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2%" align="center"><tbody><tr><td valign="top" align="left"><div align="center"><h1></h1></div></td></tr><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valign="middle" align="left"><div align="cente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td></tr><tr><td valign="middle" align="left"><hr/></td></tr><tr><td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wzrb.com.c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www.wzrb.com.cn/</font></a>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2006年07月09日 08:07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r><td align="center"> </td></tr><tr><td class="p14" align="center"><div align="lef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 近几年来,我市泰顺以其乡土人文特色深受瞩目,学者专家、文化人士纷纷对其进行专题著述,出版了不少图书,俨然形成一波“泰顺图书热”,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日前,我市青年作者陈圣格的《行走泰顺》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适时出版,分“廊桥”“氡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军路(九峰)”“三魁”“仕阳”“泗溪”“筱村”“罗阳”等板块对泰顺进行充满色彩的文化叙述。</div><div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src="http://pic.66wz.com/0/00/07/62/76297_960829.jpg" border="0" alt=""/>
</td></tr></tbody></table></div><div align="center"> ▲泰顺圆州古村</div><p> 高启新</p><p> 《行走泰顺》用的是另一种眼光来写泰顺。这是几年来我看过的最轻松最有趣味的一本图文书。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以一种图文相谐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你泰顺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形式——一个每天行走在泰顺山水之间的有情人,他所看到的,所想的,甚至所要告诉别人的信息剪裁的尺度,一目了然。于是,书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品格。</p><p> 几年来,我所看到的泰顺,是依附在廊桥之中的,慢慢地隐喻成了泰顺文化精髓的核心。当前,廊桥存在一个我称之的“院体派”的倾向,就是在用数字解构,加一些旧有典籍的抄录,然后,拼盘成一种廊桥读本。它的中心还是没有跳出对旧有廊桥的观念的升华,还是从张择端的图本上去证明廊桥之间的渊源。当然,另外一种就是走平民化的民间之路,它是把廊桥纳入到泰顺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从中条分缕析出一些故事,它是一种连续的、有背景的、有情感的文字。尽管不是专家,但读这样的书更像是在读一本有情节的、趣味横生的小说。它的人物是历史的,它的活动空间是历史的,它的背景是今昔交替的,与之交流是气场相通的,人与书中的情景是在呼吸的。</p><p> 看陈圣格的《行走泰顺》,显现出难得的“花俏”。但可以肯定,它缤纷多彩的流程是恰到好处地框架了泰顺乡土内核。所谓的“花俏”:首先,是作者对文字、彩图、版式、装帧等的结构上的标新立异。在读者中,既有自觉的叫好,也有含蓄的指摘,但见仁见智,我认为评说中没有一边倒的,这正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就是说他的试验已引人注目了。何况他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是迄今为止,与泰顺有关的图书中走得最远的,对阅读与视觉的反动超出想象。尽管如此,却丝毫没有减弱文字厚度。作为一个产自本土的作者,因为对乡土的自信,导致了他胆敢从另外一种途径来解释泰顺,才敢对形式和内容都做这样的冒险尝试。也才有了对泰顺别样的风韵的震撼。</p><p> 其次,是作者启用地域的区划,分解文化在不同群落之间的异同点。表面上,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由村落、廊桥、宗祠、名人、古道、碑碣、建筑构件、谱牒传说、人口迁移、方言类别等元素组成,但是,作者是有取舍的,也就如同庖丁解牛式的所选的节眼。泰顺,自古以来处在闽越与瓯越的过渡地带,大山巨涧并没有阻挡文化间的亲和。相对的闭塞,相对的稳定,始造就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正是九百年后的廊桥工艺得以传承的原因。如在司前狮子岗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纹饰上的刻画符号,不见周边地区,至今也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答案;那些散落全县各地的古建筑,很少有按官方颁的营造法式来建造的,因此常有一些超常规的手法诞生;又由于多次人口的迁移导致复杂的方言语系的形成……如此种种,只能说,泰顺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老书,有点旧,泛着黄,却散发着隽永醇厚、难以释怀的清雅芬华。</p><p> 在《行走泰顺》里,作者有意留下不同文脉的文化苗头,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线索。作者的文字虽说没有作深奥的阐述,其实一本服务于大众的读本也无需过多地作如此的大动作,但他也绝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过。我相信,几乎每一个章节,作者起码都到过实地,从行文据典,也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不少时间做文献资料的“采宝客”工作。因此,他笔下的村落笼罩在夕烟残照之下,却又是活生生的;点拨的名人佚事是遥远不可及,却能跨越时空而相晤;一方路边漫没的碑碣、一块雕镂精致的斗拱都是如此地摇曳生姿、顾盼生情。我想,只有从真正游历中得到的感悟,方是真知灼见。</p><p> 此书书首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十大即将消失的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中国十大即将被侵蚀的圣地”、“自助游的天堂”。但我认为,此书仅仅当作一本导游的书来读,是非常可惜的事,如果不,将可以读出什么呢?</p><p> 相关链接</p><p> 近年来部分泰顺人文图书</p><p> 《泰顺》: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三联书店,2001年3月出版。</p><p> 该书为“乡土中国”丛书之一,分“景泰寿庆”“山水文化”“逶迤泰顺行”“梦圆廊桥路”“走进古村落”“乡村建设”“乡土建筑”等章,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传播泰顺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其描述的老村、古镇、旧宅、祠堂、廊桥、发黄的族谱,引发了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p><p> 《库村》: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p><p> 该书为“中国古村落系列”丛书之一,是对泰顺库村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作者认为库村是泰顺最早的移民定居点,也是泰顺最早开发的地区,在泰顺这样一个融合了吴越和北闽文化的地区中,库村代表着吴越文化的主流。始建于晚唐的库村,至今村中仍能体察到当时的村落规划思想,因此也是泰顺文化的发源地。</p><p> 《解读廊桥》薛一泉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p><p> 该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从泰顺廊桥发展的脉络讲起,详细介绍了廊桥的建造,廊桥建造中的习俗,廊屋中的祭祀,廊桥旁的老街与水土环境,廊桥的建筑艺术与建筑工匠,廊桥取名的讲究,廊桥的故事传说以及目前廊桥的保护与申遗情况,并辅以大量精美的廊桥照片,是作者积五年时间调查廊桥的资料成果,几乎可以称为一本“泰顺廊桥志”。</p><p> 《泰顺廊桥》刘杰、沈为平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p><p> 该书中英文对照,是一本泰顺廊桥的学术专著,从泰顺廊桥生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说起,论述了泰顺桥梁的历史发展演变,分“著名的虹桥——木拱廊桥”、“泰顺廊桥的营造和习俗”、“营造廊桥的工匠”、“廊屋中的祭祀”,“廊桥、古道、人家”等章节,说明了泰顺廊桥以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p><p> 《泰顺行知书》蜗牛制造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p><p> 该书为“蜗牛制造深度旅游”丛书之一,是一本泰顺自助游的图文书,以“寻古廊桥,逛古村落,看老房子,享受绿水青山,体验山地民俗”为主题,介绍泰顺的主要旅游景点,风土人情,自助游必须注意的行程、交通、住宿、购物等事项。全书配置了大量彩图以及漫画、手绘地图,辅以小开本设计,通俗实用,便于驴友携带。</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td></tr></tbody></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