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宁德首个世界级遗产诞生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宁德网  点击数3428  更新时间:2010/9/18 6:58:40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1.jpg

   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屏南万安桥,桥长98.2米。 

2.jpg

 屏南县博物馆廊桥展示厅内,桥梁专家学者们对廊桥底部的编木结构探讨热烈。

下载 (92.96 KB)
8 小时前

3.jpg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理信息系教授那仲良考察木拱廊桥。 

 

【开篇语】

  精湛绝伦的木拱桥营造技艺,底蕴深厚的廊桥文化,旖旎优美的廊桥风光,是闽浙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遗产。近年来,廊桥保护从民间到政府,得到不断重视,廊桥命运也有了一个乐观的改变。莫让廊桥“遗梦”,保护、传承廊桥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已成为当下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本报特开辟木拱廊桥系列专题,愿与读者一起分享和关注我们永远的廊桥。

   今年10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宁德市获评的第一个世界级遗产。从默默无闻的山间古桥,到令世界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变身为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又是如何闯过了重重关卡,实现了一个命运的重大转变的?

  “过河拆桥” 爱桥人心中的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闽浙山区的木桥一直被认为是“八字撑架桥”而沉寂山间。直到1980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上,在浙江省展示“八字撑架”木梁桥时,桥梁专家们意外地发现,这些木拱桥的构架系统与出现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一样,是“贯木拱”。

  更让专家们关注的另一点原因是,自1953年桥梁专家唐寰澄发现此桥式后的27年里,在中原地区所记载的河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实地调查均未发现还存在的实物,这种木拱桥被认为已经失传。而后,在浙江省交通厅支持下,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驱车到云和(现为景宁)梅崇桥实地考察,并将之纳入桥史。后来,文物和桥梁研究者又在闽东北山区陆续发现与此同一类型的木拱廊桥。至此,桥梁专家们才确认,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

  在闽浙边界沉寂多年的木拱廊桥这才逐渐为世人所知,并被誉为我国桥梁的“活化石”。

  然而,民间的保护意识并没有跟上。在当时还未设置文物保护机构的福建屏南,当地人认为新修石桥可以通车,木桥没什么用处了,因此,为修建石桥就把这些古老的木桥的木头拆了卖,用来补充造新桥的资金缺口。许多造型优美、文物价值极高的古代木拱桥逐渐被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所代替。

  1976年,位于屏南棠口、单孔跨度达35.3米的长澜桥因省道安嵩线改道被拆,并在原址建石拱公路桥。位于屏南黛溪,单孔跨度达36米的金钟桥,于上世纪90年代建黛樟公路时被拆。位于屏南漈头的溪坪桥,90年代建公路时被拆建为石拱桥……

  而其中的溪坪桥还曾被录入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古桥的被拆,让许多爱桥人痛心疾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些乡土文化工作者开始关注闽浙现存的木拱廊桥,为保护古桥奔走呼吁。屏南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他利用周末下乡时间考察记录屏南各地的古桥,花了3个月时间编写了一本《屏南古代桥梁》的小册子,该书于2003年1月出版。郑道居说:“我希望能唤醒大众对这些桥的关注。当时泰顺正打算把桥申遗,可我们屏南许多地方还在拆桥!”

民间觉醒:这是我们永远的廊桥

  10月17日,记者和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一行人考察屏南万安桥。正当记者驻足观察时,忽然,“中国木拱廊桥,人类文化遗产。”稚嫩的童音在身后一字一顿地响起,记者转身,看见几个当地的小孩子和大人正好奇地盯着记者手提袋上印刷的一行字看。他们也许不知道,今年10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第四次会议上,就是他们脚下的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得到了诸多联合国专家学者的认可,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他们已经知道,这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木拱桥现在是全人类的宝贝了。于是,他们也自发地投入到保护木拱廊桥的行列之中。

  民间的力量是无穷的。2000年6月,泰顺籍大学生钟晓波以个人之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