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迪逊的廊桥
桥在各种建筑中似乎是最浪漫的一个,从古至今不断有动人的故事在桥边发生。每到一地,人们常常会向往到那些银幕上、光影里牵动人心的桥边走走、看看。可惜我们永远无法追寻到南斯拉夫电影里那座悲壮的“桥”或真的找到一座曾经断裂的“卡桑德拉大桥”。我们能实地找到的这两座桥都因一段缠绵、伤感的爱情出名,而它们本身也都蕴涵着有趣的故事。
看过好莱坞经典影片《廊桥遗梦》的人,对影片中的廊桥一般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不仅因为这座桥本身非常特别,更重要的是影片的主人公是从这座桥坠入爱河的。这些年来,这座充满情感和魅力的桥,引来无数慕名者和游客。最近,这座桥因一场火灾而受到严重损坏,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数年前,记者曾慕名来到廊桥。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天下着毛毛细雨。故事中的廊桥在衣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乡村公路与溪河交错处。当地人说,麦迪逊县过去共有19座廊桥,基本都是19世纪80年代修建的,经过1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和时代变迁,还剩下6座。这6座哪一个是故事的发生地?我们又找了半天。当地人告诉我们,故事主要发生在罗斯曼桥。
为什么叫做“罗斯曼”?为什么又有这么多廊桥?原来在麦迪逊这个自然河流发达的农业区,农民们当初修了不少桥。为了使桥面不受腐蚀,修桥时他们把桥两边和桥顶封起来,桥顶坏了可以拆修,但不影响桥面和交通。看上去像个走廊,所以就叫做廊桥。每座桥修好后就以其最近的一家农户姓氏命名,这就是“罗斯曼”的来历。
我们按照当地人的指引,踏着湿漉漉的沙土路来到罗斯曼桥头。蒙蒙烟雨中它显得神秘而浪漫,河边深深的野草一派秋色,黄、白的野花挂着晶莹的水珠。记者仿佛看到摄影师金凯正在将一束野花献给农妇弗朗西斯卡……又好像看见弗朗西斯卡把一张约会的字条贴在桥上……
这座廊桥长20多米,呈朱红色。记者慢慢从桥上走过,细细留意故事的痕迹,只发现桥两边的壁板上留下些龙飞凤舞的字迹。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字与故事无关,只是游客的名字和感言。他还说,这座桥后来因拍电影而重新修整油漆,所以看上去比较新。在桥的另一侧,不远的树丛中有一处房屋,是专门为游客而建的一个出售廊桥资料、图片和各种纪念品的商店和问讯处。
在从廊桥至衣州首府得梅因的路上有一座农舍,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弗朗西斯卡之家”。当我们正认真欣赏这座简朴的维多利亚式农舍时,当地农民却告诉我们,这并不真是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家。
这所农舍是1870年由一位叫尼古拉斯·约翰的阿根廷船长所建,后来又卖给了当地农民米得。1994年6月,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开拍这部电影时,在麦迪逊县找了150个农家,竟无一如意。在他们踏破铁鞋、败兴而归的途中偶然发现了这座房子,却正是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摄影师和农妇弗朗西斯卡最后永别是在附近的麦迪逊县城——温特塞。这个人口只有4200人的小城,除有一座天然石灰石和胡桃木建造的县法院颇具特色外,其他建筑普普通通。
但自从《廊桥遗梦》的书和电影在美国引起轰动之后,来自各地的游客却打破了这个小城的宁静。游人们在街上指指点点,在故事发生的地方摄影留念,不少人还要亲自到摄影师当年去过的咖啡馆小坐。廊桥——弗朗西斯卡家——温特塞已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当地农民因此也搞起了旅游业。
游客们当然大多是冲着浪漫的《廊桥遗梦》而来,但一位卖菜的当地农妇说,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不可思议。“也许是我们这里的农人比较保守,我们农家的夫妻是相依为命的伴侣,我不喜欢女主人这种中年浪漫,也不相信两个四五十岁的人仅在几天之内就能产生如此浓烈的爱情”。
但游客中的许多人并不因此而感到失望。他们说,即便这一切都是假的,他们仍为女主人的最后选择而感到欣慰。一位远道而来的女士说,“《廊桥遗梦》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故事和情‘结’,只是结局不同罢了。如果人们都像电影中的女主人公那样,最终选择了家庭,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离婚了。”
或许这就是廊桥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吧。如今,廊桥被烧毁了,不免留下许多遗憾,但对于真正喜欢《廊桥遗梦》的影迷来说,他们心目中的那座桥似乎风貌依然。
麦迪逊廊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