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width=680 border=0>
<TR>
<TD>“泰利”过处,廊桥文化展厅一片狼藉,数万元的恢复费用让创办者犯难 <br><B><B>谁愿为廊桥文化出份力?</B></B> <br><B> </B> </TD></TR>
<TR>
<TD><FONT color=#999999> </FONT> <FONT color=#999999> 2005-09-21 </FONT> <br><br>
<> <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6/images/00014201.JPG"></P>
<> ▲周老师说,在这次洪水中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提前做了准备,展馆内两座最珍贵的廊桥模型没有受到损坏。陈翔摄</P>
<P> 本报记者周泽西</P>
<P> 近几年,凡到过泰顺县泗溪镇观赏过“姐妹桥” 的游人,都知道北涧桥头有一个泗溪廊桥文化展览厅,它的创办者是现年77岁的离休教师周万巩。这几年来,老人在租用的20来平方米的展厅里,通过他精心搜集布置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兴致勃勃地向游人讲解泰顺的廊桥文化、泗溪的乡土文化和革命历史。廊桥文化展览厅,也因此成为名闻遐迩的传播廊桥文化的窗口。</P>
<P> 可今年9月1日,泗溪镇遭遇了第13号台风 “泰利”所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泗溪的水位比有记录的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历史最高水位整整高出了90厘米,廊桥文化展览厅因此遭遇了灭顶之灾:展品、展柜随波逐流,赖以维持的价值数万元的旅游纪念品不知所踪。遭此劫难,廊桥文化展览厅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P>
<P><STRONG> 一片情怀 一种乐趣</STRONG></P>
<P> 周万巩是泗溪镇泗溪头村人。在泰顺,泗溪镇是古廊桥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生于斯长于斯,老人对于廊桥自然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廊桥是泰顺先民智慧的结晶,折射出泰顺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这些年,廊桥的名气大了,观赏的游人多了,这让老人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古老的廊桥已经开始走向世界;担忧的是,由于当地对于廊桥文化缺少整理和挖掘,也没有导游来讲解廊桥文化,许多游人对廊桥只见其物而不知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P>
<P> 为了让历史悠久的廊桥古建筑及其文化能广泛被世人了解,2002年秋,解放前入党的离休老教师周万巩开始筹办廊桥文化展览厅。他不顾年迈跋山涉水,到筱村、大安等10多个乡村考察古廊桥,搜集廊桥文化资料。然后,周万巩又自掏腰包,将资料制作成展品。老人的善举传出后,不少人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支持:有人献出了珍贵的廊桥模型;有人寄来了精美的图片;还有人送来了《泰顺木偶戏》等乡土文化资料。</P>
<P> 周万巩共用了半年多时间,耗资3万元左右,收集整理了廊桥文化资料,并在北涧桥头租用了20多平方米的简陋民房,办起了泰顺第一家廊桥文化展览厅。展览厅内有廊桥模型、图文资料、实物资料 100多份,囊括了泰顺32座古廊桥的资料及泗溪镇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历史。</P>
<P> 2003年“五一”期间,周万巩精心筹备的“廊桥文化展览厅”开张了。展览厅“不售门票,自愿乐助”,靠游人的少量赞助和出售纪念品的一点收入来维持。两年多来,展览厅共接待包括21个国家游人在内的游客6万余人,有效地宣传了廊桥文化。</P>
<P> <STRONG>一份渴望 一份慰藉</STRONG></P>
<P> 可这次不虞之灾,在“洗劫”了廊桥文化展览厅的同时,也打乱了周万巩的生活。受灾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展览厅,周万巩一度很灰心。然而,来这里慰问的各级领导鼓励他,来这里观赏的游人鼓励他,连远在北京的哥哥也打电话鼓励他要继续把展览厅办下去,因为这里不仅有周万巩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廊桥的文化价值。</P>
<P> 周万巩说,本来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必修课” 是打扫一遍北涧桥。自“泰利”至今,老人再也没有拿起扫把去打扫过。一是因为展览厅需要重整旗鼓,清洗、整理和重做展品已经够他忙的了,他又自掏腰包8000余元,对展览厅做了一些修整和布置;二是因为北涧桥虽然经受了历史以来最大洪水的考验,但一端三脚架的挡水板被洪水冲走,桥的基座有沉陷和移位,老人看了就感到很伤心,有点不敢面对现实。</P>
<P> 老人说,由于离休比较早,他的离休金要维持他和老伴两人的生活,结余无多。而全面恢复展览厅需要3万元左右的资金,老人实在拿不出这么多。加上今年11月份,“国际廊桥文化研讨会”将在泰顺召开,一个像样的廊桥文化展览厅无疑会给研讨会增光添色。因此,他热切希望关心廊桥、热爱廊桥的有识之士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尽早把展览厅全面恢复起来。</P>
</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14:49: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