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美丽乡园泰顺之宗祠:花有百枝树有根,一水同源万象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3 00:38: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石 于 2015-10-3 00:42 编辑

  “群山万道忧寻省,涧水幽鸣觅桃源.”在浙南山区,正是由于这种群峦叠翠做为天然的屏障、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广袤的山地以及早时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使泰顺成了一个避世和安定生活的聚居地。
    早时的先民,就分布在那大山之间星罗棋布的村庄里,无论你走到哪里,和哪个村庄的乡亲们聊上几句,他们的淳朴都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亦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村庄,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宗亲血缘村落。即便是时至  今日,随着下山脱贫移民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人口变化发展,很多乡镇村子已经是各种姓氏杂居的状态,但只要你深入探寻,血缘村落的痕迹还是无处不在的。像泗溪的林氏、新浦的吴氏和包氏、上洪的黄氏、西旸和秀溪的蔡氏、雪溪的胡氏、岭北的潘氏…等等,真是举不胜举,随便哪个乡镇都比比皆是了。
    形成血缘村落的原因,在于泰顺处于较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谋取生活物质,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某个相对固定一定范围的土地内,由一位“始祖迁”的直系后裔世世代代聚居在一起,百姓家族观念深厚往往不杂姓而居,他们开沟渠、辟山林、整田地、筑道路以及保卫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年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血缘村落。这种社会单元,最自然的就是建立在血脉亲情之上的宗族。因此,聚族而居,形成血缘村落,是泰顺早时最普遍的现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血缘村落生产关系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人际的合作与互助。
    而泰顺早时山高皇帝远,闭塞偏僻。常有皇权不能所及之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血缘村落的存在,又促成了宗法和宗祠的产生。统治阶级亦从从中找到了一种维持社会稳定,上通下达的平衡工具,这就是宗祠。
    阅读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是个宗法社会。而宗法核心的硬件是宗祠。泰顺的血缘村落里亦留下了很多刻有历史沧桑铭记的宗祠,出于对乡土的热爱和探索,我对它们发生了浓烈的兴趣。在任何一个血缘村落,都会有两样重要的公共建筑,一个是宫庙,另一个就是宗祠了,一个祭神一个祭祖。相比前者,宗祠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在日益兴盛的乡土旅游中,古民居常常是大家浏览的地方,而众多的宗祠,作为一种古建筑群体,却往往被人忽视。而正是对于宗祠古建筑的接触,认识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使人对优美的建筑和创造者的劳动智慧、对于其中富含的文化产生了一种即亲切又敬畏的心情,因而在此做些力所能及的管窥之见。
    走进泰顺古村落,你会发现宗祠坐落的位置,有的在村中心、有的在村旁、有的则在山上。这种选址并不是随性而为的,浙江是个深受风水堪舆文化影响的地方,泰顺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宗祠选址是件很慎重的事情,并且它直接影响着村落的格局和建设。
    宗祠作为祭祀的建筑,是人们祭祀先祖及贤哲的房屋。古时皇家侯族的称“家庙”,其余的才称“宗祠”。和中国古民居建筑一样,常采用合院的风格。至于它的规模和样式,古代曾受礼制典章的控制,到了近代则名门望族的财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比如三魁武洋的董氏宗祠,里面的大梁枋就非常的粗大,气势不凡,让人心生敬畏。宗祠的祀厅寝室(拜殿)供奉着历代先祖的神主牌位甚至玉容,而且总管全族丁口的派系、行辈、婚姻等等的谱房就设在宗祠里,因此宗祠便有很强的神圣色彩。
    宗祠大体上有几个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祭祖仪典。供族人祭拜。所谓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四时八节族人共聚一堂举行祭祀仪式,为崇宗报德、慎宗追远,继往开来是必要的。一般祭祀是有固定的日期的,比如泰顺民间有在农历二月二、清明、三月三、七月半(中元节)等日子祭祖的习惯。古时祭祀的时候,妇女和儿童是不允许与祭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化,现在相对则没有那么严格。到了祭祀的那天,一族的男子共聚在宗祠里,行端庄肃穆的礼拜,让族人强烈意识到大家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有先天的血缘关系,有义务团结互助,在这种类似宗教的氛围之下,宗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宗族的团结稳定,便是通过祭祀,利用这种宗族内部血缘关系的天然秩序,并赋予浓郁的伦理精神,使它神圣化。并且仪式后共餐的欢乐节日气氛,也有助于族人心情的愉悦而激发昂扬的精神。所以,宗祠便成了宗族的象征,比如泰顺罗阳话习惯里,同族村民说到相互的亲密关系,常用的语言是“我们同祠堂的”。很明显通过缅怀祖先,也便是血亲宗族血缘认同,培育宗亲间的感情,同心同德,致力于宗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早期农耕时代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分房派建房祠和续修族谱的功能。一个村落宗族人口通过几代传承,繁衍多了到了超过一方土地的承载能力,或者出于其它特殊原因,便有一个支脉另择吉壤定居分支,建立新村,另建宗族。只要经济实力许可,亦会另建宗祠。因此原宗祠和这些分支另建宗祠就存在大宗祠(宗祠)和分祠的关系。大宗祠是范围较大以血缘维系的同姓同族的不同支派合族共祭祀的宗祠;支祠宗是祠下属分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比较亲近,字辈明确。新老宗族联谱而又各自独立,遇有特殊事件,则互相支持。比如雪溪的胡氏(总)宗祠和胡氏小宗祠;西旸的蔡氏宗祠、东溪蔡宅底蔡氏宗祠、雪溪蔡氏宗祠之间;新浦吴氏宗祠、筱村徐岙吴氏宗祠、枫林村吴氏宗祠等等它们之间都有着大宗祠和分祠的渊源关系;另像房派关系的,就如罗阳溪坪的梅氏村落、岭北半岭、陈家洋、龟湖、战州等梅氏村落都存在着同祠不同房派的典型关系。
     而谱房是保存宗族成员档案(宗谱谱牒)的地方,如成员的生卒,婚姻,科举仕途都有记录在案。它最原始的意义就是一个宗族的花名册,并确认一个始祖之下的宗族的存在。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还有就是宗祠的方位,面积,款项等,宗谱也多有记载反映。续族谱是件非常隆重的事,它赋予每个人以宗族的归属感,入了谱,就是宗族的成员,有依靠,生前死后都不是孤身面对生活,而能享受宗族所有的亲情和公益。它确定一个成员在谱系中的位置,房派,行辈,婚姻关系等。行辈关乎他的身份和影响力,另一个意义在于防止婚姻上的伦常失误。确定房派归属也有实际意义,不要进错祠堂拜错祖宗。所以宗谱记载的是丰富的人文信息,它比一般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对于研究地方文化和县史志是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的。现在的宗谱有的为了安全,一般不放在祠堂里,而是交由族里资历较高办事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长辈或者村干部那里妥善保管。
     第三:宗祠具有公众文化活动、娱乐的社会场所功能。在泰顺很多宗祠里,往往都设有古戏台。比如新浦库村和筱村的吴氏宗祠、贝谷的徐氏宗祠、横岗的齐氏众厅(厅也是祠的一种,是房派分祠的别称)等都有古戏台。在特殊的重大活动日子里举行文化演出,村里甚至周边村的群众,还有小商贩等都会聚集到古戏台前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当然,在礼制的影响下,早期看演出也是有很多规矩的,比如男子站院子里,女子站两边廊庑和祀厅廊下,泾渭分明,不混杂交错以免伤风华。老一派的长者,看到男子东张西望女人,那可是会用烟杆儿轻敲脑壳以示提醒的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那场景定是相当有趣的。当然了,现代文明则早已淡化这些所谓的“老封建”思想。
    第四:宗祠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一方面从历史体现在背后所处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另一方面则在于宗祠作为宗族核心建筑的综合影响力。先看前者,康熙九年,颁布了《上谕十六条》曰:“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安抚民心,它实际上承认了宗族的地位,并倡导人们要遵守统治阶级的价值和意志。把宗族当成了国家的“基层政府机构”州县地方官下乡,临时官廨也多设在宗祠里。皇权不能及的地方,由宗族宗祠帮助带动地方的自治和安定。比如说古时发生小纠纷、诉论、治安等案件,可由宗祠族长先行处置,解决不了的才送衙门。这对于缓解统治阶级的管理压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再说宗祠作为宗族核心建筑所表现的风教综合影响力。泰顺很多宗族都是人才辈出,从祠堂门前设置的众多旗杆石就可见一斑。  比如交洋古村落的曾氏宗祠、龟湖的王氏宗祠等,宗祠门口竖立桅杆用的旗杆石就非常的多,可见其子弟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需知农耕时代,读书进士是农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道路,所以历来提倡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个家族,如果有一二子弟等第,除了‘光宗耀祖’之外,会对整个家族有很大的实际好处。族人有了科举成绩,举人以上便可以在宗祠大门前立一对桅杆,它是宗族的脸面,向人昭示和炫耀宗族的成功,用泰顺俗话说就是“话都讲得响”,这种彰显资本同时激励子孙努力向上,继承和发展。时至今日这种思想,对社会还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大凡宗族,都是有族法族训的,这是一个宗族共同的规范,它常常裱于宗祠或宗谱里头。内容离不开忠孝节义方面的伦理内容,不但写明了惩罚,也写明了族中养老扶幼,济贫救困等公益。这是它维持公道人心的教化作用。比如罗阳高氏宗祠的宗规就写明了“家规、家训、家诫”三大块共计三十条内容。可以说族法族训对族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有很深远的影响和约束力,如早时犯错被公开训诫或除族名那是很严重丢脸的事。除族名出族,意味着死后没有神主,徘徊于宗祠之外,成为孤魂野鬼,那是相当可怕的下场。因此它的背景是历史时期封建道德的法庭。不过,相对而言,现代教育制度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宗祠宗法在惩罚和训诫这一块的社会功能呈弱化淡化的趋势。
    再有宗祠内一般都有楹联、功名牌匾和现代宗祠盛行的把先祖资料整理出一个系统做成一排排相框,供人敬仰参观。如仙居的徐氏宗祠、库村吴氏宗祠等等都有这样的设置。这些直观的附属设施,一般叙述本族人的功业功名,德行,发源等等,因此可以说整个宗祠就是一个有很强的教化作用的传统教育展览厅。
     顺着历史的轨迹挖掘,不难了解到宗祠还有其它多种附加用途,如: 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白、喜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有的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或者成为地方的学院学校,如库村吴氏宗祠、南荞包氏宗祠在历史上都曾担当着这样的重要教育角色,为泰顺耕读文化和现代教育时期,发挥了很大的贡献,笔者小时也曾在罗阳沙堤村王氏宗祠里读过一年小学(现新城小学旧址);还有要提的就是早期流行土葬和棺椁,有的祠堂就成为专门摆放未逝老人寿棺的地方,而且摆放的位置按年龄辈分也是有讲究的;其它的还有作为民兵的办公点、或临时茶叶、粉干加工厂之类的历史已及现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如仙居的张氏宗祠、和徐氏宗祠、下洪陶氏宗祠。
    泰顺祠堂还有一种单一个体形式,就是忠烈祠,祭祀的对象比较有针对性。比如下洪及筱村的忠烈祠,不同的意义表达不同的情感,但同样具有崇拜和教化的作用。
    就整体建筑而言,宗祠亦是一门建筑规划美学,不论是院落、门楼、梁枋、阶梯、排水系统、脊饰等都精心策划。有的在祀厅和内置戏台上方,还有展现匠人技术高超的藻井。如新浦和筱村的吴氏宗祠、西旸的蔡氏宗祠;有的宗祠前面有半月池,不但融合风水学说,族民还在此浣洗、取水,并有灭火消防功能。如泗溪玉岩的包氏宗祠等。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经济能力的改善,泰顺各地乡镇的一些姓氏宗族纷纷改建、扩建、新建宗祠,显得非常华丽庄严,希望以此来展现和寄望本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特别是在改建和扩建过程中,慎重对待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信息价值的老宗祠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中看来,宗祠沉积和呈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人际、宗族观念、祖先崇祀、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美术绘画、雕刻、书法楹联等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艺术和技术的内涵,是地域乡土文化最精华的核心部分。因为没有人文,就没有乡土,它让文化的出处,一水同源又万象生辉,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的流淌下去。
火石于半耕斋
2015-10-1
(一)状元祠
1,仙居村徐氏宗祠:徐氏入迁仙居村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其是两宋时期,进士就有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长、徐容、徐谅、徐天佑等,标志着泰顺文风进入了鼎盛时期。温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徐奭就出于此,他在28岁中状元及第。徐奭学识渊博,善于写诗作赋,多有政才。他被封为晋宁侯,是宋代119位状元中唯一被封侯的人。
2;雪溪乡蔡氏宗祠:泰顺唯一的武状元就出于此。宋景定三年(1262),雪溪乡蔡起辛武科廷对第一,成功夺魁,高中武状元。他是泰顺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蔡氏宗祠门楼亦是泰顺古民居和其它古建筑门楼中的“魁星”,无出其右。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雕刻之精美,气势之夺人让人高山仰止。


(二),泰顺很多宗祠的第一眼印象就是门楼的精致与讲究,传统的木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数量繁多的翼角,起到了独具风格的装饰效果,赏心悦目。像门当户对这些传统构件,也多有呈现。下图依次为峰门夏氏宗祠、上洪黄氏宗祠、罗阳溪坪梅氏宗祠、贝谷徐氏宗祠、毛洋毛氏宗祠。










(三),古戏台宗祠:宗祠往往是宗族和当地村落的文化活动场所,从古到今亦办过学堂学院学校,在文化娱乐和教育领域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下图依次是新浦库村吴氏宗祠(两张)、新浦南荞包氏宗祠、林岙林氏宗祠、筱村徐岙吴氏宗祠和枫林村吴氏宗祠、洋溪苏氏宗祠。库村吴氏宗祠曾作为书院教育子弟;新浦南荞包氏宗祠柱上有楹联“法祖尊亲万代业,酬功报德一片心。”,这里曾是泰顺三大学府之一,历史教育地位颇高;林岙林氏宗祠供奉神主的寝室是独立于主体建筑的,显得别具风格。洋溪苏氏柱上楹联写着“是真是假假里演出真情,亦实亦虚虚中原有实理。”道出了戏曲的娱乐和富含的人生哲理。













(四)旗杆石是宗族的脸面,向人昭示和炫耀宗族的成功,用泰顺俗话说就是“话都讲得响”,这种彰显资本同时激励子孙努力向上,继承和发展。下图为交洋曾氏宗祠和龟湖王氏宗祠,门前众多的旗杆石,显示出人才辈出、傲视群雄的气势。




(五)灰砖建材组成的山墙造型,在宗祠里具有很强的视觉审美效果,墙头正面的灰塑造型生动活泼,区别于泥墙石墙,它不拘一格的色调与自然和谐的成为一体。下图依次为雅中百福岩周氏宗祠、西旸蔡氏宗祠、沐峰何氏宗祠、仕阳九定吴氏宗祠、三魁薛氏宗祠、洲岭吴氏宗祠、仕阳茂竹园谢氏宗祠(新建)。













(六)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泗溪玉岩包氏宗祠气势宏大,开有双门楼富有特色,包氏族人包世昌“不践清土”的气节和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宗祠内的半月池更是为这个建筑群增添了山水的灵动。







(七)三魁庵前村的张氏宗祠,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前面门、窗上的装饰用了民国西洋式的拱券风格结构,显得新颖、时尚,却又能和中式的脊顶融为一体。

(八)仙居村张氏宗祠,外表其貌不扬,墙头的爱玉子藤给它增添了一分野趣和俏皮。而内部设有民兵活动室、精美的石柱础和别处见不到碟新木柱础(民间习惯柱础叫磉子),一块正德元年的石碑记载的内容也十分独特,值得研究。




(九)宗规宗训对族人的行为规范有很强的教化和约束作用。下图为罗阳高氏宗祠内的宗规家训。

(十)择偏静一隅,敬奉列祖列宗,横坑垄底李氏宗祠环境清幽,落座“螃蟹山”,宛如世外桃源。

(十一)泗溪白粉墙村的曾氏宗祠,这里是泗溪农民暴动革命旧址,县文保单位。宗祠的正面墙顺着地势采用独特的折边弧形环抱,在泰顺宗祠里也是少有的。仿佛张开的双臂,护拥着曾氏的子子孙孙。
(十二)所谓的风格,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砖、石砌门楼结构的宗祠并不墨守成规,展现不同的个性。下图依次为下洪陶氏宗祠、东洋底吴氏宗祠、仕阳胡氏小宗祠、泗溪前坪苏氏宗祠、南院桂坪舒氏宗祠、泗溪下桥汤氏宗祠、西湾周氏宗祠。








下图依次为三魁武洋董氏宗祠、下棠坪钱氏宗祠、五蒲翁氏宗祠





(十三)中国古建筑离不开木料,它让建筑具有灵活的柔性,宗祠同样也体现了它的可塑性。下图依次为洲岭董氏宗祠、外西坑许氏、雅北李氏、前埕村缪氏、黄沙坑陈氏、川山洋胡氏、刘宅刘氏。













(十四)积累的宗祠外观和内景素材太多,不能一一呈上,最后再介绍一个坡头村夏氏宗祠。此宗祠门楼题字没有遵循常见的正楷写法,反而增添了不少意趣。内部的梁架结构非常精美大气,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