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花木兰"——乡长卓嘎
卓嘎今年45岁,1996年父亲桑杰曲巴退休之后,她"替父从政",任了玉麦乡的"最高行政长官"——乡长。
已经担任乡长近十年的卓嘎,开初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她说:"我是一个文盲,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怎能当乡长?"
一年之后,卓嘎渐渐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由于玉麦乡人口少,乡里的事情不是很多,再加之地域遥远,来来往往的人也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诸如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和选举等事情之外,乡里没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当然,卓嘎每年有一到两次走出大山,到隆子县参加会议。玉麦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上级部门的照顾,也使卓嘎的工作轻松了许多。然而,坚定卓嘎担任乡长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乡长、父亲桑杰曲巴生前经常说的一席话:"玉麦乡人口少,行政事务不多,但是地处边境,守卫国土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
|
|
|
玉麦乡牧民曲宗正在打酥油茶 |
"从此开始,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卓嘎说:"我们是雪域边陲上的国土守望者!"1997年,新华社记者首次对中国人口最少的玉麦乡进行报道之后,给卓嘎和她的妹妹央宗的生活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段时间,每次送信员来到乡里,都有我们的信件。"卓嘎回忆当时的情形说。上千封信件纷至沓来,让卓嘎和央宗一时莫名其妙。
更让她们奇怪的是所有信件都是寄自内地。不识汉字的卓嘎和妹妹央宗于是找到当时被分配到玉麦乡的医生扎西罗布——毕业于山南地区职业中学——请他帮忙翻译里面的内容。
原来,这些来自内地的信件绝大多数都是求爱信。这让当时年轻的姐妹俩既高兴又害羞。
当然,这个插曲没有改变两个人的生活。后来,卓嘎和央宗相继结婚,邻近的三安曲灵乡和扎热乡的两个藏族小伙子成为了她们的丈夫。
如今卓嘎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6岁的小儿子白拉很顽皮,长得眉清目秀;10岁的大女儿巴桑央吉在玉麦乡邻近的三安曲灵乡完全小学上学,另一个女儿齐米卓嘎也已经8岁了。
"政府从未忘记我们!"
2001年,政府投巨资修建了从扎热乡到玉麦乡的公路。这就如同"桃花岛"前的"桃花阵"被人破译一般,玉麦真正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
乡长卓嘎说:"虽然我们地处偏远,人口又少,但是政府从未忘记我们!"
如今,玉麦特产的竹编篮子,能够在山南地区销售;玉麦盛产的酥油、奶酪也能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此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隆子县县政府拨款42万元,从山外运来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盖起了乡政府、卫生院和民房。2.5千瓦水电站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建成,使桑杰曲巴一家有了照明电,并看上了电视。2004年10月24日,中国电信公司为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使这个乡从此不再封闭。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与外界进行沟通!"从小生长在玉麦的央宗兴奋地说。
投资32万元开通的卫星电话,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跨越了时代的门栏,迈向现代化的明天。
|
|
|
玉麦乡卫星电话信号塔 |
玉麦人如今的生活是真正的衣食无忧。
中国人口最少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于2003年通电话,至此玉麦乡实现了供电、电话、广播电视、公路等四通。
一份材料说明了这一点:1999年,玉麦乡人均收入2143元,全乡总收入将近6万元;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2195元,全乡总收入为4.83万元;2001年,人均收入增加到2850元,全乡总收入为7万余元;2003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281元,全乡总收入超过10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541元,全乡总收入10.8万元。这份数据表明,玉麦乡的人均收入,从1999年开始,便已经超过了西藏农牧民的平均收入,这与玉麦乡人口少不无关系。于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走进了这个偏远山村人们的家庭。
然而,乡长卓嘎也有烦恼。
由于玉麦乡目前仅有27个人,其中适龄儿童仅有6名,所以乡里至今没有学校。卓嘎和央宗她们只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离玉麦乡100多公里外的三安曲灵乡完小上学,让他们寄宿在亲戚家里。"我真的非常希望政府能为我们乡办一个小学,就算只有几名孩子上学,那也能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卓嘎说。(策划:多吉占堆 文字:边巴次仁 摄影:索朗罗布 制作:达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