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胆大包天到参股银行 温州民资在破冰中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 21:0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35年间,有一个词独独被用来形容温州人。这个词,就是“胆大包天”。彼时,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之先河,成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生动范本。温州民资在冲破长期禁锢的所有制藩篱过程中,以中国行业准入探路者角色,一路破冰前行。 ——题记  一
  2013年12月1日中午,一架由上海起飞的空客A320飞机稳稳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成功完成首航任务。这是大陆民营航空首次获准经营两岸航线后,均瑶集团下属的吉祥航空开辟的第二条赴台直通航线。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是党的十八大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目送飞机远去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说。
  他的记忆深处,珍藏着一个惊人相似的场景。1991年7月28日,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在长沙机场目送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起飞,满载着包括他大哥王均瑶在内的48位乘客,驶向家乡温州。这次飞行,后来被视为改变中国民航历史的破冰之举。
  那是1991年春节前夕,25岁的王均瑶与同在长沙经商的几个老乡一起,包了辆大巴往温州赶。一路长途跋涉,累坏了的王均瑶无意中说了句:“汽车真慢”。同行的老乡打趣道:“飞机快,你去包飞机啊。”
  16岁就辍学出来闯荡的王均瑶并没有把这当成玩笑话。随后,他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在敲到一百多个图章后,温州至长沙航线终于开通。首航那天,由于机票热销,王均金和弟弟王均豪只好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客人。
  王氏兄弟的飞天梦想就此展开。1992年,他们创立国内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短短数年,业务就从包租40座的小型客机扩张到包租200座的波音客机,航线覆盖50多个城市。
  在民营经济还不太被认可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出身草根的人能够介入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王均瑶的“胆大包天”,也产生了“蝴蝶效应”。1995年,乐清南塘农民黄永斌投资500万元建造海塘;1997年,文成人王荣森投资包下陕北30口油井的开采权;1998年,永嘉青年季展敏等人拍下楠溪江流域12年的经营权……温州人不约而同地向那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领域进军。
  二
  2002年,民航总局批准均瑶集团入股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个投资国家民航主业的民企。2006年,均瑶集团全资组建吉祥航空,成为第一批飞上蓝天的民营航空公司,为“胆大包天”写下精彩的续章。
  “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了我们勇气,是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了我们机遇。”王均金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如今的“吉祥”,拥有30多架全新空客飞机,经营着50余条国内(地区)航线及多条国际航线,年运送旅客500多万人次。
  不过,并非所有温州民资的探路之旅都如此幸运,平阳人黄益铫就曾被碰得“头破血流”。
  2002年,随着煤炭价格一路攀升,温州资本大量涌入山西煤炭行业,一度掌控当地60%的小煤矿。彼时,黄益铫投资近5亿元,在山西宁武收购了3座小煤矿。当他办齐开采证件准备大干一番时,却等来2008年的“所有小煤矿临时性停止开采”,并一停停到2009年山西煤炭行业“收归国有”政令出台,多年梦想化为泡影。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除少数为自身投资经营不善外,温州民资在“禁区”碰壁折戟的主要原因,源自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与不稳定。加上部门利益、行业壁垒、缺乏政策配套等因素,使民资要么被挡在门外,要么进去了却依然面临重重风险。
  一方面是强烈的投资欲望,一方面是不畅的投资渠道,于是乎,当一部分温州民资在“红海”中艰难求生时,还有一些却四处出击,投资于楼市、车市、股市等所有可以渗透的领域,所到之处,饱受争议。
  一度辉煌也备受争议的温州民资,该如何突围?十字路口,国务院新旧“36条”等一揽子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举措,为民资打开了一扇门。
  三
  1991年,当王均瑶承包的飞机飞上蓝天时,时年25岁的陈承守还只是泰顺三魁一家服装店的小老板。之后,他南下福建龙岩,从事铸钢行业。1999年,陈承守回到泰顺,组建新明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2004年,他把企业总部搬到杭州。如今,“新明”已成长为总资产达7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真正让外界关注陈承守的,是2012年6月,“新明”以4.4亿元将温州银行1.07亿股权揽入怀中,并由此成为该行民企第一大股东。
  “我们势在必得。”陈承守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竞争过程非常激烈,他一直怀着既紧张又坚定的心情守在屏幕前,像等待老师宣布考试成绩的学生。事实上,为做好这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他不仅亲自操刀竞拍方案,还多次回乡实地考察。
  当我们问陈承守,企业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入股银行时?他说,做企业的人都有种感觉,就是在银企关系中总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2008年担任杭州市温州商会会长后,接触到许多渴望金融扶持却往往被忽视的中小微企业,内心就萌生了“办银行”的念头。2010年,国务院出台非公经济“新36条”,其中对于民间投资进入范围的细化及投资方式的放宽,让敏锐的陈承守意识到:机会来了!
  至于为何选择回归温州,陈承守坦言,一来温州是他的根,有家乡情结,更重要的是,他看好温州金改的前景。“鼓励民间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温州是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自由和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我相信这里将有更多机会和领域向我们开放。”他说。
  事实上,捕捉到机遇的温州人并不止陈承守一个。2012年10月,新湖集团总投资750亿元的平阳县西湾海涂围垦开发建设项目正式签约。2013年,均瑶集团发起申设、以温州为注册地的海西信托公司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最近,市委市政府专题与正泰集团就其新能源、轨道交通、金融改革等多个领域项目在温州的落地进行了对接研究。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温姓”民企、民资集聚此间,找到自己的新机会。
  35年间,从谈“资”色变到逐步放开,中国民营经济在改革的春风里茁壮生长。35年间,众多温商从温州出发,由本能驱动到回归理性,见证了中国民间资本努力打破垄断、争取发展空间和公平市场准入的进程。
  今天,当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当市委市政府发出坚持发展“温州模式”的总动员,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必将继续担当起中国经济变革破冰者的角色,孕育出新的奇迹!(温州日报  记者 潘秀慧 翁卿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14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