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古”传承乡村风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9 14:3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泰顺村尾村“新老嫁接”收奇效</div><p> <br/>▲一座新建的“古”廊桥,卧在溪流之上,为村尾村打开了一扇对外的窗口。剑于摄</p><p>本报记者 陆剑于 李艺 报道组 陈仲华</p><p>廊桥是泰顺的“特产”,去泰顺,一定要去看廊桥。</p><p>可岭北乡村尾村自从“同乐桥”在清末民初遭洪水冲毁后,就再也没有过廊桥。这样一来,有着许多好景致的村尾,就显得美中不足。2004年,村尾人想建造一座廊桥,这“无中生有”的举动,其目的就是想翻版“同乐桥”。当年9月,由当地一位老艺人董直机主墨,“同乐廊桥”在原址上动工兴建,一年后,廊桥建成。40多万元的投入,让村里背负了10余万元的债务。</p><p>对负债建桥,村民们没有意见,因为廊桥动工建设前,村“两委”就把底摊给了村民:村尾村是岭北乡所在地,离县城只有17公里,这里的旅游资源很丰富,13公里的千年古道,从县城罗阳直达村里,是四级旅游单体。古道两旁有1000多株红豆杉、香樟、继木等古树名木,村里有4处总计50多幢的明清古民居,这些基于“古老”特色的分布,加上村尾村传统的对歌、闹花灯等民俗,使整个村庄都笼罩在古色古香之中。唯一的缺憾,就是村里没有一座能体现泰顺特色的古廊桥,对村里发展旅游造成了影响。</p><p>村民的意见统一之后,30多万的建桥资金很快就筹集起来,廊桥也在老艺人的手中,渐渐成形。千年古道、古民居、古树名木、古朴风情,再加上新建的“古”廊桥,形成了“五古”,是“五谷丰登”的谐音。当然,村民认可的,不是“五古”的字面概念,而是廊桥的建设,既装点了村尾的门面,也让村尾人感受到当地旅游资源被挖掘出来、旅游品牌慢慢打响后产生的效益。</p><p>今年“五一”长假,村尾村破天荒来了一位美国游客。他通过翻译告诉村民,自己是从网上知道村尾新建了一座廊桥,从美国直奔村尾,他耗费了2.8万元的差旅费,但在新建的廊桥上漫步,从千年的古道上走过,在积淀着历史尘埃的古民居中逗留,他觉得不虚此行。“老外”的认可,让村民欣慰,当然,更让村民们感到兴奋的是,仅今年“五一”的7天假期里,村里就来了2000多名游客,最明显的效益是村民家里的土特产断销,家禽价格成倍上翻。村委会主任潘长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的本地鸡卖到了每公斤50元,村民家的山货,只要上市,就能畅销。如今,全村的种植、养殖业,基本瞄准了游客的兴致,逐渐往俏销的品种上转移。</p><p>现在,村尾村在“复古”的同时,更加注重村庄的整治,拆违、绿化、治污以及对生态的呵护,正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尾村以“新”与“老”的嫁接,向人们展示着新农村的内涵。</p><p>(温州日报&nbsp;&nbsp;&nbsp; 2006年08月09日)</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