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泰顺 >> 泰顺古民居 >> 正文
仙居古村落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26378 更新时间:2003/4/8 15:59:25【字体:
 

人文源流

    仙稔乡仙居村是一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景致秀美,历史积淀深厚。关于“仙居”地名,当地《张氏宗谱》载,“名仙居者,先是五代时,马氏二女嘗修炼于此,二女女仙也,而居焉,后之人慕之,因名。为仙居之名,此盖其始欤。”自唐宋以来,仙居先后有项氏、陈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张氏等入迁,历史上以徐姓与张姓生齿最繁盛。


    泰顺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初徙安固(今瑞安),后徙百丈睦源(今司前宫头洋)。徐氏四世孙徐暹,生于后唐明宗六年,二十多岁就已任文渊阁大学士。徐暹于宋雍熙四年(987)挈眷携子,迁往仙居。
    徐氏入迁仙居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其是两宋时期,进士就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长、徐容、徐谅、徐天佑等。据说,温州第一位状元,徐姓第十世孙徐奭也曾在仙居居住过一段时间。徐奭系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癸丑科状元,曾任知化知府、两浙转运使、开封知府等官职。晚年荣归故里。卒后葬泰顺岭下沙墩。
    徐元德字居厚,号牧斋,是永嘉学派这一。南宋淳熙五年(1178)列进士第四名,官至太常寺主簿,居官清正廉明,被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浙东名儒,朝列正士”。徐元德与叶适、吕祖谦、陈亮、戴岷等交友甚密。诗人陆游70岁大寿时,徐元德还携酒庆贺。陆游为此作《谢居厚携酒见访》一诗。仙居还出过一个徐容。徐容是南宋乾道年间的进士,从学于朱熹。他的《池州语录》中一部分就是根据平时与朱熹的问答而作。叶适曾诗赞他是“江南隐君子”。
    仙居张氏系岭北张氏后裔。岭北张氏始祖张义存,原籍平阳昆阳,宋崇宁三年(1104)徙居岭北村尾。明朝建文二年(1400)张氏仲起(生于洪武四年(1371))由岭北迁徙仙居,配仙居徐氏。张氏迁入仙居后,“世承礼教,耕天子田,读圣人书”,在耕读传家主流思想地影响下,张姓一族的附学生、增广生、廪膳生、岁贡生、国学生、武庠生等衣冠之弟是辈出不穷。文风盛,仕宦就多。明清两朝,张氏仕宦中以知府居多,另外还有兵部员外郎、学正、主簿、通判等职官。
    仙居陶氏始祖陶乔,系唐长庆元年进士,任中军都督,封上柱国。陶乔原籍婺州,系唐末迁入,最初居百丈白鹤溪口,后继徙仙居。

村内建筑

    如诗如画的山水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仙居先民将他们的审美思想融入村庄里,使村落建筑浸染着山水的灵性,蕴含着浓浓地人文意味。
    (1)村落格局    唐朝以前,仙居就已有人居住,随着新氏族的相继迁入和人口的增加,村落规模也一直不断地扩张,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村落。如今,我们漫步在村子里,依旧能看到许多因众多原因而毁坏的老房和仅存残垣断墙的基址。虽然仙居村现存民居建筑已不能直观的展现古代村子的总体规模,但依旧可从村落的格局和建筑旧址上想象到历史上的繁盛。


    仙居古村落主要是由街巷网和沟渠系统构成基本框架。这种框架划开了不同性质的区域,如文教中心、娱乐中心、休闲中心、礼制中心等。一个村落的最佳朝向决定了主体建筑的坐向,这当中受到了堪與术的极大影响。而建筑的朝向也决定了主要巷道的走向,仙居村一些比较重要的巷道都是南北走向,宽一般在2米以上,不超过3米。由这些村巷相应,村内排水沟渠也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总而言之,仙居村民居朝向基本一致,布局错落有致而又整齐有序,村巷的纵横颁因而也显得非常规范。


    仙居徐、张等姓氏建有书斋,徐氏书斋建在溪对岸的一块空地上,现已毁。另外,村内有一处叫“书斋园”的基址,相传是张姓的书斋基址。仙居村前的溪岸边有一棵千年古樟,枝繁叶茂,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时,这里却是阴翳蔽日。樟树旁边有一棵柏树,两树之间原有一座戏台,现只留存几付“夹柱石”和一付旗杆石。旗杆石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辩,有“清乾隆辛卯”等字样。这里还是“温州大道”地通往之地,行人常在大树下歇息,这里便留下一个叫“歇坪”的地名。
    (2)宗祠   “物各有本,人各有祖”。氏族中祭祀先祖无形之中可以起到团结宗族、维护封建性的人伦秩序的作用。在古代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造宗祠成为每个族姓的首要大事。
    据宗谱记载,张氏宗祠于明万历十年(1582)建立,后来随着支派的繁衍,又建造了两座小宗祠。如今只存留下一座小宗祠。张氏宗祠古时一年有四祭,分别在清明、端午、中元、腊日等进行祭祀。
    徐姓在仙居本是旺族,但后来族人纷纷外迁。在仙居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但宗祠依旧伫立在村子的东面,高高的墙头已爬上了青藤。徐氏宗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后在清嘉庆六年被洪水冲毁。现存建筑系嘉庆七年(1802)重建,共三进,一门楼一享堂一寝堂。
    (3)住宅    一座座住宅被一条条弯曲的巷道串在一起,构成了村落的居住中心。村落住宅大多为四合院式建筑,兼用素木蛮石建造,让人感觉开朗、亲切、大方。体现了村民们的坦率、朴实和乡土文人们坦然自若的胸怀、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

民居瓦当滴水   

    仙居古村现存的住宅多为张氏所居,如上厅、石门楼、歇坪底等。歇坪底是一座建在古樟前的院落式房子,原有三座门楼,现只存一座。仙居许多房子都有三座门楼,不同坐向和方位的多重门楼,营造了曲径回环的建筑模式。歇坪底现存的门楼,为木石结构,柱架部分用石材,梁架部分则用木材,屋檐为牌楼式,村民们称它“三檐楼”,说是只有当官人家才能做成这种风格独立的式样。“三檐楼”给人的印象是轻盈、端丽,与门前秀丽的山水非常和谐。上厅原属上下厅的一部分,上下厅顾名思义就是有两堂建筑的院落住宅,不过下堂已被改造,现只留上堂(即上厅)。上厅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住宅内部空间不大,檐口较低,斗拱质朴本真,不加纹饰。正房的门窗格扇有两块上绦环板,兼作镂空雕刻,纹饰内容较丰富,做工精致,风格朴实素雅。前檐廊顶密布弯曲而富有弹性的桷子,构成了装饰性极强的轩棚。上堂有一个卵石铺地很精彩的庭院,图案有栩栩如生的鹿和凤凰,取富贵吉祥之寓意。

古戏台遗址

村外建筑

    仙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乡土文化,一千多年以来,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地生息发展,不仅留下了规模犹存的古村落,而且在仙居周边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众多古迹。踏上“温州大道”罗阳至仙居的一段,沿途便可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张氏文人张天树就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古道景物,题为《仙陵古意》,诗云:“罗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门接仙源路。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松林隐隐隔烟村,此中应有高人住……”
    (1)石亭    “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建材别具一格,除椽瓦外,其他构件都为石质。石亭屋顶为歇山式。屋面使用板瓦,阴阳合扣。石亭三面砌墙。亭内梁、柱均采用青石卯榫相连。梁上刻“温州府泰顺县知县典吏解真儒学训导喻秉衡建造”、“岭下信士林俊捨财经营”、“仙居信士张瑄捐资兴造”等记载。罗阳石亭的前方有一口水质非常清冽的山泉小井,也算是石亭的配套设施。


    (2)石桥    在张天树“仙陵古意”里提到的“高低岭”,也就是过了罗阳石亭脚下那条逶迤陡峻的石阶官路,路径谷底一溪涧,涧上架通一石板桥,桥体结构为县内少见。桥面石板并非直接架在桥墩之间,底下运用了伸臂的形式层层出挑,借以缩短两桥墩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别具匠心。
    (3)仙居桥    过了石桥,步行不久,“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这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仙居桥是古桥博物馆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历史上曾历三次重建,现桥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我县现桥历史最长、跨径最大的一座木拱桥。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净跨34.2米,张天树有一首“长桥夕虹”的诗赞,“凌虗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汎汎,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


    多次重建的仙居桥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后,2002年3月上旬至7月上旬又进行了一次全面性地修复。修复后的仙居桥又镶嵌在了秀丽的碧山之间秀水之上,重现昔日神韵。
    (4)石塔    站在仙居桥上,举目可望见砌筑在东南向山头上的风水石塔。此类风水塔主要是用于人文目的的风水补救,风水中说道:“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为能文运昌盛,仙居古人在村子东南方向巽位的山头上砌了一个石塔,以期冀达到美好的人文目的。类似此种风水塔,我县不多见,此前仅在南院毛洋发现过一座。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三川一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