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岹岹黄山岭(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0 23:23: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源于景宁东塘白云尖的一条延绵不绝的亘古小溪,是飞云江源头,经东坑、章坑进入泰顺黄桥境内后称梧溪(现又称三插溪,事实上流经石街后如三插回肠,此段人称三插溪)。凭借风雨雷电的鬼斧神功,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以及静若处子般上善若水的百折不挠精神,竟活生生的将黄桥劈为东北、西南两半。园桥等村在水西侧;黄山等村在水东侧。黄山、园桥各取首尾一字,便是黃桥之由来。梧溪两岸皆是高山,村居依山而建,鸡犬大都相吠,村民大都亦能相闻。但看似近在咫尺,但走到却要半日时光,倘若荷重攀行,则可能朝发夕至,同时,你还必须有一付好身骨,否则天路的峻险和崎岖,不是寻常之辈可以等闲视之的!好在各村都风光旖旎,猴声啼呜,野花灿烂,云蒸霞蔚,清风拂颊,令人乐不知返!



险绝黄山岭



梧溪大峡谷的阻绝,黃桥便有了此岸和彼岸;此岸和彼岸群峰呼应,岹岹然巍峩;巍峨的山使道路阻且长;阻且长的道路漫漫而修远,苦人心智,劳人筋骨。尤为重要的是,从大自然的浑然天成中,诸多的人生哲理得到形象的阐释,诸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百倍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世间无路,路在脚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事实上,这些哲理黄山的先民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亲身体验并代代相传,以至于今天的后裔们依旧秉承这些永恒的朴素法条,典型如黄山村的苏孝锋先生,这位搏击在商海浪尖上的奇才!

雾中黄山(肖若驹)

抛开深澳的哲理不谈,倘若在黄山岭岙头取一处作观景平台,瞰视黄桥那山、那水;那蓝天、那白云;那轻舟荡漾和烟炊袅袅。那是如何妙极的一幅人间仙境:每天,随着梧溪展开它日夜奔流不息的朦胧双眼,湖光山色倒映在碧波中,杲杲日出,轻漫的白雾,从湖心渐渐的扩张开来,沿着两岸爬升,先是弥漫了寂静的村落,随后笼罩在群山之巅。此刻,大自然的一切景物都是朦胧而清新的,宛若身穿蝉衣的浣沙女,在水一方。若是你接近吧,她便飘飘然而离去;若是你隔岸窥视吧,她又明明在招你相依;若是你狠狠心不去拨弄心弦,却又怎一个"悔"字了得!
黄山的风景这边独好,岹岹黄山岭却更是峻峭崎岖,艰险奇绝。
初次听说黄山岭,是在黄桥中心校读小学时。那还是"文革"期间,当时,学校正在建新校舍,所有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都要参加业务劳动。一天傍晚,学校里忽然传来悲怮声,不久传来一则晴天劈雳的消息:郑贤佑老师参加当天的业务劳动,任务是给黄山岭上伐木和锯木老司送中饭。那个年代伐木、锯木和运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凭蛮力,木柴伐倒后根据用途和老司的测算锯成不等长度的段子,然后顺山谷溜下,那木段子通常能从山巅一口气溜到山脚的溪里。山上溜木时如遇山下有行人,行人则"呜啊、呜啊"的叫,溜木人听到后便自觉停止,让行人通行。那天,郑老师送饭至黄山岭脚杨梅坑时,也"呜啊、呜啊"的叫了,可溜木人不知是没听到,抑或是听到了没控制住木头,总之,一颗顺势滚下的巨木击中了郑老师的头颅,未行抢救便身亡了。郑老师因公殉职,于是大家便诅咒黄山岭的无情与霸道。


本世纪初,准确的说是在黄桥小学撤并之前,教师们每周自发组织,轮流在学生周末放学后和周日开学前,都会在黄山岭脚朱步庵渡口接送学生。无论烈日,无论骤雨,她们耐心等待陈吴坑、黄山一带的学童,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出事,其中还包括身怀六甲的乡村女教师。教师们的园丁精神固然令吾辈感激,黄山岭之凶险与残酷同样也令人铭心刻骨。
黄山岭的险一则表现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二则表现在动物的生存活动中,须知黄桥可是猴子和野猪比人多的地方,它们万一恶作剧从山上滚下一块石头来,能否躲闪全看你的命了;三则表现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如山洪爆发或泥石流冲击。
何时有缘,你去攀行黄山岭时,面对几近八十度的竣峭山路,只在山底,未曾举步,我想你便会心生寒意的。可是先民却长年生息于此,耕稼于此,可叹乎!可敬乎!
文:山城清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