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十八春秋父子撰史 泰顺林鹗分疆记 |
作者:蔡榆 文章来源:温州都市报 点击数9911 更新时间:2008/1/9 22:44:38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一代名儒
独家修志 严格意义上说,泰顺的南院是《分疆录》主纂林鹗的第二故乡。在林鹗22岁那年,其父林逢春(前清秀才)离世葬在南院,为了替父守孝,他从司前镇里光村移家就居现址。但南院并没因林鹗而有了名气,至今名声远不如廊桥来得响亮。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的南院,面积66多平方千米,海拔920米,乡政府所在地的海拔居全县乡镇驻地之首。 当记者来到南院乡桥下村林鹗故居时,眼前的一番颓废之景,还是令人有些吃惊。这座四合院除了门台前尚存一对旗杆石、门台旁立有“林鹗故居”字样的石碑,能无声地告诉来访者此屋前主人的身份外,院落内部的情形早已没了当年的情境——天井当中通往中堂的石径,竟然与整座宅院不对称,这对讲究对称的古建筑来说,多少有些突兀。 据这里一位80岁开外、自称林鹗第五代裔孙的老人介绍,此宅院前有一老路,呈倒“S”形连接门台,有旁门佐道之意,夹在倒“S”两个弯路处,是两处水塘,有两爿半月的意味。但原样已改,如今的房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改建的。至于祖先的一些往事,这些后裔们并不清楚多少。随行的《泰顺林姓源流》一书主编林泉先生带记者来到该宅院附近的溪边,指着崖壁上斑驳的“迂谷”(“迂谷”二字是林鹗的号)二字隶书题刻称这是林鹗手迹。 林泉先生表示,当年印刷《分疆录》的雕版,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前从这里被人拉走,此后没见归故里。只有旗杆石上的“兰溪县训导林鹗立”及“道光壬寅科岁贡士”两行阴刻字,在夕阳下依稀可辨。 出身书香世家的林鹗,字太冲,号迂谷。于1793年出生于今泰顺司前镇里光村。里光原名李庄,是一个古村,村里至今保存多处老建筑,有一处叫水尾亭的,是清咸丰年间所建,高9.42米,为六面三层三重檐木结构楼阁式亭,有清代中后期古建筑特色。后据了解,1939年5月定名“浙江省立英士大学”的法学院,曾迁至里光办学长达三年之久。这让记者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在此地采访时,这些历史的吉光片羽与林鹗一样,在当地民间知者甚少。 结束兰溪县训导一职告老还乡的林鹗,在编修林氏谱谍之后,于古稀之年开始着手独立编纂《分疆录》。 泰顺县于明景泰三年析原瑞安、平县二邑之远乡而设,由于志乘不详等原因,导致界址混淆,人物舛互。据《泰顺林姓源流》一书有关章节的叙述,林鹗对此忧之,遂竭十数年之心,足迹踏遍全县的山山水水,订正补述历次所修旧志中有关疆界、溪流源头、流经路线、出口入海等欠缺,还远赴温州、瑞安、平阳等地,采集《温州府志》及各相关县志所载泰顺部分的实情,条分缕析加以臻别考证。 泰顺县新编县志主编施明达先生在接受记者访问时称,泰顺自建县以来,也曾修过多部县志,但数《分疆录》最为完善,这与林鹗此前查阅掌握了大量来自本地民间各姓氏谱牒第一手资料是分不开的。 82岁高龄的林鹗,终于难抵病魔而遽归道山。他的儿子林用霖继续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志书并将之刊行。于是,泰顺历史上有了这部“建县500多年来难得的史籍”,坊间也多了一个“十八春秋,父子撰史”的佳话。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