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泰顺 >> 正文
《乡土泗溪》叁 古村后池两家族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文博馆 点击数:2989 更新时间:2005/11/22 11:30:10【字体:
 
 古村后池与下桥村相隔,是林建从筱村改迁泗溪的栖居处,除林氏外,还有汤氏家族居此。村落地盘并不是很大,但山环水绕,景致非常优美。林、汤两大家族发展史就如村前的溪流,生生不息,蕴酿出一段深厚的乡土往事。仍存于世的宗祠和宗谱无疑是这两大家族在宗法社会中的最深印记。
    古代村落中有居住中心、礼制中心等区域的划分。后池村头是整个村落的礼制中心,分别建有汤氏宗祠和林氏宗祠。在村落的礼制建筑中,最主要的就是祠堂。祠堂因其所属的集团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属于宗族的称“宗祠”,为宗族一支所享的称“支祠”,只供一个家族所用的称“家祠”,“家祠”又称“家庙”。宗祠在血缘村落里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象征着宗族或者家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它的功能很复杂: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议事的会堂;是族民婚丧嫁娶的仪式举行地,也是族民们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心;是宗族陈列祖宗八辈的牌位之所,也是炫耀杰出族人的纪念堂。宗祠血缘关系的纽带,是血缘村落存在的基础。因此,宗祠是血缘村落里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其数量之多,也仅次于住宅。(参见刘杰《泰顺》)
    汤氏宗祠的规模要比林氏宗祠大得多,而且做工也要细。说起汤氏的源流以及汤氏宗祠的营建,其中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汤文魁年青时入行伍,后擢升为将领,康熙年间携子率兵入驻泰顺泗溪镇守营盘。由于当时未修有宗谱,以至几世后,汤氏族人竟无从得知派衍何处。族人汤国修赴考时,因说不清祖籍而被主考官拒之考场之外。恰巧,另有一位主考官也姓汤,乐清人,便嘱咐汤国修先回乡修宗谱,谱头祖系可以续在乐清汤氏之下。当汤国修返乡编修宗谱参加第二年考试时,主考官又问其宗祠建在何处。可其时汤氏未建有祠堂,主考官说其家族未建有祠堂,中式了官报无处可送(古人中式必先到宗祠报予先祖)而再次拒绝他进入考场。汤国修只好再次返乡主持建造宗祠。有志者事竟成,汤国修后来终于中式成为贡生,并在宗祠外立一付旗杆石,时为同治五年的事。第三年泰顺县太爷又亲笔题写“明经”匾赠于汤国修,悬挂在宗祠中。
    “古者立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庶人则无庙,仅祭于寝。”(《后池汤氏宗谱》)这里的“一、三、五、七”并不是庙之座数,而是庙的间数。自从朝延允许庶人可以建造宗庙之后,此种礼制建筑迅速在中国广大地区涌现,“家庙无论通都大邑、穷乡僻壤莫不各有斯堂也!”(《后池汤氏宗谱》)
    在汤国修建祠之前,族人汤才伟也曾有此愿,“奈有志未逮,临终嘱其子曰:‘宗祠未建无以安先灵,我族人苟能经营及此,汝必以洋坛之田计租五百八十觔(斤)捐入以为祠产,吾愿毕矣!”(《后池汤氏宗谱》)后来汤国修于道光丙午年主持建造宗祠于后池后转洋,当年,才伟之子即遵父遗命将洋坛之田立契捐入。汤国修亦虑族产不敷,再将祖上祭田添入祠产。拥有族产后,族人一起定例,日后若有族人有志功名“或文武、或入泮,或补廪者,将祠内之租收去一年,以示奖劝。或同年二三名亦入泮者亦帷许一年内之租,二三名均分,以泯争端。”(《后池汤氏宗谱》)并附说明,功名人物收租后,当年中元、冬至二节祠祭的祭礼则由收租人置办。另外,在族产中有一部分为先祖悦村公的灯田,文武入泮者可以终身收租,收租人过世后,则依旧入祠为众产。
    在宗祠的第三进中,有一块新立的《文魁公碑志》:“始祖泽公,字谱济。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朱皋镇人,唐大历中进士。至贞元德宗官封太师。游官到闽转浙江省平阳县。直至二十七世祖文魁公,于大清康熙廿五年服军旅,身为主将,率子建佐公进驻泰顺泗溪镇守北涧桥营盘,事后定居泗溪为汤氏始祖……”碑文明确地阐述了汤氏的祖脉。但是,当年汤国修赴考时,不是因为报不出派衍何处,而被主考官笑称为“野汤”吗?怎么这里又是说自平阳呢?原来事有凑巧,前几年有族人与平阳汤氏人一起担柴卖,言谈中说起各自祖上的事,平阳人说其祖上有一位叫汤文魁的,入行伍后即失去音信。后池汤氏族人一听,自己祖上不就是叫汤文魁吗?经两地族人验对后,果然彼此族中的“汤文魁”同系一人。
    几百年后,后池汤氏才得以认祖归宗,合族欢悦之际议修宗谱,时在一九九七年。汤氏新修的宗谱做得非常气派,宽40公分,高有60公分,如此大开本的宗谱实属罕见!前几年族人又一次发行重修祠堂,竣工之后,祠下子孙共聚祠中会餐,以庆宗功,可见,这种悠久的风俗至今未变。
    汤氏宗祠的后山林木特别葱郁,荫护着形制宏大的礼制建筑,茂盛的枝桠就像是汤氏一族人丁兴旺的象征。汤氏家族共有五个房派,把儒家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房派的名称。汤氏家族非常重视诗书传家,农耕持家,在泗溪众姓氏中算得上是宗风可扬的一族。这除了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之外,显然与家族的管理有方是分不开的。宗谱中即载有这方面的文章——《训勉子侄》,在家族中发挥着教化作用:“少年勿苦太蹉跎,正好沉潜自琢磨。画日浴思沂水东,春风归忆舞雩歌。诗因梦草情偏幻,笔为生花学始多。苦莫道飘蓬长若,是活身谋更无他……”。
    林氏宗祠位于汤氏宗祠的左方,门楼对着汤氏宗祠的左侧。宗祠的规模不大,连门楼在内也只有两进。推开没有上锁的门扇,让人大吃一惊,院内竟被族人当作菜园使用,种上一园子青豆。这在古代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宗祠是村落中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家族中都有明文规定,禁止在宗祠内堆放杂物、做工等等。而如今的林氏宗祠内竟被当作菜园,说明宗法制度在乡村中的印记的确已愈来愈淡。
    在两座宗祠之间有一条小径通往后山,虬根粗壮、荫天蔽日的古树下供奉着张佬翁。张佬翁原是和尚,法号法明。黄巢准备作乱时,曾到其寺院中偷油燃灯,夜制兵书。被法明和尚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黄巢,而且还赠以灯油。黄巢本来准备把新制的大刀在法明和尚身上开光,后见其如此大量,便拜其为干爹,并嘱咐,在大刀开光那天让法明和尚往北走,他便往南试刀开光。谁知那日,法明和尚临时思忖,黄巢会不会突然改变主意改北开光呢,于是改往南走,行了一程后,心里总觉得发慌,便躲入路旁的一截烂树根内。可法明和尚又怕黄巢冲这烂树根开光,心想,他人高马大,要举刀辟树根也是砍在较高之处,那末我就倒立吧,最多也是被砍去双脚。也是注定法明和尚要命丧黄巢刀下。黄巢果然拿这根烂树根开光,偏偏又是照着树根的底端砍去。只见血光一道,法明和尚和烂树根被黄巢一刀砍成两段。后来,黄巢封法明和尚为神,祭于树下。这就是张佬翁神位都设在大树下的来由。
    在村落中最多的建筑即民居,后池村中仍存有大量古代民居建筑。火墙底是汤氏建造的一座大宅院,因其建有几堵偌大的防火山墙而称为“火墙底”。从村路的一侧进去,进入火墙底的第一座门楼后,迎面而来的是第二座门楼,门为圆形。门楼之外的山墙做成拉弓式,曲线缓和,为青砖作。圆门过后,两边兼为院墙,早时墙上作有粉刷,上绘图案。岁月匆匆,多少兴盛衰败在弹指之间,院墙上的装饰已经脱落,只留遗迹。径之尽处,往右又是一座门楼,踏入此道门后,即是火墙底的大院,院之三面建造三座建筑,构成三合院式,建筑细部不甚精细。整座宅院的地理方位却是很好,后靠青山,林木葱茏,前有远山一抹,色呈青黛。
强调聚族而居的古代家族,一村之中虽有不同姓氏共同居住,但是并不会出现因姓氏不同而使民居杂乱无序地建在一起的局面。后池村头是两姓的礼制中心,紧靠礼制中心的即是汤氏的居住区。林氏居住区相对位于村庄的里端。林氏始祖林建这位唐内阁长史绝意佳仕途后,一徙再徙,最后定居泗溪后池村,卒后也是葬在村中。墓葬建筑虽然简单,但是形制非常大,很是大度,极富时代风格。墓后茂竹相拥,森然林立,陪伴这位内阁长史守着这一方水土。林氏后裔人丁不断繁衍,居住建筑逐渐增多,但兼是以林建墓为中心扩展开来。
    在始祖林建墓葬旁的一座林氏房子里,主人保存着几次修纂的《林氏族谱》,其中有一本是十几年前新修的。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明清两代,家谱纂修和续修年限的时间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在清代,私人家谱一般规定是30年续修一次,也有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还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家谱5年一修,合族的公谱10年一修。家谱的纂修,通常是由家族中负有文名或有威望者主持,也有的是聘请族外名人主持纂修。修谱经费在主要来自祠堂公产的收入、家族成员公摊或族人的捐赠等。
    十几年前主持修谱的林氏族人林芳,十几年前他五十多岁。在修好族谱后,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老人当时曾说过,在生值得欣慰的一件大事就是主持编修了《林氏族谱》。翻开族谱,有一篇“下桥后池村林姓房谱诗序”,即为林芳老人所作:“萦洄泗水汇下桥,文笔插天耸云霄。龙蛇凤虎排闰卓,康熙御笔五封侯。惟有三山将军侍,双桂文峰举望岩。形势天然成气脉,风流人物在当朝。鼻祖建公不与言,晦名讳迹隐建阳。转徙温属固安界,始谋宅于义翔乡。宋建隆二辛酉岁,重徙泗溪后裔昌。地灵人杰传自古,十八学士声名扬。瓜瓞绵延散四处,晚年异梦吉与祥。花园胜景今何在,凉亭古樟护一村。显荣簪缨相续诚,头角峥嵘满一堂……”。
    修谱是一项既神圣又繁杂的任务,主修者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家族资料,而且还要懂得修谱的一系列体例,这些体例一般会抄入家谱中作为凡例。新修的《林氏族谱》即抄录有多则凡例,这些凡例大部分沿袭旧谱中的内容,也有部分是新赠加的。如“世系”一项既规定,五世一提,自一世至五世为第一图,再将五世提起至九世为第二图,又将九世提起至十三世为第三图。有关“夫妇”关系的:“初婚曰娶,再娶曰继,其有未经过门并合房者则书聘以别之,妾书曰侧室,所以正名分也。”有关坟茔的规定:“坟茔皆详载某地、某坐向、其形势,有附葬者或左或右亦为注明,旧谱另列于后,今悉载入本人图内,以便检阅。”
    古代宗族对机构都有明确的规定,一些较小的宗族只有族一级的组织,而稍大的宗族如林氏家族则分为族、房,或是族、支,族、柱两个管理层次。每房或每支、每柱下辖若干家庭。还有些大族分三个管理层次,即族、支(柱)、房三级,或族、房、分房三级。宋室南渡后,朱熹在南方推行吕氏乡约。到了明代,任温州知府的文林,在弘治年间制定了一套族范,基本内容与吕氏乡约一脉相承,并在温属五邑推行,泰顺各族应之,纷纷录其精髓编入家谱,成为“家训”、“族规”或“宗范”。泰顺清代闻人林鹗在修泗溪林氏宗谱时,曾对文林制定的族范依具林氏家族的具体需要进行增删,并录入谱中,成为林氏家族成立宗族组织的范本。
宗族一级的首领统辖合族的事务,是宗族的核心和代表。族长必须是族中尊长,通过族众选举出来。《林氏宗谱》中既规定,族长必须“有德望,平昔为众悦服者。林氏家族中的族范制定得甚是完备,家族中各种事务均有所设的“族官”掌管,而且各“族官”之间又互相牵制监督,使宗族组织机构更加强固。
    宗祠和宗谱是乡土社会中的特殊产物,就如一棵参天大树,根生主干,干生枝,枝又分出桠来。以宗祠和宗谱为载体的血缘组织,实际上就成为维系这一繁杂关系的纽带。
进入评论:http://www.langqiao.net/BOBBS/dispbbs.asp?boardid=17&id=3637&star=#25572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