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留住记忆守护家园
作者:南航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数6874  更新时间:2006/6/12 21:38:39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泰顺县的廊桥及仕水矴步 薛一泉 摄

 
▲苍南县渔寮和大渔的两处明朝抗倭遗址:壮士所城和白湾堡 朱跃摄

上月底,我市五大民间瑰宝:永嘉昆剧、温州鼓词、泰顺药发木偶、乐清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在全国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过关斩将,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民间瑰宝晋升“国遗”,揭开了我市深厚民间文化的面纱一角,而申报的成功,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

  三年查出240多项“非遗”

  具有千年历史的瓯越大地上,曾存在着众多的民间文化,它们历经传承,带给一代代人丰富的精神享受。但随着岁月流逝,如今不少已经失传消亡。2003年5月,我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借助这股东风,我市文化工作者踏遍乡野,查访记录这些日渐湮灭的文化遗产。

  日前,经过持续三年,坚持“三不漏”原则(不漏乡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艰辛工作,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经统计,我市共有240多项“非遗”,按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民俗民风、其他等四大类划分,其中造型艺术最多,110项,表演艺术75项,民俗民风20项。但市文化馆负责人告知,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目。

  据悉,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实施民间文化“十大集成”国家工程,我市经过调查摸底,相应出版了《温州民间曲艺集成》、《温州民间音乐集成》、《温州民间舞蹈集成》等一套丛书,收录了一大批民间文化种类,而那些当年已经登记知道的,属于“非遗”范围的,此次并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结果中。

  通过普查,不少原来埋没民间的文化遗产被发掘出来,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比如鹿城区的拦街福、洞头县的贝雕、平阳县的头发吊灯等。为了摸清我市“非遗”的家底,普查人员严格按规范操作,发动所有乡镇参与,付出辛勤的努力。我市平阳是这次基础工作做得最扎实的,请来当地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拍照摄像,在各县(市、区)里普查的“非遗”数量最多,达到40多项。洞头辖区小,条件有限,普查材料却做得很到位。乐清的“非遗”项目艺术价值高,有凭有据,此次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单,它就占了两个,日前,还被评上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

  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我市各地开展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因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普查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有的地方轻普查重申报,呈现急功近利的做法;而由于普查经费还没有下拨,目前进行普查所需要的务工费、道具费往往还是县里先垫上,甚至是当地村民自掏腰包。

  各地“非遗”新亮点

  泰顺

  迎神(民俗民风类)

  据普查人员介绍,“迎神”是泰顺民间一种祈福仪式,即当地群众为了祈求神明保或感谢神明恩德而举行的醮供活动。活动流传广泛、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百姓们为了向神明表示虔诚敬意,每年都要从当地最显灵的庙堂中请出神灵(主要为陈十四娘娘),挨村挨境进行巡回供奉。

  当神灵“出宫”这一天,许多附近的群众都聚集到庙堂,带上供品、香烛,摆起供桌筵席,请来表演者(神职人员、锣鼓乐队),举行“起马供”。此时锣鼓喧天、号角齐鸣、鞭炮连天、香烟袅袅,将神灵请进“娘娘轿”,向一个个村庄进发。进村后宣读本境黎民百姓名单,祈祷广赐福祉,保康泰平安。

  活动通常连续进行3至5天,还搭起戏台,请来戏班,表演“神戏”(一般都演木偶戏),夜间还燃放烟火(泰顺药发木偶),以示敬意。亲戚朋友们都互相串门做客,家家户户裹粽子、捣年糕、杀鸡宰鹅,一来供奉神灵,二来招待客人。

  吊九楼(民俗民风类)

  这是泰顺民间一种祈求降雨抗旱的活动。

  人们选择良时吉日,请来表演者(神职人员),备齐香炉供品,选好地点,将九张八仙方桌平地叠起,形成“九层楼”的模样。“九层楼”前摆起供筵、奉上供品、表演者登场奉请,两边鸣锣击鼓,吹起龙角号,鞭炮连响。经过一番仪式后,表演者逐级登上“九楼”,在顶楼方桌上开展祈雨表演,通过操作两只铜制盏形道具代表的“神杯”,而形成特定的仰俯状态,确定上天已经领愿。然后,表演者从顶楼逐级沿桌边翻跟斗下“楼”。

  由于该项活动带有一定的杂技表演形式,所以前来观看的百姓很多,周边邻村百姓往往都闻风而至,一来观赏热闹,二来祈求上天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