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留住记忆守护家园 |
作者:南航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7261 更新时间:2006/6/12 21:38:39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苍南 渔鼓(表演艺术类) 据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杨思好介绍,苍南渔鼓又称“嘭嘭鼓”、“嘭鼓”、“盘鼓”、“蓬鼓”等,属道情类音乐。其基本唱词为方言押韵的七字句,也有五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流行于讲闽南话的地区。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下端蒙着猪油薄膜的毛竹筒,拍为一对竹片。 上世纪70年代前,其表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门头词”,一为唱传书。前者为盲艺人,白天手搭妻儿肩头,走村串户唱“门头词”,以求人家的施舍;后者为艺人由地方的“头家”聘请,从黄昏开始登台演唱传书。 苍南渔鼓的表演内容均为历史传记或劝人为善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通俗易懂。每个剧目的开头一般都会有一个“游头”,一般由艺人演唱时加上,有些是直接引用著名诗词,也有“酒瓶诗”、“上大人”、“十二月看花”等民间流传的诗词。 头通(表演艺术类) 据杨思好介绍,头通又称开通锣鼓,为浙南等地高、昆、京、乱弹、婺调等剧种艺人所创作,一般用于民间戏台演戏之前的闹场和招聚观众,分锣鼓头通和吹打头通。“锣鼓头通”又称“清锣鼓联套”,一般为零散锣鼓经的连串演奏。 “吹打头通”又称“锣鼓吹打”,属集曲(或套曲)式大型乐曲。吹打、管弦紧密结合,浑为一体,相互生辉。现苍南民间完整保存着“集锦头通”、“梆子头”、“西皮头通”、“福建头通”等八套头通套曲。 比如“集锦头通”,据传源于温州(永嘉)昆曲,据资料记录约有300年历史,是一支由昆曲《思凡下山》、《秋江赶船》等戏的部分唱腔加工改编,再根据曲体结构编配锣鼓伴奏的大型吹打乐曲。其中有长号、唢呐、笛子、二胡、中胡、三弦、月琴及抱月梆、汤锣、小铜磬和锣鼓等联套表演,加上大锣、大鼓的喧嚣配和,能够以打击乐器的轻重疾徐及各种乐器的不同声性来表现不同场景和音乐形象,热闹、优美、华彩、气势宏伟。后人视为诸乐之尊,在浙南一带影响很广。 平阳 头发吊灯(造型艺术类) 据平阳电视台张奋介绍,“头发丝吊灯”高约1.6米,呈八角形亭台结构,直径1米左右,分上、中、下三层,用竹篾、络麻秆、芦苇和彩纸扎制而成。上、中两层分布着纸扎的许多民间故事人物,并用头发丝牵住纸人物的主要关节,组成可以活动的画面。下层制作可供旋转的“走马灯”,每一层的棱柱上还贴有灯谜诗,整个“头发丝吊灯”工艺精湛、制作巧妙。 “头发丝吊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以前,制作一盏头发丝吊灯大概需要20天,其中最为费时的穿头发工序所采用的头发每条长度都在两米左右,要用两三条长发连结而成,且头发丝从灯的顶端轴盘开始自上而下,紧紧相连,将纸人物主要关节牵吊住,这就是头发丝吊灯名称的由来。 据头发吊灯艺人马必重说,过去“头发丝吊灯”都是利用放在灯座下的木炭火形成的气流带动运行的,因此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还留下一首“新做八角一座城,内藏兵马多少名。红面坐天兵马乱,黑面坐天太平城”的诗谜。其中“红面”、“黑面”形象描绘了木炭火的燃烧和熄灭时的场景。 洞头 迎头鬃(民俗民风类) 为了鼓励渔业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清光绪年间始,由洞头地方政府、地方绅士、船主筹办“迎头鬃”活动,对业绩最多的船老大以物质和精神鼓励。 所谓“迎头鬃”,就是每年汛期结束后,评出产量最高的渔船称作“扛头鬃”,然后举行隆重的“迎头鬃”仪式,时间一般与每年元宵节祭拜天宫相结合,同时置办猪羊和三星福礼(长寿面、红枣、桂圆、红酒、老酒等)。 渔行主率众人给“扛头鬃”的渔船送“头鬃旗”和“红包”,端上用红布披盖的大猪头(带猪尾巴),一路上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扛头鬃”的渔船老大家里,船老大领着船上伙计和家人在门口迎接。接过“头鬃旗”和猪头,供奉祭拜,然后摆酒请客。宴毕,把“头鬃旗”送到“扛头鬃”的渔船安插好。 鹿城 竹丝镶嵌(造型艺术类) 竹丝镶嵌发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以花梨木板锯出字形,背面砌成榫,镶嵌在“方胜纹样”的细竹丝底板上(俗称篾丝篱),制成条屏、壁挂、对联、中堂等欣赏品上市发售,供人悬挂欣赏。它以清新而雅洁宜人的艺术效果博得世人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建国后,竹丝镶嵌的制作工艺采用竹丝编制,然后将白桃木锯成形状贴在竹丝平面上,再施以浮雕手法,从工艺角度看属于平面造型。题材有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品种有横屏、插屏和屏风等。1980年,温州市艺术雕刻厂的大型竹丝镶嵌屏风“玉兰绕带”,色调清雅、春意盎然,曾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还被外贸部门列入外销出口产品,运用到木制钟壳和首饰盒的制作上,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自1998年该厂停止生产后,竹丝镶嵌至今后继无人,技艺没有传承下去,仅留存少数几幅作品。 10月揭幕“非遗”展 在“非遗”大普查结束后,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开始。据悉,本月15日至16日,省文化厅、群艺馆将在乐清举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暨浙江省民间美术保护现场讲习会”,邀请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国家非遗名录评审委员会组长徐艺乙主讲,乐清还将举办相关展览,我市文化系统从事具体普查工作的人员将集中参观细纹刻纸基地。此外,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市各地也纷纷开展相关活动。 6月底,省有关部门将对我市“非遗”大普查成果进行验收。在此基础上,今年10月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在市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还将作为我市第二届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将成为我市今年轻工博览会的一大特色窗口。 相关链接>>>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于5月下旬经国务院批准。温州鼓词、永嘉昆剧、泰顺药发木偶、乐清的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共5项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此次又有8处文物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处,它们分别是: 第四批(1996年):瑞安玉海楼(含孙诒让故居)、苍南蒲壮所城。 第五批(2001年):龙湾永昌堡、瓯海四连碓造纸作坊、乐清南阁牌楼群、文成刘基庙及墓、浙南石棚墓(包括瑞安棋盘山和平阳龙山头的石棚墓)。 第六批(2006年):永嘉县芙蓉村古建筑群、乐清市高氏家族墓、平阳县顺溪陈氏民居、瑞安市圣井山石殿、瑞安市利济医学堂、苍南县赤溪五洞桥、泰顺县的廊桥及仕水步,苍南县渔寮和大渔的两处明朝抗倭遗址——壮士所城和白湾堡,因性质与1996年产生的第四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蒲壮所城相近被归并入该“国保”单位。 ■今年3月份,浙江省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永嘉昆剧、温州鼓词、乐清的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苍南夹缬、瓯塑、瓯绣名列其中,并同时列入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名录。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