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水远山长处处桥 |
作者:万千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 点击数6917 更新时间:2004/7/25 20:06:36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观的形象。 虹桥有着明确的功能作用。“其桥无柱”,不碍通航,是最大的优点;虹桥的结构也是非常巧妙的:每个榫卯节点的受力形式都是铰接,而整体受力传递的方式则主要是抗压的拱,这种做法将木材的力学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 但对于旅游者来说,虹桥"宛如飞虹" 的美丽形象或许比起这些实用的功能更能引起共鸣。事实上,在浙江美丽的泰顺地区,就有众多虹桥装点着大地的风景。清清小河流水,盈盈虹桥飞渡,幽幽思古情怀,这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都显得那么古朴。古风虹桥上架风雨亭廊,越发显出建造者富于人性的一面。 木拱虹桥已是巧妙,石砌拱桥更是中国古建一绝,甚至《鹿鼎记》中的俄国公主还向韦小宝索要能造石拱桥的中国匠师呢。赫赫有名的赵县安济桥,历经1700多年风霜,至今仍雄踞在河北赵县河之上,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 安济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公元595—605年),坐落在赵县城南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常称为赵州桥。安济桥宛如长虹飞架横跨河,巨身凌空,气势雄伟。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花环,装饰在桥身两肩,轮廓清晰,线条明快,气象恢弘,同时又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形态的优美又充分体现了结构上的科学与理性,其"敞肩拱"的创造,既增大流水截面,减少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又节省了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同时还有利于减轻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美与科学在安济桥上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安济桥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致的石雕群像,尤以众多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的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 拱桥是人们最熟悉的中国古代桥梁形式。中国古代拱桥的建造技术十分成熟,应用也极其普遍,其优美的形象往往使其成为城市、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纤纤细索巧移挪——悬索桥与溜索 在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与江南丘陵地带,有许多地方山高壑深,难以支桥墩,悬索桥因此成为常见的桥梁形式。 悬索桥的最初原形或许是溜索,在峡谷两侧结实的大树或岩石之间栓上结实的藤萝,就有了最早的溜索。溜索这种古老的越障方式有着很强的原始性,而且在数千年前就有充分的文字描述。东汉时的著名政治家李膺对溜索的描述是"人悬半空,度彼绝壑";唐人独孤及补充道"顷刻不戒,陨无底壑"。 溜索确实是一种非常令人紧张刺激的摆渡方式,今天在澜沧江上依然有溜索摆渡。虽然原来固定溜索的大树现在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柱墩,溜索也换成了结实的钢缆,还有专职的摆渡人帮忙固定并协同过江,但在惊涛骇浪之上,大多游人还是双眼紧闭,战战兢兢。落地除下身上的安全带后,似乎仍然心有余悸。 溜索需要的摆渡技巧很高,索桥就简单多了。在西南地区不乏这样一些索桥:两根钢索下面悬挂着一根独木。人在木上走,双手扶铁索,脚下是滚滚江涛,游人过桥时的要诀是直视前方。而习以为常的当地人走在上面则如履平地,让人钦佩不已。 早期的索桥上,悬索是竹篾编织而成的,有“竹索笮桥”之称,都江堰上李冰七星桥最早就是这样的竹索桥。竹索桥的维护保养十分讲究,但比起后来的铁索横江,终究还是不足。到了经济比较发达的宋代,铁索桥就很常见了。著名的泸定桥就是北宋时(1073年)建成的。铁索拉伸在江面上,桥面覆盖着桥板,人、马甚至车轿都能通过,比以前的索桥确实方便了许多。 索桥的稳定性总让一些胆小的人紧张。请看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段笔记:“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帛之状。”风吹桥面晃如船,人随惊涛骇浪颠。这种刺激的场面,当年也只有在西南这样的“险恶军州”才能体会到吧?而对豁达者而言,即使在这种“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深渊临我左,山岩逼我右”的环境里,也能自得其乐、“不辞常做岭南人”的。 天工鬼斧架通途——浑然自成的天生桥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