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泰顺石匠今何在 |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乡土阿三 点击数8008 更新时间:2006/5/23 8:34:25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
|
▲汤正现砌作的胡氏大院外墙(薛一泉 摄) ▲柱础(薛一泉 摄) 笔者在翻阅由德国史图博先生和他的朋友李化民共同编著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32年出版)一书时,发现了书中提到的有关泰顺石匠的记载。据此书记述,在与泰顺县相邻的景宁民间,泰顺石匠的精工技艺是普遍公认的。此后,我又请教了泰顺周边县的一些同行,有人说他们在调查时也偶尔有听到泰顺古代石匠闻名当地的说法。 泰顺境内石作扫描 要寻访和考证泰顺古代石匠在县外的作品,难度很大。那么泰顺境内的石作呢?能不能找到一些老艺人记录有关这门手艺的图文呢? 我们不妨先对泰顺境内的石作建筑作一个大致的扫描。 碇步桥碇步桥是泰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石构建筑之一。据泰顺有关部门1987年的调查统计,境内共有碇步245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余齿。以三都湾水系为多,自东溪至仕阳一段,仅20里就有碇步10条,且规模均在百齿以上,其中又以“似梯不是梯,横卧仕阳溪”的仕水碇步最为壮观而闻名遐迩。 仕水碇步位于仕阳溪东村仕阳溪上,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始建。仕水碇步在嘉庆年间曾局部损于洪水,乡贤和工匠们总结经验,探索新工艺,重修碇步,并在碇步根部及上下滩以卵石密砌滩基,以井字形松木架框定,加固滩基。因此项技术的突破,使碇步终于历久不毁,这就是现存的仕水碇步。碇步石齿平整,每齿分高低两层,其高层可供肩挑者或涨水季节踏用;低层可容两人并肩同行,行人亦可从容相让。工匠们在选择碇石时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白花岗岩,低的则用青方石,两种不同石质和色彩,构成了碇步优雅亮丽的外形。仕水碇步的设计还蕴含“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清乾隆六十年《重修仕水碇埠序》)的构思,夜幕降临后,碇石的参差错落和分明色泽,可使渡河人借光亮而畅行无阻。清嘉庆二十五年大修竣工时,又在碇步北岸建造“安澜墩”,用于竖立照明灯杆。 石拱廊桥泰顺石拱廊桥中,数毓文桥和霞光桥最为精致。石拱一般用打凿过的块石砌成,也有的是用天然卵石,如岭北的泰福桥,工匠称这种做法为“满天星”。石拱木廊桥的拱券线条优美,倒映在清波之上,虚实结合,互相衬映,意境顿生。 石拱桥因其坚固耐久而成为泰顺数量最多的一种桥梁。将石拱桥与廊屋结合,使其成为石拱木平廊桥,这种极具人情味的构造,在泰顺众多古桥中可谓独树一帜。石拱廊屋桥的出现,为适应山乡多风雨的自然气候,给乡民和路人提供避风雨以及休憩场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从横坑乡霞光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霞光桥在清雍正、咸丰年间时均有修建,因为是木构廊桥,“均不戒于火”。“三都下洋桥者(即霞光桥),浙闽来往之通津也”,桥毁给路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首事召集众人商议,“议者不利于木,思易以石,计费倍之。”造石拱桥,虽然造价要增加许多,但“木不如石之安且久也”。此桥既已多次毁于火,为求耐久,最终“砌以石,而仍屋之”,霞光桥便造成石拱廊桥。 当我们目睹那一座座清波潋滟的石拱桥、横卧溪水的碇步时,可能还没有想到建造这些桥梁的工匠。当时的石匠那一幕幕挥汗如雨的劳作场面定格在哪个时空?在某个时间段内,泰顺境内又有多少人从事着这一行业呢?我萌发了对泰顺民间石匠进行调查的想法。可是几度寻访,却未能找到一个仍在世的知名老艺人,只掌握了一些有关石匠艺人的信息。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