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乡情缘——记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吴松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28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名片:吴松弟,男,1954年出生于泰顺罗阳,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关注的时代从唐宋直到近代。主要著作有《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等个人专著14部,并主编《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等著作,发表论文160余篇。由其发现、整理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279册最近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月25日,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教授,被选举为新一届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的会长。为此,吴松弟特地从上海赶赴温州参加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新一届换届大会。“我作为一名学者,平时工作很忙,并且远在上海,本不想担任学会会长一职,无奈原会长钟晓波以及副会长高启兴等人一再来电希望我担任此职务,而且近日泰顺县有关领导与我的会晤中也表达了希望我为泰顺乃至整个温州地区做一些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工作,我想,义不容辞,就来了。”吴松弟对记者说。


作为一名从泰顺走出去的学者,吴松弟的早年经历相当坎坷,近10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把泰顺廊桥文化带进了国内大学校园,甚至邀请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等相关教授来泰顺考察乡土文化资源。


早年的苦读人生


吴松弟出生于山城泰顺罗阳镇,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母便相继离世,8岁那年,他成了一名孤儿,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成了住校生。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所在生产队提供的差不多每年360斤的稻谷和出租自家房屋获得的每月2元的租钱。吴松弟还回忆起某年生日,因为钱花完了,饿了两顿饭。“回忆起以前在泰顺的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贫穷和孤独。但是那时并没有强烈的艰苦的感受,因为村民们对我很照顾,而且自己从小就是班里学习最好的,自己写的作文还被县广播站拿去朗读过,所以,生活还是很充实的。”吴松弟说。




读书是吴松弟最大的爱好,当时他所在小学附近就是县图书馆,摊放在报架上的一份份报纸杂志,就成为了他最好的朋友。学校寒暑假的日子,吴松弟就到唯一的亲人、大他二十岁的姐姐那里生活。姐姐住在温州市区,位于五马街的新华书店,又成了他假期读书的好去处。后来,姐夫调到当时的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他假期读书从书店的门市部,一直读到书店的仓库。


读书之外,吴松弟的日常生活依然是艰苦的,升了初中之后,周末他要上山砍柴卖给学校食堂,补充生活费。虽然他因为成绩突出、又是孤儿,每年都拿学校最高等的助学金,但是助学金也很有限。“因为肚子里‘油水’不够,常常觉得饥饿。”


“文革”开始那年,吴松弟读初二,学校面临停课,从此他开始了自学的日子。对于读书,吴松弟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渴望,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找书看,无论白天多累,晚饭后他总是习惯到县图书馆看书读报。他还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找书看,每找到一本,便视如至宝,购回阅读。


吴松弟说,当时对书求之若渴,但并没有想过还能考大学,也不知道书会为未来带来多大好处,但是如今回忆起来,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培养了他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将故乡乡土文化介绍到大洋彼岸

20岁那年,吴松弟顺利参军,因为好读能写,给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78年全师集中六七百名军人,参加全国统考,考上本科仅2人,他便是其中之一。他说,当时他只有初二学历,如果没有多年的读书积累,那2人中肯定没有他。


吴松弟本科就读的是东北师大。1982年从东北师大毕业后,他报考了杭州大学的历史地理专业,准备成为陈桥驿先生的研究生。然而,因外语不及格考研失败,被总政治部分到西安的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在陈桥驿先生的多次写信鼓励下,第二年他再次报考历史地理专业,当年全国只有复旦大学的邹逸麟先生招此专业,四十多人报名,他有幸被录取,开始进入这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江南名校。


随后,吴松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开发。也正因此,吴松弟对温州地区的宋代至近代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200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吴松弟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共同率领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30多人,在美国EARTHWATCH 基金会的资金与志愿者的支持下,考察泰顺县历史文化。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地方史(Chinese Local History)的教学网络上,刊出了泰顺县古廊桥、古民居等数十幅全景式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至此,泰顺县成为继我省金华市等地后,哈佛大学中国地方史教学的3个个案之一。


泰顺廊桥走进哈佛课堂,吴松弟功不可没。


吴松弟回忆,早在2004年,他就带了不少学者到泰顺去考察,每次去之前,他都会预先告知对方,泰顺县是温州地区最偏僻、最贫困的地方。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很多学者走了几个村庄之后都会反问他,如果过去泰顺真的如此贫困与偏僻,为什么还保存着这么多的古廊桥和造型精美考究的古民居呢?


正是这个问题,引发了吴松弟更深的兴趣,得出了农耕时代的城乡经济差距比工业时代的城乡经济差距小得多的结论,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故乡过去的经济历史更深一步研究的兴趣。


对故乡人民充满感恩


“我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苦,但是并不因为艰苦就不爱自己的故乡,那时候老师、乡亲们都对我非常好,我对泰顺人民一直有一种感恩的心理。近10来年,我带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泰顺考察,全都是义务的,就是希望能多为家乡做贡献。”吴松弟说。


对于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今后的工作,吴松弟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少工作理念。他说,过去,该学会作为一个自发的宣传泰顺廊桥乃至温州乡土文化的民间组织,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接下去,他将致力于把“廊桥”这个概念拓展为“泛廊桥”,即将泰顺廊桥与泰顺古民居、古道、民间习俗、方言、民间艺术等形式与廊桥相结合,以期泰顺乃至温州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同时,该学会内聚集了大批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制定有关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计划时,学会可以及时提供建议意见给政府部门参考,学会也可以将平时积累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想法提供给当地政府参考。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自2009年12月成立,成功注册成为NGO(民间非政府组织)。吴松弟认为,接下来,政府有许多项目是可以交由NGO来做的,即政府花钱向NGO购买服务,未来几年,学会即可从事相关的泰顺古村落维护、旅游开发宣传等服务。


本文作者:翁卿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