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村 告别外垅坪村民,沿着绕山腰延伸的古道前去阳山村,路遇一条碇步,并不长,只有十几级石墩,却是我们一路行来遇到的第一条碇步。在碇步旁边没有发现石碑,后来在阳山村询问这条碇步的年代,竟也无人知晓。阳山也是一个大村落,宽阔的田野中间新修了一条公路,以这条路为界,两旁分别住着刘氏和张氏两大姓,张氏讲的是汀州话。 泰顺为吴语和闽语的交界区,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境内方言可分南、北二区,南区属闽语系统,包括属闽东区的蛮讲和属闽南话的彭溪话;北区属吴语系统,包括属丽衢片的罗阳话、司前话和属渴州片的莒江话、百丈口话。畲话和汀州话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色,南北都有,属客家话系统。畲话、汀州话和百丈口话受周围方言同化严重,特别是后二者,处于消亡的边缘。 我们沿途经过的村落,使用的方言有蛮讲话和罗阳话,蛮讲是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方言,但受罗阳话影响比较大。进入洪口乡(现属百丈镇)外垅坪等村后发现,当地很多村民仍然习惯使用蛮讲话,但从阳山村开始到洪口,方言就比较复杂了。 经阳山村时,有一座大宅院很引人注目,后靠青山,前临田畴,围墙高筑。进入第一座门楼后曲径通往二进门楼,里边是一个大院子,院子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正堂和左右厢房。坐在厅堂前的石阶上,我们与一位刚从田间归来的农人交谈了起来。 刘施标(百丈镇阳山村人,81岁):这房子盖得很好,时间并不长,主人在民国年间是外交部门的秘书。当时他花了一千银元盖房子,又花了一千银元在村子和洪口开店,生意做得很大。听说,当时他家里还保留着一大袋和孙中心等人的来往书信,可惜在文革的时候一把火烧个精光了。 据我们在村里所做的调查来看,阳山村在几百年来,有很多人去洪口和百丈做生意,也有在本村开店的。清朝末期时,村里有个叫刘大元的生意人,就在本村开药店和百货店,生意照样做得最大。他直接去温州进货,罗阳、寿宁(属福建省宁德地区)都来这里配货。 阳山村口有一座宫庙,泥夯的围墙上白灰斑驳,但中间的“阳山古镇”四字却完好无损,题额是“中华民国十三年冬”,落款“孙诒铎书”,问了三四个村民,竟然都对“阳山古镇”题字的来由一无所知。 阳山村正在修建到百丈的公路,从一米多宽的“古道”到三四米宽的砂石路,如今又浇灌水泥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与外界的交通算是彻底告别了古道。阳山村至洪口的古道,或被新修的公路“拦腰截断”,或草木俺盖,已无法行走,我们便顺着砂石路下山去洪口。
薛一泉 图文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