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巨制——《泰顺风物》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2 16:5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温州书局策划出版,温州北大方印务公司承印的《泰顺风物》,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由中共泰顺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出品,由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温州通史》主编吴松弟作序,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副会长、温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担当总撰稿。
泰顺地处瓯括之交,界临闽地,居山而近海。洞宫山脉与南雁荡山支脉交错盘旋域内,浙南闽北山环水绕,构造出东南沿海最为高耸的奇险地形。“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九山半水半分田”生动地描绘出泰顺真实的地理环境与现实生存景况。飞云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轻盈而诗意,白云尖峰带来天上之水,跨越万重群山的阻隔,孕育两岸万千生灵,以雄浑气象,一路歌吟,投向浩瀚无垠东海的怀抱。泰顺故事的开篇,就在那山水之间。
东瓯王庙门台,位于温州鹿城区华盖里。为纪念西汉东瓯王驺摇,明成化十三年(1477),改东岳庙为东瓯王庙,俗称“大殿”。从前每逢二月初八在此致祭,以示纪念。今仅存门台,砖石结构。明间门额中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
文祥塔,位于罗阳镇南门外。明隆庆年间(1567-1572)始建,后多次重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倒坍,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贤潘浦筹资重建。塔高19.7米,砖木结构,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里面楼梯盘旋而上,重檐层层飞挑而出。翼角逐层不同,有大鳌衔珠、吉祥如意、鹊尾卷草等。外壁腰檐黑白相间,绘有松、竹、梅、兰等图案。
    传统的耕读文化,将耕与读完美的结合一起。耕是通对土地的依赖,构建丰衣足食的物质世界;读是以儒家诗书礼仪为基石,追求理想实现人生目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它表现出可进可退的灵活态势。耕,是生活之本,读,是攀登社会阶梯的重要途径。广大的村落是耕读文化的孵化器,也是当下回溯往昔生活,还原曾经发生的文化现象的便捷路径。泰顺至今依然保留着为数不少的古村落以及与之比侪的宗庙。如同活化石,透过其中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依然可窥见其中的妙处与真谛。
    永庆桥,位于三魁镇戬州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为伸臂式木廊桥,跨下溪坪溪。全长33米,阔4.5米,高8米。桥墩块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嫩戗高翘,重檐歇山顶。
     在泰顺西北角,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片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因涧中巨石呈乌黑之色,与原始林莽相得益彰,故誉为“乌岩林”。又称“万里林”。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泉飞瀑,珍禽走兽,大量珍稀的物种遍布山野,为浙江最著名的动植物基因库,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3米,为温州市境内最高峰。一百多年前,林鹗在编纂泰顺《分疆录》时广搜资料,历游泰顺全境,并从其祖居地里光援古道,涉林莽,排万险,登临白云尖,只见四周群山逶迤,洞宫、括苍、南雁三山尽收眼底。极目天际,不禁心潮澎湃,赋诗《登白云山最高顶》:“西风飒飒鬓毛秋,剑气轩腾决壮游。瓯括雄关临绝顶,东南海国见源头。云生足下群峰涌,日近天心万象收。东南海国见源头。云生足下群峰涌,日近天心万象收,我把新诗扣琼阙,乘龙痴虎不胜愁。”此诗道出了乌岩岭绿色王国千峰耸秀、万壑吐玉、百花叠翠,风色郁郁的原始生态画卷。
    山民以农耕立命。农为生计之本,耕为晋身之阶。古训有“薄技在身,胜似良田百亩”。因之业态结构的单一,靠山吃山的泰顺山民,以丰富木、石、竹、土与手巧的匠艺,吃苦耐劳之精神,衍生出各种绝活,并成为谋生糊口之良技而得以世代传承。最终形成区域的匠技特色,比如三魁的石匠、大安的陶匠、司前的竹木匠、罗阳的泥瓦匠等,皆为一时口碑,影响弥远。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年月,山民们因山依水,不管丰年荒岁,除了以米谷为主食,却又能对各种食材进行了加工。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于灶台、巧手间,把山间食货多样性、丰富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泰顺,木偶戏以药发木偶与提线木偶最为闻名。药发木偶源于宋人的烟火杂技,因与木偶结合,被列为宋代五大傀儡戏之一。药发木偶形如树枝,以硝药为动力源,当最底层的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焰火,带动木偶表演。提线木偶,俗称“柴头戏”。温州明代已有木偶戏的记载,有担戏与布袋戏两种。提线木偶一般有6条提线,多者达十余条。木偶的手指能活动自如,丑角还能活动眼目闭合口嘴。一般在春节、庙会或家中喜庆宴乐时演出。
    方言俚语。泰顺地处浙闽边界,是吴方言和闽方言的分界点,是全国著名的“方言宝库”。境内方言复杂,有属于闽东方言的蛮讲话,属于闽南方言的彭溪话、洋溪话,属于吴方言的罗阳话、司前话、莒江话、百丈口话。介于闽南话和客家话之间的畲话,属于客家方言的汀州话。方言的内部又有大小不等的差异,形成“”“隔山音异、隔村腔变”的现象。
主    编:周秀松
执行主编:吴雅平
总 撰 稿:高启新
策划指导:潘一钢
撰    稿:陈圣格  陶汉心  薛一泉  张之冰
摄    影:晨  波
出版策划:温州书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