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游记攻略 >> 廊桥游记 >> 正文
[浙南闽北考察游记]东坑上下桥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乡土阿三 点击数:3313 更新时间:2006/6/22 23:07:32【字体: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出任福建省寿宁县县令时,曾编修了一部《寿宁待志》。书中谈到了“景泰寿庆”的故事。相传,浙之景宁、泰顺和闽之寿宁三县设于景泰七年,加上宋时设立的浙之庆元县,正好合为“景泰寿庆”。当地百姓更是相信,这四个浙闽相邻之县是景泰帝为自己庆寿而设。

    与泰顺相邻的景宁县如今是个畲族自治县,那里除了廊桥,还有美丽的山水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令人醉心其中流连忘返。位于景宁县东南部的东坑镇与位于泰顺西北部的竹里畲族乡仅一山只隔,从泰顺县城罗阳出发,驱车沿52省道北上,半小时就能到达。

    我最早知道“东坑”这个地方是在2001年,当时,应泰顺县古建筑保护工作委员会的邀请,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一行考察泰顺廊桥,并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上陈教授讲起了他学生时代的往事: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意踏中国大地。1940年,陈志华从11岁起,上高小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五年里,他随着学校逃亡流离,辗转于浙江中东部的大山里,躲避战火的侵害。转移下乡的学校师生就在山村中的祠堂里上课,也在祠堂中吃和住。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读书声不断的小镇就是景宁的东坑镇,陈教授还提到,在东坑读书的那段时间,脚踩过泰顺的县境,不过没有到县城来过。2003年,60多年过去,陈教授终于又踏上了泰顺的土地,这次,他是古建筑专家的身份到泰顺考察廊桥的。对于此次泰顺之行的印象,陈教授后来在他的文章中感叹到:“美得让人心痛!”

    对于浙南各地风格各异的廊桥,我想也是令人有美得让人心痛的感觉的,2006年“五一”的第一天,我们一行5人从泰顺县出发准备前往丽水地区的景宁、庆元和福建省的政和、屏南和寿宁等地寻访廊桥,景宁的东坑即为我们出行的第一站。

    我在丽水日报网络版上看到报道说“东坑是浙南留存廊桥数量最多的‘廊桥之镇’,有很多美丽传说,保存完好的有12座。”后来,我查对了相关资料,竟又罗列出了13座廊桥,分别是:东坑上桥、东坑下桥、白鹤桥、平桥、龙潭桥、北溪桥、接龙桥、怀胜桥、畲桥、徐砻桥、马坑桥、北溪桥、基隆坑桥。数字有出入,不知哪个才是正确的说法。

    有一本关于乡土的书籍里有说到东坑的廊桥:“紧挨泰顺的东坑,一个镇拥有6条木拱廊桥!我们一路行来,遍访当地政府部门、村干部、知识分子、老人等,希望能找出几段带有畲乡色彩的廊桥故事,居然不能如愿。据景宁人士分析,这可能和当年畲民生活困苦、避居深山有关系(景宁的廊桥多由汉民筹资建造)。”我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就产生了怀疑,每座廊桥应该都有故事,何况一个镇这么多的廊桥呢?只可惜我们的五一之行只是走马观花,没办法深入到乡村里做些调查,这是个极大的遗憾,我想以后我还是会去的,廊桥有两重“美丽”,一是她的造型之美,二是她的人文内涵之美,廊桥的传说故事一直很吸引我,透过人文气质看廊桥会让人更觉得廊桥风姿万千。

    我们在东坑镇看到的第一座廊桥就是东坑上桥,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隐在一丛修竹之中的廊桥素面朝天,没有丁点艳丽色彩,竹的风骨和桥的朴素,配上那潺潺溪水美妙之音,此声影图景何等迷人啊!和泰顺的许多廊桥一样,东坑上桥也设有神龛,此桥的别名是观音阁桥,不知道当初在桥上有没有供奉观音神像,但在桥头有观音阁,阁前溪间有莲岩,“岩锋攒簇,恰似莲华”(见民国22年《景宁续志》),当时人们把“莲岩”当作碇步以度溪水,但常因山洪爆发岩滑而使人失足跌入水中,为此,村中族长下定决心募资筹建廊桥,史料的记载说是“响应者众”,可见此举得到了族众的支持,廊桥建成后,人们过溪方便多了,如今,桥下的“莲岩”还尚遗数座。

    离开上桥去下桥时,走了一段路蓦然回首发现远观上桥竟别有一番景色:青山环绕小窗幽,修竹白云一水流。长桥如虹横跨溪流,廊屋的窗格也充溢着翠绿,那抹远山的青黛只是个背景,温柔的背后有着雄壮的伟岸,伸开双手拥抱着这片宁静。

    下桥与上桥相距约摸百米左右吧,整体风格与上桥差异不大,只是开窗比上桥更多,显得更空透些。桥头左右两边均有石阶拾级而上,廊屋中原本设有神龛,现在已经看不到,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了,昔日的佛像当然也就全部“升天”不见了影踪。但钉在板壁上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让人想到倒颇有意思。据说神龛内的神啊佛啊除了保合境太平之外,也能保护桥的安全的,但事实上许多廊桥却屡毁屡建,这个先不说他了,而现在,这些神佛悄悄下岗了,取而代之保护廊桥的是官老爷们了,这座廊桥能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本身的价值不容置疑,列入保护单位不仅具有法律保护意义,同时修桥的经费也有了保障。人间的事还得由人来管,那些天上飘的神佛谁都没见过,没影儿,靠他们做事也没谱儿,呵呵。

    我们伫立桥边时还是清早光景,不断有农人扛着农具下田去,春天的季节对他们来说是繁忙的,有两位退身田间的老人坐在廊知的木板凳上闲聊,一天的闲情从清晨斜照的阳光中开始了。拍了几张相片后,我跟他们聊起天来,伴着桥下的流水声,静静听着他们讲述着与廊桥有关的桑麻稻谷兵荒匪患的故事。后来我又在丽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王国平先生撰写的《处州话廊桥》一文中读到了相同的纪闻:

    清康熙28年(1689),村里集资建造了东坑下桥,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东坑历史上曾惨遭两次覆没性的兵祸,东坑原是由汉武帝时一些不愿北迁江淮间的瓯越人逃居山林险地,群聚为生而开辟的。与它同一时期开辟的西坑(今属文成县)互相呼应,地名也因此而来。北宋时,西南的越族诸部落后裔侬智高率族人起义,浙南的瓯越人村落被抢掠一空。这是东坑遭受的第一次惨烈兵祸。在东坑、西坑和鸬鹚等地,至今还流传着“杨文广刀劈雌雄山”的传说,在一些深山还有古人开垦劳作过的遗迹。东坑的第二次大兵祸是清康熙15年(1676),闽藩耿精忠作乱的败兵退至东坑,东坑村再次惨遭摧毁而沦为废墟。七八年后,朝廷下旨让福建等地移民至东坑。外来移民在东坑安基落脚后,村落慢慢得以复建,横跨溪流上的东坑上下桥就是外来移民合力建造的。这么看来,这两座擎天立地如壮汉般的廊桥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饱含着当地先民不畏困难、披荆斩棘的精神。


东坑上桥(薛一泉 摄)

东坑上桥(薛一泉 摄)

东坑下桥桥头(薛一泉 摄)


东坑下桥廊屋内的文保单位的牌子(薛一泉 摄)


东坑下桥(薛一泉 摄)
进入乡土阿三博客》》》》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