。彭溪一带则有搭四句之俗,闹洞房者吟念适合的诗歌四句(雅俗均可),新娘则奖给彩豆一把。
  七十年代以后,洞房酒的人数无定额,凡新郎的相好亲友,皆可参加。

  送七日送三日与回门 昔日闺女出嫁六日,娘家即备盂担(含衣服)到女儿家,叫“送七日”。七日晨,婿家设宴请客。新娘晨起切南瓜,只切一刀,因南瓜多子,以兆螽斯衍庆。八十年代改为“送三日”。嫁后次日,娘家父亲即送物件给女儿,当晚婿家设宴请岳父,酬谢相帮人。翌日早,女儿偕同婿郎随父亲回娘家,叫回门。当晚回夫家。

  做年婿 旧时婚后次年正月,新婿备盂担到岳父家作客,叫“做年婿”。所带礼品分送岳家嫡系亲属,对岳父母行跪拜礼。受礼各家先后宴请年婿,岳父一一作陪,最后岳家再宴嫡属各户,称“回杯”。
  解放前,有童养媳、“姑换嫂”、“上门”、“典妻”(“上门”是因夫亡不愿再嫁而招入大龄的男人为夫。“典妻”则是因极度贫困或兼久病,无法供养妻儿,把妻出典给另一男人,立据期满回归)之俗。解放后,“典妻”陋俗已消失,其他几种也已少见。

  诞 寿

  生育 妇女生育,俗称“做月里”。昔日农村产妇产后第三日,要给婴儿沐浴,用活血丹、瓜子芬、杉树梢、石菖蒲等几样土草药,并放入鸡蛋数个一同煎煮,然后以药液浴婴和揩洗产妇乳头,叫“洗三旦”。同时把熟蛋分给邻居儿童。若生男孩,必送一蛋给邻居未育妇女。接着给娘家及其他嫡亲送猪脚或猪肉,俗称“送酒”,生女则没有。昔日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婴常遭溺死或遗弃。八十年代,遗弃女婴仍有发生。婴儿满月,剃满月头。剃毕,理发师拿熟蛋在光头上滚转,边滚边念吉祥话语。主家以蛋酒点心或加红包招待。产妇一般休养一个月,不出房门。一日三餐二点心。菜肴主要是蛋酒(自家特酿的红酒)和鸡。在月里期间,亲友先后赠送“月里羹”——鸡、兔、蛋或加婴儿衣裙等。婴儿满四个月,需尝鲜溪鱼,俗称“通斋”。男孩满周岁,多办“对周酒”。外祖、姑母及接受送酒的亲戚等,都给孩子送衣裤帽鞋等物。

  拜年 虚龄年届五十,开始庆寿,俗称“做十”,泰顺俗称的拜年专指对寿者言,一般于春节期间进行。大年初一,寿者(除贫户外)备糖豆糕果,在大厅摆好桌凳,迎候拜年者。旧时还招待面点。仕阳镇的溪东村,特有“初一拜年,初二还礼”之俗,即初一群众到寿主屋行拜;初二各寿主一起回拜,但只口叫拜年,不吃茶点。

  祝寿 凡准备办寿酒的寿主,其女儿及嫡亲在上年腊月下旬先送猪脚或猪肉,至办寿酒日,再送寿面、橼糍、寿字或对联及衣服鞋帽等。邻里弟兄多是数人合送一件礼物,如被单、毛毯、玻璃匾额之类。旧时,对富贵而寿高者,女婿或亲友常送金字匾额(俗称牌板)、金字联板,有的还为寿者撰寿序。五十俗谓“孩子十”,场面不大。到花甲、古稀、耄耋之寿,则为人们所重视。有的寿星还坐在堂上,让儿孙亲友一一叩拜,并大办寿宴,从晚上吃到通宵,称“暖寿”,县城罗阳在八十年代末出现酒席上再加一道特殊的“菜”——在盘子里放上香烟和压岁钱(少则十元,多则三四十元),均每人——包。

  造屋 选栋梁 栋梁是房屋最主要构件。昔日造屋,甚重栋梁挑选,梁材必须是林中分蘖多的杉树,意兆子孙兴旺;不用路边树,以防有人说过那树好造棺材。砍梁木须择吉日,并给山主红包。山主则给梁木挂红抬回。

  上梁 上梁是造屋最主要日子,须择“黄道吉日”。抬梁木的要选“好命人”,木匠在安装栋梁时,念吉祥佳话,祝新屋兴发。是日,亲友馈赠谷米(用红布袋装)、布匹。上梁时,栋梁上挂红垂彩,压上一袋袋粮食。当日备宴酬谢宾客与赠工的亲友。八十年代以来,房屋多为钢混结构,无需栋梁。

  乔迁 乔迁新屋时,选吉日良辰,太阳初上,放爆竹鞭炮,以兆新居早发。新灶开火时,必先煮汤丸招待邻里。亲友送小红布袋、面条或碗盘等礼品,主家设小宴款待。在城关,八十年代以来,亲友一般送现金,主家盛宴致谢。

  酒宴 婚嫁、丧葬、寿诞等红白喜事,历来都办酒请客。昔日农村酒宴,但求饭饱、酒醉、肉足。菜肴一般20样左右,首道菜随不同类别的酒宴而异。如上梁、乔迁、葬坟,头碗为汤圆,庆寿必先面条。仕阳风俗,到剩四五道菜时,即出黑木耳,最后一道为豆腐或笋干。八十年代以来,不论哪种酒宴,菜肴渐趋丰盛。宴有大宴、小宴(俗称菜饭或小顿)之分;婚嫁、葬坟有三餐大宴,其余酒宴多为二餐。场面的大小,则视主家的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而定,一般十几桌,多的达四五—卜桌。过去用家酿红酒,现在啤酒、红酒、白酒齐备。宴间主人对宾客一一敬酒、敬烟。乡间寿宴,除主人外,与宴的侄辈及甥婿(含侄婿)必要备卷烟敬客。支派蕃衍的主家,敬烟者达数十人。

  翁山、叶山(里光乡)等地酒筵有“退筵吃”之俗。即一餐分两段吃,先吃饱,暂散席,复席后再慢慢饮酒。

泰顺风俗之岁时习俗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从上年腊月下旬(城区还早在中旬)起即开始准备。腊末两天,农村家家制年糕,宰鸡兔,打扫厨房烟尘,清除庭院垃圾,洗涤被服橱柜等。廿四日,“还愿”送家神“上天”过年;廿九日,备羹饭祀祖。当晚,合家团聚,共享一年来最好的酒食。罗阳、筱村等地还在除夕子夜再吃一次酒肴,俗称“消夜”或“守岁酒”。但在旧社会,有些负债贫户,户主为躲避债主逼债,往往隐匿他处,直到除夕后半夜才敢回家,俗称“养豆芽”。除夕晚上,用一块干柴脑(树根)埋于灰池塘生火。俗称“年猪”,兆能养大猪,实为藏火种。还要煮年饭,即把大米煮成半熟,用笊篱捞入饭甑,以便初一蒸炊。正月初一,老幼早起,穿干净衣服或新衣,讲吉祥话语。持斋一日(或只早餐)。早餐菜肴要具祥瑞象征。如面条,象征长命,菜头(萝卜)象征“彩头”,糖煮年糕,以寓生活甘甜。现在青年人,多已不拘此俗。初四,备“三牲”供品接回“上天”过年的家神。
  民间业余文娱队伍,常在春节期间出乡举办舞龙、舞狮等活动,罗阳则常利用此项活动,筹集兴办公益事业的部分基金。此风昔日较盛,解放后渐衰。

元 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也称上元节。群众普遍备年糕(多为过年留下的)酒菜过节。昔日县城街巷有悬灯结彩和灯舞活动,解放后逐渐少见,仅个别乡村有较大型文娱活动。如三魁的武垟村,抬出宫中的娘娘塑像,举旗提灯,锣鼓宣扬,逐村巡游。巡经每个自然村时,众皆设供迎拜。巡遍三村后,回宫再演木偶戏三至五天。戬洲乡则于元宵日,在垂庆宫做“功德”(佛事),群众云集,宫内摆满斋供,并搭一平台,台上以三叉竹架撑置三五个如小宝塔状的糖糍,俗称“物”,最大的可达100余斤。“物”被视为功德道术施聚的精华,谁能获得,即运气亨通,万事迪吉。各村事先组织抢“物”队,当功德进行到傍晚时,三通鼓罢,一首事人上台把“物”推倒于台下,抢“物”者遂蜂拥而上,互相争夺。得胜者扛着胜利品急回自己村里,把“物”切成小块分给各户。由于强行抢夺,自不免发生斗殴,向来认为“斗则太平,斗伤无妨”。后来越斗越凶,甚至发展为村与村械斗,视同寇仇,造成严重的流血重伤,到1951年,此俗终被革除。

二月二

  农村多有吃芥菜粥(或饭)之俗,部分乡村还备酒菜过节。泗溪下桥常举行盛大庙会——娘娘宫“做福”,由林、曾两姓首事人轮流负责福事。四周朝拜者陆续到来,先后用膳,吃罢还分得一条“福糍”。有的人把“福糍”滚上香灰带回,供全家吃,期望吃了“佛光感应”过的“福糍”,身体健康。与福人数多达干余人,解放后,此俗遂止。

清 明

  清明扫墓(少数地方为农历三月三)是缅怀先人,不忘祖先葬所的传统风俗。家家挑着牲礼或羹饭到墓地,铲除坟上杂草,压上几叠纸条,陈列祭品,焚香点烛,点放爆竹或鸣炮致祭。有的乡村,一边扫墓,一边另备羹饭在家中或送去祠堂祭奠。有祭田的祖坟还办坟酒,由轮耕祭田的坟首主办。民国26年(1937)以后,大部分祭田收归办学经费,坟酒风俗于是停止。解放后,县城建成革命烈士墓,每逢清明,城关中小学生集体扫墓,缅怀先烈。
  清明正当棉曲(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盛长时期,人们采棉曲和粳米做椭糍,叫棉曲糍,色黑有清香。罗阳加工较精,做成馒头状,内包肉(或糖)馅,别具滋味,又叫燕糍。

端 午

  俗称五月五、五月节、重五,家家裹粽子。谚云:“五月五,菖蒲挂门户”。户户把菖蒲、艾枝等用线扎成一束挂在门上。菖蒲象征利剑,意为斩鬼驱魔。喝雄黄酒(微量),小孩的额与脸还抹上雄黄,以为可防蛇蝎之毒。小孩的腕和胫部缚上一圈红绳,俗称“记节”。到七夕,把红绳子剪下抛到檐上,说是“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桥”。有的孩子还挂上香袋。泗溪一带,凡种有果树的人家,对只开花不结果的果树,都要在其干上缠上几圈红绳子,以期果树次年能结果实。在农村,凡有女儿出嫁未满三年的,都要给女儿送节。头年还裹两个“喜粽”在大粽中装个小粽子,用红线标识,特供女儿吃。

七月半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是常年“四祭”中的主要祀祖日,农村家家炊九重糕或粳米糖糍,备羹饭祭祖先。昔日有的乡村还有做兰盆之举,由头人主持在祖祠设祭,请道士祈祷一日或一宵,祠下各户送束纸烧冥钱。这天晚餐酒食颇丰,进食时间特早,并戒小孩晚—亡外出。

中 秋

  中秋吃饼赏月和蒸九重糕过节,是泰顺民间的普遍习俗。彭溪一带舅舅给外甥送月饼,直至最小的外甥年满16岁。
  此外,还有“六月六,晒衣服”,“七夕炒豆”,“九月九,蒸九重糕”等俗,但不普遍。至于解放后法定的一些节日如“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等,机关企业和人民团体例行纪念活动,民间还未形成习惯。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