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游记攻略 >> 其他游记 >> 正文
桐山古道古茶亭拾遗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20 更新时间:2005/4/18 20:24:43【字体:
 
福鼎南濒大海,北接泰顺,历来是闽东一带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的大县。因为与泰顺隔山相望,语言(与泰顺闽讲同属闽东话)风俗相差无几,因此自古以来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泰顺南部的乡镇与福鼎的商贸活动非常频繁,泰顺人将山货挑往福鼎,再从福鼎挑回被称为“南货”的海产品。福鼎县治设在桐山镇,人们习惯上称福鼎为桐山。 

    桐山古道自泰顺县城始,出县城后东南行,经察溪、上洪、洪岭头、大安、三魁、碇步头、墩头、吴家墩、排岭,进入福鼎县境,然后过南溪,上菰岭,下浮柳,最后抵桐山,全程160华里,按传统计算为16铺。四月八日,我们从雅阳镇埠下村出发,行走了南半段共5铺行程的桐山古道。桐山古道上那些默默静立在路边的茶亭或凉亭,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道上的茶亭简易而实用,与之相连的往往有几间附属建筑,算是旧时代供旅人歇宿的客栈。那时茶亭的东家常年为旅人提供免费茶水,这在乡间这是一种善举,因而得到了普遍的尊重,主人也乐此不疲,算是一种难得的心灵享受吧。凉亭一般设在离村落较远的地方,只供旅人临时避雨歇脚用,附近有天然水源可供饮用。在那以肩挑步行的年代,古道旁的亭子是酷暑盛夏的凉风,是寒冬腊月时火笼,是暴雨骤降时的华厦,是旅人临时的家。

    埠下亭位于埠下村头。说是亭子,其实是一条长十米宽三米的廊屋,石铺的古道就在廊屋之内。三排立柱的顶头各有一副月梁,月梁之上是雕刻精美的受力斗拱。东边与屋廊相连的是一幢规模较大的石垒屋子,像是仓库。据说该亭以前还是店铺,专卖南货。我猜想,当时这就是一个海产品的小批发部吧,对于那些艰于旅途的小商贩来说,倒是一个直接了当的交易所,但如今店门已关,再也闻不到半点鱼的腥味,只有墙根的点点斑渍还能找出一些远去的影子。廊子外侧原来是一排美人靠,靠背不知何时被拆去,只留下独木厚板的条凳。条凳外面就是小溪,早春的绿水在哗哗地流淌,溪边的梨木桃树花开了又落了,枝梢上抽出点点绿叶,在阳光下招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埠下南行五里,即抵排岭。水井头亭位于排岭山腰的岔道上,往西通向墩头、三魁,往北通向埠下、雅中,往东南向登级即通向排岭头,过去乡民挑夫经过此地时,一般要歇上一歇,补充水分和体力再上路。亭子有点像普通的民居,两个楼层,人去楼空,空间堆满了柴禾。右边的建筑物圯毁多年,只剩下几段断垣。抑或这就是供茶的亭子吧,那么左边的民居就是茶东家的起居室兼客栈了。客栈身前是三条古道,一株颀长香枫和两株粗大椤木石楠就站在古道的岔口上,身后是一大片清风摇曳的毛竹林,漏不下几滴阳光,很幽深,远处的画眉重复着清脆而略带伤感的音调——“清…明……鬼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排岭是雅阳南下桐山的第一座山,也是浙江和福建的交界山。排岭不是很高,它的名气和历史价值因明朝的倭寇斗争而显得十分的特别。有关抗倭的事实是这样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月十一日,3000余倭寇从福鼎桐山登陆,因桐山防范严密,倭寇转而直*泰顺。当时泗溪有一位生员名林田,闻讯后迅速组织乡兵,赶赴雅阳排岭,筑土寨以待倭寇的来犯。泰顺《分疆录》这样记载这次抗倭战斗:“两山夹道如门,聚土接山,扼险以待。倭剽捷,倏忽夺险,下,接战,杀伤甚多,众寡不敌,力尽死。”林田战死后,倭寇突破雅阳,一路劫掠至三魁。倭寇在三魁驻兵10日,疯狂烧杀,一时溪水为赤。之后又扰掠大安、下洪一带,烧毁当地全部民房。倭寇之难是泰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林田等义士抗击倭寇也是泰顺历史上惟一次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战斗。四五百年过去了,排岭上勇士们的血迹早已化为尘埃,但是残留的寨基还在,清风还在细吟勇士们的壮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过了排岭头,就到了福建的地界,下行1里,即到达排岭村。排岭亭的面目实在有些可怕,像个深度麻风的老头。上方的椽檩不见了踪影,因此亭子的梁柱虽然还在,却极度腐朽,榫头上竟长出耐旱的野草来,上下一片铜绿。房架倾斜的厉害,有一推即倒的感觉。偶然间,我们发现横梁上还有墨迹,仔细还能辨认得出,北边是“泰邑八都牙阳信士季国增喜助银十两”,南边是“排邑十八都茭洋信士何廷胜喜助银十两”。据年已古稀的向导青墨先生介绍,季国增是泰顺雅阳塔头底村人,为塔头底季氏始迁祖的曾孙,这样看来该亭的建造年代应该在清朝乾隆年间。古代建造茶亭和修路造桥一样,也是一种属于行善积德、荫庇后世的美举,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古道热肠”吧。从地域上讲,季国增是浙江人,却到福建来修建茶亭,似乎令人费解。其实不然。一是古代季氏在浙南闽北间算是大族,财富在雅阳当是首屈一指,捐点钱盖座亭子是力所能及的事;二是排岭亭与雅阳只是一山之隔,语言风俗一致,婚娶来往视如当地;三是排岭属桐山大路的要冲,且是福建进入浙江的最后一站,好处当属季氏族人及乡亲。不管如何,茶亭总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它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菰山位于桐山镇的北面,近2000米,是过去雅阳人南下桐山的必经的第二座高山。从位于菰山北面峡谷底部的南溪村沿古道一路拾级而上,遥遥10华里,层峦复层峦,山岙又山岙,块石山路似乎蜿蜒无尽头。等你气喘吁吁登上山顶,回头北望,原来恁大的南溪水库成了羹勺大小的水窟。想象当年的挑夫,肩负百多斤的货物,他们的双脚如何轻快得起来!

    菰山半山腰的有一个村子叫香山村,没有几户人家,但路旁一排民居的底层皆为活动木板门,透着一股浓浓的商业味。木板大门紧闭着,厚实的门面经雨雾山风的常年漂洗,泛着白光,现出一圈圈深深的年轮来,像是人为雕就一般。香山亭就在这一排民居的左边。进门后发现,亭子很深,香烟袅袅,还供这几尊菩萨。村民告诉我们,香山亭原先还是亭子,后来古道没有了行人,就改为山神庙。我听后,感觉有点滑稽,但对朴素的山民来说,这并没什么,他们需要给菩萨或山神安个家,这废弃了的亭子改装一下当作庙宇倒是挺合适的。功能改了,名字没改,亭子的大门上方依旧挂着“香山亭”匾额,书法的笔力似乎不济。青墨先生告诉我们,香山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早的“香山亭”是青墨先生的远祖即高级秀才季琴甫在他36岁路过桐山大路时提写的,五十年代青墨先生在福鼎求学期间往来古道时还能见到原来的牌匾,但文革期间香山亭毁于一次大风,后来重建时将他祖宗题写的给撤换了。唉,物非人非,这就是时间!

    李白《劳劳亭》诗云:“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古时送别之所,在诗人李白的眼里却是天下最伤心的地方,但是隐藏于浙南闽北大山里的亭子,却寻不到多少文人雅客这般多情的影子,倒是随处可见浸渍着挑夫商贩苦汗的路石,在默默诉说往日的甜酸苦辣……   


进入论坛查看格子的《桐山古道茶亭拾遗》更多精彩图文》》》》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