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本著录说明适用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的填写。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填写一张登记表。
2 主要依据及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国家文物局,1991年。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试行规范》,国家文物局,200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国家文物局,2003年。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国家文物局,2004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国家文物局,2007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子数据处理工作规范》国家文物局,2007年。
3 封面 3.1 编号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数字)+不可移动文物顺序号(4位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中间以分隔符号“-”隔开。结构为: ×××××× - ×××× │ │ │─ ─ ─ ─ ─不可移动文物顺序号 │─ ─ ─ ─ ─ ─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参照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不可移动文物顺序号:县级行政区划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顺序号,从0001起依次标注,不得有空号。 3.2 复查 单选,选项划“√”。 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另表填写。 3.3 新发现 单选,选项划“√”。 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或新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3.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登记表名称。 3.5 名称 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沿用原名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填写。民族自治区域内的文物,必须填写汉文名称,同时可用在“()”内填写少数民族文字名称的方式,标记在汉文名称之后。 3.6 省(自治区、直辖市) 文物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称。在下划线上填写。 3.7 市(地区、州、盟) 文物所属市(地区、州、盟)的全称。在下划线上填写。 3.8县(区、市、旗) 文物所在县(区、市、旗)的全称。在下划线上填写。 3.9 调查人 调查人的手写签名。在下划线上按责任人顺序填写。 3.10 日期 填表日期。在下划线上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示例: 2007.09.05 3.11 审定人 普查队负责人手写签名。 3.12 日期 审查日期。在下划线上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示例: 2007.09.05 3.13 抽查人 省级以上普查办公室成员手写签名。 3.14 日期 抽查日期。在下划线上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示例: 2007.09.05
4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4.1 名称 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沿用原名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填写。民族自治区域内的文物,必须填写汉文名称,同时可用在“()”内填写少数民族文字名称的方式,标记在汉文名称之后。 4.2 代码 根据《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由省级文物普查机构统一组织填写。 4.3 地址及位置 详细填写不可移动文物所在的省、市、县、乡(镇)、村(街、巷)的名称及与某一参照地点(居民点或山川)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省、市、县名称参照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填写。 4.4 gps坐标 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填写。每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填写gps坐标测点,该测点应为文物的中心点或标志点。 4.4.1 纬度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4.2 经度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4.3 海拔高程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4.4 测点说明 gps点部位和特征的描述。 示例1: 位于中轴线大雄宝殿和弥勒殿之间中心处,该测点为平地 示例2: 位于遗址中心,西南5米处有一眼废弃的枯井 示例3: 位于五号墓(m5)封土顶部中心 4.5级别 单选,选项划“√”。 “未定”指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4.6面积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6.1 分布面积:指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范围面积。 4.6.2 建筑占地面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基座范围内占地面积的总和。 4.6.3 保护范围面积: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划定的保护范围面积。 4.6.4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面积。 4.7 年代 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原则沿用原年代,若年代有修正可在备注栏填写;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填写。 4.8 统计年代 可复选,选项划“√”。 文物年代跨越表中年代的应复选。旧石器时代及以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年代可按 “旧石器时代”统计。 4.9 类别 单选,选项划“√”。 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进行选项。只选择1个大类和与之对应的1个小类。 4.10 所有权 单选,选项划“√”。 4.11 使用情况 4.11.1 使用单位(人) 填写文物使用单位的全称,由个人使用的填写个人姓名。 4.11.2 隶属 使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没有的不填写。 4.11.3 用途 可复选,选项划“√”。 4.12 单体文物 4.12.1数量 不可移动文物为单体的只填写“1”。不可移动文物为群体的,统计单体文物数量总和。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12.2说明 具体说明各类单体文物数量。 示例: 房屋 3栋;水井 1口;影壁1座 4.13 简介 对不可移动文物形态、沿革、价值的概括性描述。字数不超过200字。 示例: 南龛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上。现有窟龛133个,造像2100余尊,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石窟开凿于隋代,延续至宋代。龛窟造像以大佛洞最为密集,主要为唐代造像,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天宝十年(751)、乾元二年(759)的造像及碑刻。南龛石窟聚集了佛教各派的造像,有显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龛窟中雕刻有多种古代建筑和佛塔的形象,造像艺术独具特色。 4.14 保存状况 4.14.1 现状评估 单选,选项划“√”。 4.14.1.1古遗址: 现存布局的完整程度;文化堆积的保存程度;存在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情况。 4.14.1.2古墓葬: 墓葬(群)布局的完整程度;墓葬形制结构的完整程度;被盗掘的情况;其他人为和自然破坏情况;地面建筑及构筑物的保存程度。 4.14.1.3古建筑: 建筑(群)空间布局的完整程度;建筑的损坏程度;原有建筑形式的保留程度;建筑结构的完整和稳定程度;添建、改建情况。 4.14.1.4石窟寺及石刻: 原有布局和结构的完整程度;结构的稳定程度;本体缺失情况;人为和自然的损坏情况; 形制改造情况。 4.14.1.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布局的完整程度;建筑的损坏程度;结构的稳定程度;添建、改建情况;人为和自然破坏情况。 4.14.2 现状描述 文物现存完整情况与稳定情况的概括性描述。字数不超过100字。 4.15 损毁原因 4.15.1 自然因素 可复选,选项划“√”。 指自然损毁的原因。 4.15.2 人为因素 可复选,选项划“√”。 指人为损毁的原因。 4.15.3 损毁原因描述 文物损毁原因的概括性描述。 4.16 环境状况 4.16.1 自然环境 对气候、地貌、地质、水文、植被、土壤、野生动物、特殊景观等情况择要描述。 4.16.2 人文环境 对居民状况、产业状况、交通状况等择要描述。 4.17 普查组建议 对该处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等提出的具体建议。 4.18 审核意见 由审定人或审核机构填写基本意见。 4.19 抽查结论 由抽查人或机构填写通过抽查形成的结论意见。 4.20 备注 凡在表中各栏以“其他”为选项的,均应在本栏中作具体说明。属于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在本栏中填写既往工作的简单情况。如:原发现时间、发现人以及是否经过发掘或维修等内容。 此外,凡表中没有专门设项而调查者认为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也可在本栏中表述。
5 gps测点登记表 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填写。 5.1 编号 gps测点编号。 5.2 坐标 5.2.1 纬度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2.2 经度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2.2 海拔高程 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3 测点说明 坐标点部位和特征的描述,包括:方位、单体不可移动文物编号和名称等。 示例1: 西端点(线型文物) 示例2: 东南角 示例3: 5号墓封土中心 5.4 备注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 标本登记表 石片(器)、骨器、陶片(器)、砖、瓦、木构件等标本的目录。 6.1 序号 每个标本一个号。 6.2 名称 根据标本确定的名称。 示例: 砍砸器 6.3 编号 普查时对标本的编号。 6.4 质地 标本材质。 6.5 年代 指标本的具体年代。 6.6 保存地点 标本存放的地点。 6.7 备注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7 其他资料登记表 7.1 序号 一件(份)资料一个号。 7.2 名称 根据资料确定的名称。 7.3 编号 普查时对资料的编号。 7.4 类别 资料的类别:光盘、底片、录像带、录音带、文献、拓片、摹本等。 7.5 数量 资料的数量。 7.6 保存地点 资料存放的地点。 7.7 备注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8 图纸册页 位置图:标明与周边山川、村庄、道路和永久性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有条件的附平面示意图。 一张图纸册页收载一份图纸。 纸质文档的图纸,可粘贴在图纸册页上,也可直接手绘或打印在图纸册页上。 电子文档的图纸,可用数码相机拍照、扫描或cad制图。 8.1 图纸编号 登记表编号加t加图纸序号(三位数)。 示例: 110103-0001-t001 8.2 序号 一份图纸一个号,用阿拉伯数字从001起依次标注。 8.3 名称 根据图纸内容确定的名称。 8.4 图号 普查组自行对绘制图纸的编号。 8.5 比例 图纸的比例。 8.6 绘制人 绘图者的姓名。 8.7绘制时间 图纸的绘制日期。
9 照片册页 附全景照片或反映文物本体的照片。每张照片册页收载一张照片。 纸质文档,拍照的照片必须采用专业相纸冲洗,规格不小于5英寸。 电子文档,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制作。 9.1 照片编号 登记表编号加z加照片序号(三位数)。 示例: 110103-0001-z001 9.2 序号 每张照片一个号,用阿拉伯数字从001起依次标注。 9.3 名称 根据照片内容确定的名称。 9.4 照片号 普查组对照片的编号。 9.5 底片号 光学照片的底片号,数码照片不填写底片号。 9.6 摄影者 摄影人姓名。 9.7 拍摄时间 拍摄的准确日期。 9.8 拍摄方位 拍摄点与被拍摄对象的相对方向。 示例: 从南向北摄 9.9 文字说明 照片名称不能概括照片内容的情况下,需填写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