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水远山长处处桥 |
作者:万千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 点击数6918 更新时间:2004/7/25 20:06:36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寄情风景,游人至乐,中国的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诗人们吟咏的一贯话题。既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婉,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不乏“莫叹天津桥上春”的沧桑,更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雄浑。在这里,览物之情虽因人而异,却又都因桥而起。 桥作为一种构筑,本身的功能最为实用,就是跨越障碍,然而实现跨越的方式却是各式各样——一截平躺的树干、七八个连续的石墩或者三五根横贯山谷的老藤,这或许就是跨越的最初手段。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世界,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桥。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桥梁与不同游客的心理结合在一起,留下了丰富的记录。阅读这些记录,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愉悦。 木石跨水作梁桥 段注《说文解字》释“梁”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从最早的独木小桥逐步演化为后来的梁桥,一个始终如一的重要特征,就是梁始终在桥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梁桥与索桥、拱桥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桥梁的三大类型。早期的梁桥是木墩木梁,但泡在水中的木桥墩容易腐坏,后来就演变成了石墩木梁。较早的例子见于黄河流域,而后在江南、西南比较流行。 梁式桥在秦汉之前就被广泛采用了,今天见到的梁式桥中,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是较有特点的一座。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此留下“洪水止此”一碑,因而得名。它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全长515米,东西两段22墩。有意思的是,桥中江心一段留下约100米因水流湍急难于合龙,人行至此皆要弃桥登舟,摆渡而过。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该桥,增设桥墩,中段缩短,用18艘梭船连缀作成浮桥,开合两便。这是我国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建成后易名“广济桥”。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广济桥已非当年景象,因为1958年出于交通的需要,已将梭船拆除,改建为直通大桥。 坐落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我国古代桥梁中罕见的一个重要实例。鱼沼飞梁是北宋年间的遗构。所谓鱼沼,就是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而“飞梁”就是架在鱼沼上的一座桥梁。其建构方式独特精巧:在方池中立石柱,石柱上施普拍枋,普拍枋上置斗,斗上有十字拱相交以承梁,梁上再铺桥面。桥面正中平直,两侧则随地势下斜,平面呈十字形。从上面俯看,这座十字型的桥梁犹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鸟,所以人们称它为“飞梁”。 泉州万安桥(又名洛阳桥)也是著名的石墩木梁桥。于北宋庆历初年(1041年)作浮桥,1053年始造石桥,1059年完工。巧妙处在于用牡蛎将石块胶结为整体。“襄立石为梁,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这种做法巧妙利用了生物的作用,也可以算是“可持续”的例子吧。 不霁长虹卧横波——虹桥与拱桥 “长桥卧波”、“不霁何虹”,在唐人杜牧想象中的秦阿房宫里,水面上跨着精美的虹桥。先秦时期是否有这种木结构的拱桥尚待考证,但"虹桥"一词给人以无穷遐想。至少唐宋时,这种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贯木拱桥的桥梁形式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虹桥,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直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