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十八春秋父子撰史 泰顺林鹗分疆记 |
作者:蔡榆 文章来源:温州都市报 点击数9911 更新时间:2008/1/9 22:44:38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为父守孝
好善不倦 如文前所述,林鹗父亲林逢春离世后葬于南院的飞凤山。时年22岁的他遂在南院父冢一侧结庐,替父亲守孝。自称此庐为“望山草堂”。他的文集《望山草堂诗钞》一名即来自于此。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守孝期满后他更是从里光移居于此。据林泉先生计算,从里光到南院,光直线距离有三四十公里。但关于这段历史,目前似乎有些空白。 关于他的孝道,林氏谱牒上还有一则故事。他在编修谱牒时获知,唐内阁长史林建的墓已历时880余载,年久失管,已为一片竹林所掩埋而无法辨认。于是他根据线索,确定方位。在某个日子里,他在高台设坛独坐,默读老谱,指挥族人伐竹挥土挖寻祖坟。因为竹林为他姓所有,于是一边有人家持棍以待,假如没有结果,那就意味着一场械斗。现在的我们已无法揣摩那时箭在弦上的情景下林鹗的心理活动……直到正午时分,古墓痕迹逐渐显现时,林鹗与族人欢声雷动。这个墓位于现在的泰顺泗溪,1989年被列为泰顺县重点文保单位。 时任温州府知事的张盛藻,也曾为《分疆录》作序。序文称,“罗阳林太冲先生,古之振奇人也。于学无所不窥,尤究心当世之务……”孙锵鸣在为该《分疆录》所作的序文中称林鹗“笃学博览,自少壮时得见雍乾间老成硕彦,多识故实,而其好善不倦、疾恶如仇、本于天性……” 在林鹗的人生历程上,他还创办南院社仓,制定社仓章程,确保赈济事功。他认为,泰顺地处深山僻处,土地并不肥沃,舟车难通,民众常苦于粮食贫乏。在办团练的过程中,他以为粮食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于是从南院开始建立社仓,并陆续向其他地方推广。待到“吾泰积储日充,兵荒有备,贫富乐业,民气益和,内患不生,外侮何惧?” 可见当年的林鹗,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民生意识及忧国忧民为已任的高洁人士!他以自己的言行及著作赢得了世人对他的尊重。特别是孙锵鸣,不止一次在有关文中提及林鹗。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