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文学 >> 学术科研 >> 正文
纪录民间文化是群文摄影干部的重要职责
作者:萧云集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2607 更新时间:2006/5/21 22:34:03【字体: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散落在民间的文化浩如烟海,而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具有独特“文化基因”的浙江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自然改变,许多民间艺术已经消亡或到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尽管浙江是启动民间艺术保护较早的省份,(2002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就已在浙江做试点,近年来省政府每年都要拿出500万用于民间艺术保护),由于观念、政策的差异和经费、措施的不到位,加剧了日趋严重的民间艺术的缺乏保护和越来越快的消亡速度。本文仅从群文摄影干部在这方面强调本来应该承担的职责,加以探讨,希望能达成一种共识。


    (一)群文摄影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的现状


    文化馆作为所在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和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本来就和组织辅导业余文艺创作和业余艺术活动一样是重要的职能和任务,这是早已规定了的。(1)“对于政府系列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来说,同时还有搜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并使之为新时代服务的工作任务。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当代文学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馆作为社会性和普及性很强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当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系统地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工作,这也是文化馆可以发挥而且应当发挥的重要职能。应当把文化馆建设成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料的中心和研究中心。以苍南县文化馆为例:该馆建馆20多年了,除了根据中央文化部门的要求,1987年全县群文干部和民间文学爱好者历时一年对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进行广泛收集,出版了三套集成以外,对其它“大至古树落,小到香荷包”的民俗文化普查、民间艺术抢救等系列项目,以文学、录音、摄影、摄像、数字化数据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科学方法开展立体的、活态的、生态的、动态的、综合的纪录和整理几乎无从谈起。(许多这方面的工作都是由民俗爱好者个体、自发进行的)。


    文化馆的专业摄影干部长期以来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组织、辅导业余摄影创作和应付各种比赛、摄影活动之中,在指导思想上淡化了挖掘、学习民间文化的职责。我从1983年调到苍南县文化馆从事群文摄影工作以来,指令性工作任务上仅在1988年配合三套集成拍摄过为数不多的民俗资料照片。久而久之,民间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领导者的观念上没有它的位置,专业干部在思想上也形成了从事挖掘、学习民间文化的工作是“不务正业”的看法,更谈不上安排计划、经费的问题了。


    近年来我逐渐认识到抢救、挖掘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以前拍摄泰顺古桥,都是从唯美的“艺术创作”角度把它作为背景衬托,直到1996年,受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启发,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新审视、观照泰顺古桥,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认识到的东西,借助《廊桥遗梦》思路,在《中国摄影报》(1996.11.12)发表了《浙南廊桥有遗篇》,首次使用“廊桥”一词,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中国国家画报《人民画报》随后约稿发表该专题。


    《浙南廊桥》的拍摄,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无数次到深山老林、偏僻山区采访,没有车、没有经费、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明白。泰顺廊桥又是地处外县,更让我觉得有些“不务正业”,每次拍摄偷偷摸摸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看到一座座精美的古桥拆毁、坍塌、消失,我觉得拍摄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与“廊桥”的珍贵相比,胶卷、时间、费用等等的投入和不理解又算得了什么?当“泰顺廊桥”日后声誉鹊起,具有了国际性的影响,当“泰顺廊桥”名列西湖之前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当不断得到国内外媒体“宣传廊桥第一人”的高度评价,当自己的经历被拍成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在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中国广播电视网播出,引来更多的朋友关心、拍摄、宣传廊桥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蒲城拔五更》、《浙南门神》、《浙南夹缬》、《采茶舞曲源于泰顺》……我着迷地关注一个又一个民间文化专题的拍摄和学习、研究,一发而不可收。这些专题,有的是得到领导、部门的支持,但更多的是被认为是与本馆业务无关的工作。作为文化馆的摄影专业干部,这其中花费的精力和财力自不必说,但名不正言不顺地做事,心中还真不是滋味。


    (二)纪录民间文化应该成为群文摄影干部的重要职责


    今年3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摄影工作座谈会指出,摄影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纪录和弘扬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纪录,是历史与社会赋予摄影人的责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于健同志指出:“基层的文化馆,群艺馆的摄影干部是一支专业辅导队伍,在做好辅导工作的同时,应把这项任务作为工作重点”。(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族民间文化才是构成我们民族的DNA”。从去年开始,文化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工程”,我省和云南省首批被列为试点省份,大批专家和学者开始一场地毯式的文化普查,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进入了专家们的视线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群文摄影干部的作用,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参与其中。


    摄影是瞬间艺术,拍摄者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角度,决定了图片质量的优劣,一般来说,各级群文摄影干部长期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从专业水平,文化素质,艺术鉴赏方面来说都是独当一面的佼佼者,把纪录民间文化的拍摄工作规定为他们的重要职责,有利于加强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充分发挥群文摄影干部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创造力,有利于高质、高效的二度创作和纪录。将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图片加以保存和保护。


    面对众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们怎样入手?拍什么?怎么拍?这也是不那么容易的问题,以《浙南门神》为例:我过去看到门神,也只是一种猎奇的心态,最多也就是把它作为画面的背景表现一下。后来我惊异于各地不同风格、形式的门神形象,偏僻乡野的农民都叫得出哪个是尉迟恭,哪个是秦叔宝,哪些是四大天王,而我对这些却一无所知。我买来《封神榜》、《说唐全传》、《搜神记》、《隋唐演义》和《华夏诸神》、《中国冥界诸神》等书籍,老老实实从头学起,这才知道神荼和郁垒的出处,晓得哼哈二将是什么模样,渐渐明白为什么在温州民间画师的笔下,徐茂公和魏征会站在后门守卫,而众多的女门神则是唐朝大将的妻妾。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遗产,体现着当地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作为摄影工作者应该要充分尊重和纪录真正体现其内涵的文化图像信息。这需要摄影工作者长期不懈地深入生活,努力用深厚的民俗研究做基础,观察、纪录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内核,准确地表现民间文化的真实生存状态。摄影者要善于抓角度,在尊重和纪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有独特价值的东西,许许多多宝贵的民间文化因为时间的耽搁,永远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要有一种强烈的抢救意识,要有紧迫感。


    今年9月,第一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论坛在山西榆次召开,会议认为:民间文化是乡土文化,区域文化和基层文化,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重点在农村基层,而全国2700多个县长手里正掌握着民间文化的生命线。会议发表《榆次宣言》号召全国各地的县长“齐心合力,为保护和传承华夏儿女的优秀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政府系列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文化馆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应该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也应该得到政府财政在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各级群艺馆、文化馆要把纪录民间文化工作作为摄影干部的重要职责,了解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安排,搞好协调。


(2)专业摄影干部要提出年度课题、选题计划和经费预算计划。专款专用。


(3)鼓励、保护摄影干部的个体创造性和积极性,在立足本地的同时,重大题材方面,要突破地域观念,整合、选用优秀人才资源,保证图片的质量。


(4)省、市统一规划,制定中、长期目标和计划,分解到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成为指令性的工作任务,有利于时间、经费的安排和工作的协调。


(5)重点课题由基层申报,省、市直接主持和制定,指导基层文化干部合作完成,提供学习机会和课题经费,减少基层压力。

 

参考文献:


(1)《文化馆工作概论》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45页。


(2)《群众文化学》,郑永富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13页。


(3)《动员起来,跟上时代的脚步》,中国摄影报,2004年3月16日第1版。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