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成风尚
刘 琼 2007年10月19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数百名群众却自发跳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拼力抢救全国重点文物“地坪风雨桥”;短短5年不到,陕西省宝鸡市的同一个地区已有11批农民发现文物并自觉报告文物部门或将出土文物上交国家;山西省临汾市的数十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三天三夜守护古城墙,抵挡不法之徒的挖掘机……一幕幕壮举,不分地区,不计大小,不囿人群,在华夏文明厚土上连续发生,一个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业已形成。
与数字的“干巴”相比,这些鲜活的故事更能打动我们,更能快慰人心,更有激发力量。遗产保护功在千秋,千秋之功的受益者是每一个普通民众及其子孙,而千秋之功的建立是政策,是眼光,更是每一个普通民众即时即地的作为。广大民众对身边或隐或显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爱,形成了一种文化风尚。这种社会风尚,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程度最有权威性说服力的表征。
愿这种风尚发扬光大传之久远,愿这种文化遗产保护风尚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感染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