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乡土中国 >> 乡土文学 >> 学术科研 >> 正文
泰顺古代私学初探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4547 更新时间:2006/4/26 16:59:53【字体:
 
“与桃源之地比,只多一赋税”(清·泰顺交阳《曾氏家谱》)的山城泰顺,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动乱时,大批人士为避战乱入迁到这里居住,从个体小家庭逐渐发展成聚族而居的封建家庭组织(血缘村落)。到清代,泰顺境内已形成“百落千村”的人居规模,为私学兴盛奠定了基础。

  私学机构名目繁多

  在封建社会,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代代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能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世居山城的世家大族“富而后教”、“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了巩固其族势,在子弟的教育上都非常重视。他们试图通过教育,培养较多的族人入仕,以达到显族扬宗之目的。这是私学得以普遍发展的前提之一;另一方面,为了能让家族子弟读书识字以及宣传孝悌仁义等封建伦常礼仪、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等方面需要,发展私学教育也成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私学是指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泰顺的私学早在宋代就已创立,明清时达到鼎盛。总的来说,古代家族学校的名称有家塾、私塾、义学、书堂、书院等。泰顺在两宋时期设立的私学机构有新山头侯林书院、雅阳宝林寺的白漕书院、积库的桂林书院、葛洋惜阴书塾等。明清时期有雅阳上达书斋、雪溪胡氏书斋、仕阳严山董氏书斋、筱村东书斋等。

  社学是有别于家族私塾的地方学校。它一般由一个大家族创办,兼收族内和异姓子弟,选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近乡子弟凡十二岁以上者可入学肄业”(库村《包氏宗谱》)。库村包氏在明代时设有社学一所,“令族人及异姓子弟均沾教养之泽”。

  文教建筑颇有讲究

  这些私学建筑大多位于幽静之处。如雪溪胡氏书斋,坐落在胡氏大院后山上,建筑周围竹木幽篁,殊有清趣,宜于读书习业。书斋前方视野开阔,正朝隔岸山的笔架峰。以笔架峰为朝山,是泰顺众多书斋建筑环境选择的一个特点。古人认为笔架峰能主文运,可以保佑子弟科甲蝉联。在书斋中设神龛祭祀文昌帝,也是同样道理。文昌本是星官名,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富大资的吉星。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后,文昌星更加被士人崇拜。各地纷纷修建文昌祠、文昌阁等,以祭祀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神。泰顺境内,与文昌阁一样同属于文教建筑的还有文祥塔、文章阁等。它们都寄托着古人希冀家族文运呈祥的良好愿望。

  书院等文教建筑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从发生在新浦乡库村的一段历史往事中,我们即可见端倪。库村有座戏台,戏台所在的位置原是唐谏议大夫吴畦之子吴良的书院,名曰“桂芳堂”。后在元明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清朝雍正时,族人曾重建书院,额曰“中村书院”。“中村书院”废弃不用后,有族人将之开成园圃,后又欲变卖。族人吴正简“见而伤之”,建议在族内立下字据,此地不准开垦为私有。这是同治间的事。迨光绪年间,族人吴嗣音等人发起在旧址上建造戏台。戏台前设宇台五榴,可坐六七百人。东边亦设横轩,可容数百人。宇台和横轩之后缭以垣墙。

  戏台建成后,吴嗣音撰写了一篇文字以记其事。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惟是世风不古,书院变为戏台,亦足悲矣!然与其为圃而或归于外姓,何如建此而长留公地耶。呵呵!”在古人看来,戏子演出的场所当然算不上大雅之堂,而书院却是读圣贤书之处,两者焉能相提并论?这文后“呵呵”一笑,可见吴嗣音心中有些复杂。

  学制课程和经费来源

  乡土社会中的私学助学制并没有明文规定,泰顺古代私学助学制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即启蒙、读经、准备科举应试。启蒙阶段:一般是五六岁入学,进行三四年的教育,主要是识字教学。接着读《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千家诗》等;读经阶段:一般也有四五年时间,主要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学些诗歌和对联,为写韵文打基础;准备应试阶段:主要是学做八股文。在明清两代,只要八股文写得好,便可以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等。只要中举,便可进入官场,完成由科举入仕实现自身价值的初衷。

  办教育,经济是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因而在教育经费上,亦表现为农业经济——农田为主要形态,田产成为一个学校维持其正常教育活动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泰顺古代教育中,学田是最为常见、最为稳固的教育经费之出处。学田往往随着书斋在各朝历代的重修而不断增多,据泰顺清代《惜阴书塾记》所载,惜阴书塾始在北宋初创后,就已设有学田,后世多次重修时,又有族人不断入捐学田。如明隆庆四年(1570)书塾蠹朽倾颓,族人陶灌捐资重修,为鼓励子弟入学,捐田30亩,作为资助族人子弟及供塾师薪水之用。如果一个书斋的学田不多,学生入学时,则以谷粮充当学费,以支付塾师的束(工资),如筱村东书院在清末民初时,学生入学一年要交200至300多斤大米。

  在修完准备应试阶段的经籍之后,或考秀才,或秀才考举人,或举人赴京考进士,家族要为考生准备好路费,考生的路费大多也来自学田收入。官府也要为秀才、举人赴试提供部分资费,但也有因政府财政薄弱,而为考生路费发愁的官员。清同治年间,泰顺南峰禅院的田租每年可得3万斤,当地叶、黄两姓为争夺禅院多余的田租展开长期纷争,并闹到县衙。当时县长李炳厚正为童生上州府考试路费发愁,一怒之下,“勾稽档籍,清田亩,计岁可得租贰万七千余斤。乃以其半复归之寺,而割其半为宾兴费。”(陈圣格《西晋古寺寻踪》)

  同其他地方一样,泰顺也同样出现了区域之间及第入仕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泰顺古代比较著名的簪缨世家有库村吴氏、泗水林氏、仙居徐氏等,这些大家族光中进士的人数都在10人以上。但绝大多数家族则无法同吴、林、徐等文风兴盛的家族相比拟。家族科甲及第入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这种结果:一个家族通过科举入仕的子弟增多,使这个家族势力得到巩固,从而促进了家族发展,而家族越发展,就越使家族文风兴盛,族中子弟科举入仕的人数也就进一步增多,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或许正因这样,使得文化发展的重心突出,也就出现后世对这些文风兴盛区域所形容的“人杰地灵”之类的赞美之辞了。

  ▲胡氏大院的书斋位于后山,这条路因书斋得名“书斋岭”。

 ▲罗阳镇上交阳村宗祠外立有许多旗杆石,在古代,凡是有功名的人物,族人都会立起一对旗杆石以示褒扬

   ▲东溪乡琴桥村的文章阁石塔

  ▲洲岭毓文桥上(二楼)也设有文昌阁

   ▲东溪乡积库村文昌阁,门楼有“奎璧腾辉”四字

 

   ▲筱村东垟书斋是泰顺现存的书斋中构作最为精致的

▲罗阳镇南山横岗村民居门楼上的“文元”匾额

▲罗阳镇上交阳古村落宗祠的板壁上至今还留存着许多清代朝廷发给学子的捷报

文章录入:三川一泉    责任编辑:大笨钟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