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浩劫:(二)不忘初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13 14:52: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概述:浙南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境内群山叠翠,山高谷深,行走不便,泰顺先祖在两个山峰之间跨越峡谷溪流建造了廊桥。在泰顺境内唐、宋、明、清代留下的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的木拱廊桥达三十多座。作品介绍廊桥的历史和文化,叙述了国家非遗廊桥国宝被冲毁后,当地、市、省乃至全民救桥、守桥、护桥的感人故事。
二、不忘初心
至此后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建上一座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以解决乡人出行难的问题。这种桥兼具桥梁和路亭的复合功能,不仅供人行走,同时也供路人歇脚,遇到刮风下雨,还可在此避风躲雨,所以在泰顺当地人也叫它“风雨桥“。建桥是一种公益工程,在古时一般由宗族组织族人集资营造。家族中有名望的人出来“挑头”,乡民们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对一个地方来讲,造桥就是本乡的盛事,通过造桥可以凝聚人心,体现乡人的集体荣誉感,一座桥造好了,就要立碑勒石,碑刻的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是请当地的文人作序记之,二是密密匝匝地记录捐资造桥者的姓名。
每一座廊桥就如凝固的彩虹,悠然地横跨在青山绿水间,与明澄的水流、苍翠的绿荫组合成一幅纯美的画面。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三十多座。
多少晨曦暮霭,我们的祖先悬身崖间,腰缠吊索,用简陋的工具削山切壁,肩找背驮。破土架桥,削木做模。
在这深谷断涧用自己的非凡智慧,用纯朴的思维方式,用坚毅而虔诚的性格与大自然抗争,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他们言谈朴实,性情纯朴、持重,讲究礼义,民俗传统深厚。用粗大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真诚的情感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美。当你目睹这些廊桥 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廊桥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桥拱,因形似彩虹而名。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
廊桥的建造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选梁材、择吉日、祭木工神、祭梁神、抛梁等,如选梁材就有许多讲究,要求树长在向阳出;砍伐时不能着地;发运时得请村里的秀才或其他有功名的人物。在廊桥的建造过程中,几乎每个程序都充斥着人们的祈愿,以达心理上的慰籍,同时也构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

    上世纪70年代末,茅以升先生组织桥梁专家编著《中国古桥技术史》。据考证,泰顺木拱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在北宋中原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堪称世界桥梁史上木结构桥梁的杰出典范的泰顺木拱廊桥,也就有了“桥梁活化石”之誉,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1996年,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风靡中国,让廊桥以影像的形式深入人心。同年,摄影师萧云集将他的摄影作品配以文字,统一取名《浙南廊桥有遗篇》刊登于《中国摄影报》。慢慢地,“泰顺廊桥”的称谓便成了这些古桥固定的名字。
于古代画纸中“定型”,在现代电影里“定名”,今天的泰顺廊桥,还有了自己的廊桥“遗梦”——申遗。2009年,浙闽六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浙闽八个县市签订《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设立“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所有这些廊桥很美,很干净,很简洁,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给人带来一种温馨。 因为廊桥,泰顺山村变得那么绮丽;因为廊桥,泰顺山村铺又变得那么神奇。于是我感到了廊桥飘忽着一双古旧的视线,那是昨天的,是历史的,但它们又是来自心灵人格世界.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村,为木拱廊桥,建于清咸丰七年,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跨29.6米,离水面11.5米。粗看和其它廊桥没有区别,仔细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通常廊桥的中部都是平真,而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却是倾斜的,奇怪的是两岸并不是高度不等,桥上的建筑也并不歪斜,因此只能说在建桥的时候就是倾斜,而它却在百年风雨中屹立不倒。
据说是当年建桥时,请的两位工匠,构意不同,各抒已见,针锋不让,分别从两岸建桥,最后接轨合拢的时候发现两边的高度不平衡,也没办法拆建,只好把中间部分建成倾斜。当时看多对称为理念的古代建筑。为这座另类的廊桥称奇。
当时建造桥的首事叫王光奕。为了建桥,变卖家中所有的家产。几年后,桥完工了,他却身无分文,愧对家人,只好独自一人风餐露宿在外,四处流浪,吃山果和乞讨糊口为生。族人得知后,把他叫回.你一斗、我一碗凑三百斤米粮救济。殊料,饥寒交迫的他没吃完一斗米撒手人世。
王奕光有八个儿子,为了建桥,家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兄弟八人只好外出异地谋生,在僻远景宁山头开辟荒地种蕃薯,土豆、小麦糊口。此后,王氏家族一蹶不振,兄弟八人无力娶亲。最后其中一个儿子上门给人做(路头亲)男上女家,生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姓王,延续香火。
为了纪念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德,走的不再孤独。来了一位守桥人,风风雨雨与桥相依相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了,走了。他走后,又来了一位守桥人,依然住在桥头一间小屋里,一个34岁风华正茂年轻人。苒苒光阴,倏忽一载,18年守桥,这个风华正茂小伙子已是年过半百,风雨中的文兴桥竣美依旧。守桥的日子是孤寂的,当你问他守到何时?他说只要桥在,人就在。人没了,桥还在.......
永庆桥,位于三魁战州下溪坪村,伸臂梁木平廊桥,建于清嘉庆三年,全长3米,宽4.5米,离水面8米,建廊屋12间,中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造型雅朴。
建造这桥的主持人为吴世汪,家谱中记载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 “生平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吴世汪喜庆二年,他在五十七岁时主持兴建,夕阳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吴世江在桥建成后离开人世。
综观桥梁建筑,普通注重从其结构,功能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善断。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的他如热窝上蚂蚁,团团转。若不按时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他觉得山穷水尽,无计可施,不如一死,正当他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饱,再想办法。于是二人对饮,酒喝光,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顺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正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情不自禁跳了起来,“我有救”,“我有救”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木梁,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指点迷津渔翁是鲁班先师的化身,为纪念鲁班的救命恩人,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4:58:16 | 只看该作者

文重桥,位于筱村镇东洋村水尾,为伸臂梁木平廊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屡建屡毁,民国10年(1921)重建。廊屋十一开间,46支柱,桥面宽4.7米,全长26.2米,净跨22.40米。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桥梁为两台一墩,菱形分水,三层鹊木;桥屋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石砌的桥墩架着园木铺上木板而成,桥面一溜平直,桥廊是半开放式的,即迎风的一面全部封闭,另一面仅筑有栏杆和桥裙,可以凭栏远望. 系林光业后裔林晴霁主持建造。
一头延伸到田野风光,一头连接着两条千年古道,桥下溪水清澈透亮,桥上青山田园碧绿,一派世外桃源般的景致。
北面封闭的板壁上诗歌圆形结构与南面开放的没有板壁直接可欣赏整个东洋村美景的方形结构相对应。圆形像一面镜子将美景引入文重桥中。
当你在廊桥漫步游走,不妨透过文重桥栏杆观望,映入眼帘的是碧水、山峦、稻田、耕牛、农夫、桃花、柳枝、江枫……在时空凝固的廊桥内外,步步即景,游人徜徉在山水画中。
建桥时,他家房子也在同步新建,最后桥建好了,而他家房子只是立着32根柱子,没钱盖房子。南方潮湿多雨,柱子一两年会霉烂。林晴霁只能用不是办法的办法——给每根柱子带上斗笠。“柱头戴斗笠”成为泰顺一景,林晴霁不盖房子先盖桥的感人事迹也传播开来。也感动了县令大人,黄丽中不仅给文重桥亲写桥文,还翻山越岭,走一天的行程,到现场为文重桥铺上最后一块桥板。
如果发大洪水,冲力过大,中央船型桥墩可能经受不了
精通天文地理。意识到前四次桥址没变,思考桥被洪水冲走的种种因素,都是桥两端桥墩被冲塌,洪水冲力太大。他瞒着家人在桥左侧蜈蚣山山脚,发巨资购得良田数亩,挖成空地,发大洪水时,洪水冲到山脚空地,形成漩涡,改变水流为相反方向,把上游洪水的冲力消除,这样可保护桥墩。后来发大洪水,文重桥安然无恙。为了告诫后人不能改变桥左侧的“回水湾”,在桥顶梁上刻有“玉水廻澜”四字以示后人。
原来东垟村三面被千米高山脉环绕,只有北向有一缺口。千米高山的山水在四五公里的距离,海拔高度从千米突降为380米,水的冲力到达木拱桥时有“千钧之力”,桥不被冲塌才怪?他决定在玉水中间建一桥墩,抬高桥两端桥墩。桥址移到下游50米处蜈蚣山,这样可永避水患。惊叹之处是桥墩,由规则的条石砌筑而成,是典型的“分水金刚墙”,迎水一侧状如船头,就是所的“锐前杀后”。《新唐书》对这种石墩有精辟的解读:“锐其前,厮杀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洪水的蛮力撞击桥墩时,锐面的桥墩将迎水面积缩小到一条线,水向左右两侧分流,以四两拨千斤之手法,轻巧化解了洪峰冲击,自然的神力和人的伟力在这里交锋,一刚一柔,一攻守,一静一动,两股力量由对抗变成相辅相成的融合,如同两位过招的武林高手,在拆解招数。
桥头的扶栏上也有现代题诗一首。“今日......,崎曲盘旋到山巅。举手抚摸九霄殿,借着太阳点支烟。云雾升腾飘飘然,翁媚亭里山景现。为人一生多行善,留下美名在人间…..
于是这样的桥,就成了我们生活中 最熟悉场所,数百年来,人来了,人走了,又有人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吹雨打,它都承载着,承纳着………
她朴实得像一位洗尽铅华的妇人,安静地横跨于两山对峙的峡谷中。褐色的板木为衣,青瓦为帽,掩不住那曾经娇美的容颜。有多少人曾从这里走过,多少悲欢离合曾在这里上演。路过的人早已几世轮回,而她依然默默地矗立在这里,望着这一方青山绿水,云卷云舒。
过桥人记住了桥,也将更多故事镌刻于水木之上、更多美好愿景赋予跨水行空。
时光带着匆忙的脚步,穿过秋季,走过冬季。当我们的故事变为往事,当昨天成为回不去的曾经,才意识到时间从身边带走了许多,多少生命匆匆的过客,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如今只是浅淡的回忆,冷漠了这个冬季。夜,如此寂静,冰冷的月华朦胧了窗外的景色,皎洁了廊桥格木。独自走在桥上,迎面的晚风依旧,只是多了一些忧伤的气息,冰凉地落在脸上。游离在孤灯下的寂寞身影,深化了夜觞。残月如钩,钩住过往,一首熟悉的旋律,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又一次打开尘封的记忆,触动心底那根弦。又一次游荡在过去的边缘,那些熟悉的回忆又落在眼帘。
廊桥从来不只是桥,它是一种精神图腾性的存在,是泰顺地域历史文化前行的承载和象征。泰顺人特定的生命意味文化符号。数百年历史的泰顺廊桥一座座飞架于水面之上,蜿蜒而去形似蜈蚣,又似一条条巨龙,忠心护卫着泰顺这座百年古城的同时,向世人展示和奉献着奇特的人文美和艺术美。
人永远只是匆匆过客,当廊桥的种种古老传说由幻想的抽象变成鲜活的具象,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在遥远的内心深处,不自主地生发出一种感动情怀。触及心灵的,有穿越时空的神秘,也有对大自然的敬畏,而更多的感动,是来自于先人的伟大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北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为"姐妹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位于东溪上游的溪东桥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了,是迄今浙南发现最早有确切记载始建年代的编梁木拱廊桥。桥屋构架简朴,出檐深远。桥身两头翼角飞挑,犹如巨龙般飞向对岸云雾缭绕、层层叠翠的峭壁,又在巨石前戛然而止,壮观的气势让人忍不住从心底发出一声惊叹。
“远看一条线,近看像拉链,细看像琴键,好像贝壳浮水面。”每隔一步远的距离埋入一个石桩,一桩桩石墩齐刷刷地呈一字型摆开溪里,日日夜夜与北涧桥相依相伴。
踏着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碇步走入有木廊遮风挡雨的甬道,登上楼阁极目四望,清风送爽,桥下流水潺潺,罗坊青山碧水尽收眼前,心旷神怡。溪水、石阶、古树和木廊桥,古色古香聚集到一处,再加上青山绿水相互交映,俨然就是一幅古意盎然的宋画。
  周边的村民告诉我们,关于姐妹桥之称的由来有三:一是两桥由同门师徒所建,姐桥当年祖父建,妹桥其后代子孙建,桥梁风格好像姐妹二人同一母亲所生;二是两桥外表形象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相似,好像两姐妹的长相与性格都很相像;三是她俩相距不到2公里,好像两姐妹同居住在一个地方。

更令人惊奇的是东首桥头衬托着两棵古树,其中一株樟树已有上千年的树龄,至今还是叶茂参天,此樟树泥底下同生一根,出土面分成两杈,上杈7.7米,下杈5.5米;另一棵为乌桕树,虽说乌桕树到处都有,但长得这么高大的极为罕见。她们几百年来形影不离,犹如一把巨伞,把廊桥掩遮了大半,绿树红桥,辉映成景。粗大的树根紧紧抱在桥台的岩石上,汹涌的洪水也冲不垮廊桥,实乃名副其实的“守桥卫士”。
相传千年樟树和乌桕树修炼成精后。分别变成章姓和乌姓两个眉清目秀而无家可归的后生,到平阳水头游玩,被当地一户人家的姐妹俩招去做了新郎。姐妹俩一章、乌二人成亲后,每日早上起来梳头洗脸总会看见镜子里、面盘里隐约闪现两棵大树。就在两姐妹有身孕后,章、乌二人没踪影。姐妹俩人在家望穿秋水,丈夫没有半点音讯。姐妹非常伤心,以泪洗面。一天晚上,姐妹俩人在哭泣中睡着了,恍惚中见到各自的丈夫站在床沿对她们说“将来你姐妹两人生下孩子,不管是男女,一定要用章、乌取姓。夫妻要相见请到泰顺下桥来。姐妹俩醒后,交梦一说,都觉非常蹊跷。于是俩人相伴前往下桥,想把事情弄明白,姐妹俩来到泗溪下桥。好心老人对她们说”下桥有姓林,姓陈、有汤。但没有姓樟姓乌的人。不而北涧桥那里有两棵千年古树,一棵是樟树,一棵是乌树。姐妹俩树影一事,就叫老人带她们去看。来到溪边一看。樟树和乌树的形状与自己梦境一模一样。
这时才自己这两棵古树就是她们各自的丈夫,于是姐妹俩各抱一树哭成一团。回家后不久各生了一个男孩,一姓章,一姓乌,成平阳姓章,姓乌的始祖。
北涧桥红色漆木的桥身,还有宫殿式重檐的设计,犹如一位娇丽无比的新娘,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廊桥”。桥长50多米,宽有5米之多,高有11米多,桥屋20间,形似架在河上的一座长条型屋子,气势如虹,有诗家形象地留下了“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的赞誉佳句。
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指导,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所以他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首。
溪东桥 ,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明隆庆四年。清乾隆十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与北涧桥是姐妹桥,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虹气临虚,影摇波月"。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
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关于林正绪建桥,其中还有一段轶事:溪东桥竣工后要举行圆桥仪式,择吉先生说:"择此良辰吉日,日子上洼,唯此日会损一方,不损首事,亦损师傅,二者何从,汝自定夺。"林正绪未加思索,当即决定定此吉日进行圆桥,自己则在圆桥之前举家迁离泗溪,入住江渡缪洋。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5:06:37 | 只看该作者

位于罗阳镇东北的仙稔。始建于明,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桥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桥屋18间。
踏上泰顺著名古道"温州大路"罗阳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张天树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古道景物,题为《仙陵古意》,诗云:"罗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门接仙源路。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松林隐隐隔烟村,此中应有高人住……
"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过了石亭,沿着逶迤陡峻的石阶山道往下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句中的"飞虹"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现桥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泰顺现存廊桥中历史最长、跨径最大的一座木拱桥。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长桥夕虹》)这是张天树状摹仙居桥的一首诗。自古以来,桥梁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描写桥梁的佳句。张天树的《长桥夕虹》并不完全着墨于虹桥,暮云、残阳、渔樵一一入诗来,展现充满意境的空间,使读者融身于美不胜收的山乡景色中。
过桥人记住了桥,也将更多故事镌刻于水木之上、更多美好愿景赋予跨水行空。
群山,一座座廊桥如绸练飘在山腰,如云绕在山梁,如虹挂在天空,一个个天堑沟壑,经彩练而接,成就通途,一坐坐莽山绝壁,由白云而绕,出轴为径,不再是险道,难于上青天.这山,也不再是阻碍,山里山外的人,交流在平川,里程短了,世界近了,小了。
    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商旅行客,文人贤士,为了生存或出人头地,他们常常在鸡啼声中背井离乡告别亲友,踏着冷月寒霜匆匆赶路,跋涉于险山恶水,跨越一座又一座的无名小桥,一步一步地向目的地进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人生多艰,岐路难行,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奔走脚步,悠悠廊桥路行走的不仅仅是商人和挑担人,还有求取功名的名人、艺人、政府官员、江湖术人等等,留下多少行色匆匆身影,构成行路文化历史长卷上不同的风景。就如同一位很有故事的老者。
无论白天黑夜,四季轮回,散春风,亮春色。让山,让城,永栖春景。不论是晴天的,雨中的桥景,都会勾起你不同的念想,带给你不同的美感,让你痴狂。几块木板,几根长树,几条长石,肩并肩,脚靠脚,悠然怡然的支在小溪小沟上,没落萋萋芳草间,平实,淡然,安宁,犹如那乡村的人,那山野的花。春去秋来,喜与不喜,爱与不爱,在那里,它都无悲、无乐,无寂、无忧,平和纯净,就如一抹浅淡的笔墨,写意山水见识过泰顺的廊桥,你一定会想,会说:她们,是你一生中,最美、最刻骨的相遇,是漾起你心中,最美、最持久的悸动。
孩童时光,童年的天空单调而阔远,就如河边的芦苇,兀自摇曳,兀自凋落,无人将目光萦绕,少了关爱,也多了空阔。假期是天堂,放下书包我就是快乐的鸟,没有少年宫、积木、五颜六色的画报收留我,门前的水波供我游弋,碧波上的宽厚大桥庇护我。蝉声在一个劲地叫着燥热,可我却清凉,躲在桥洞下,捶妈妈交与的衣服,刷洗碗筷锅盆,炽烈的阳光在不远处雪亮,我这里只有清澈见底的水,和悠悠不绝的凉风。阔大的桥洞足有二十平米,有时我们姐妹三人抢着净碗浣衣。劳作完了,不急着回家,在两边凸起的长长条石上坐上一会,或小寐。桥墩旁和中间的两个桥洞水深幽,鱼也遍植身影,并且是那种大鱼,如白条鱼、鲶鱼、鳊鱼,我们就下水捕捉它们,在空灵的水中是无法得逞的,只能直捣老巢,它们喜悠游在清凉阁—石罅里,伸手进去,它们就成瓮中之鳖。不过要想得手也不是信手拈来之事,有时须耐心,它们缩于石缝的深处,等自认为天下太平才重新步到前庭,你这时才能收网,高唱凯歌。
    炎热的夏天是最热闹的,来不及扒一口饭,村民卷着裤脚来到桥上,东家长李家短地说开,直说到老婆大声喊来,地里的秧再不插就要焉了,才悻悻起身。晚间是长长的广场,都三三两两斜靠在桥栏上,将一日的烦热和疲惫卸下。
夜深了,你可以坐在廊棚下静思,可以沿溪畔寻梦,可以荡舟摇橹感受小桥流水的柔美,还可以在月淡星稀的夜晚,俯瞰古镇万家灯火,水声灯影,交相辉映的画面,你可以一个人默默地去感受.漫步走到桥头,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今日云耕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许仙、白娘子因为偶然相遇、相知、相爱、以至相守……断桥凄美爱情,让它更沉淀出一份厚重与温度。一份感动,一份刻骨铭心,留在了心里,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廊桥,是我们深深地眷恋着,追逐的美丽。只要有廊桥的地方,古往今来就会有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伴随着廊桥的美演绎出一幕幕真挚、浪漫、炽热、激情的爱情史诗,传颂着千古不朽爱情篇章,以及从廊桥遗梦里所读到的廊桥都给予我了一个最真的梦。我们不禁暗问,是什么让所有的廊桥如此相似,是什么让廊桥充满柔情。是爱,是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赋予了廊桥的的灵性。廊桥,记忆中最美的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林晓云,女,浙江泰顺县人,1989年至1995年在华夏出版社省级丛书《自强不息之书》发表报告文学《浙南一枝花》《少壮派诗篇》《崛起的历程》《强者尽风流》《命运建筑师》,于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书我的人生伙伴》《亲情》《我的人生路》《难忘情怀》等十多万字。2016年至2017年在温州日报、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网、新华文学、全球华人散文天地网发表十多篇散文,散文《老宅石磨盘》荣获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一等奖,一万七千多字报告文学《浩劫》在中国报告文学网发表。

注: 配图来自中国廊桥网
原创不易,作品正参加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请点击原文链接为作者点赞投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