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047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历代名人录(寒冰、子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9 21:0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5-2-7 10:54 编辑

徐 奭(985—1030),字武卿,生于泰顺县司前溪口村,他在泰顺度过幼年和少年时代,后跟随其父游学于福建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并从瓯宁开始走上仕途,。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科,28岁的徐奭状元及第。曾任知化知府、两浙转运使、开封知府等官职。晚年荣归故里。卒后葬泰顺岭下沙墩。他是温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因他以瓯宁籍考上状元,世人多以为徐奭为福建人,以至于温州典籍记录不详。

徐 履(1121-1198)少名驹儿,字子云,号少初,南宋泰顺司前溪口人。他聪颖好学,博览经文史籍,倜傥有大志。绍兴十八年,二十七岁的徐履省试第一。当朝丞相秦桧见徐履才貌出众,想必状元非他莫属,就想招他为婿。谁知他不仅没有拜倒在秦桧的脚下,在殿试时,当着高宗的面,装疯卖傻,痛骂秦桧投降卖国,残害忠良,力主抗金,对殿试,不答一字,语无伦次,扬长而去。高宗不忍弃去,特置榜末。同科考生深为惋惜,徐履笑答“千里名驹伯乐贤,赤壁周郎显才能,若使黄榜颠倒挂,徐履依旧是状元。后人称徐履为泰顺半个状元 。


徐元德,永嘉学派学者之一(1139—1201,字居厚,号牧斋,泰顺仙居人)漕试《周礼》夺魁,登进士第四名,任邵武军学教授,历官莆田令、徽州通判等,居官清正,政绩显著,以身作则,为士人颂扬。任徽州通判时,江东转运副使、著名诗人杨万里盛赞其为:“浙东名儒,朝列正士,持论鲠挺,特立不阿”。卒于通州知州任内,享年63岁,赠朝散大夫。元德与陆游、叶适、吕祖谦、陈亮、戴岷等友善。《龙川文集》、《吕东莱集》时见其名。元德与陈傅良合著《周礼制度精华》,下册是他力作。另有《樵夫集》,今佚。

徐 震(1064年六月初六日—1121年四月初七日)北宋泰顺县下洪乡人。少年不负先训,好书力学,官至温州府判。职上秉公亷政,为时人所敬佩。宣和三年(1121),方腊造反率其军攻占温州,逼近瑞安。县令王公济与乡紳赵霑商议稳守,决定选著姓入域招募义勇四万人,由徐震为将领,分守吹台山(今瓯海境内)各要道。是年四月七日,双方交战激烈,首领徐震壮烈牺牲于瑞邑小桐岭,享年58岁。宣和七年(1125), 钦宗皇帝敕封徐震为忠训郎。敕曰“忠义所激, 勇当寇锋, 陷阵先登, 以身殉国:伟哉徐君, 贞忠贯日, 睦冠金瓯, 世孰与匹。”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十六日), 朝廷又加封徐震为忠训侯王,入乡贤忠义二祠,正祀典,。

蔡起辛(1228—1301),字若金,号絮矩,泰顺县仕阳人。南宋武科状元,翰林院侍讲。蔡起辛武艺高强,博通经史,深谙兵法。南宋景定二年,乡试第一,为解元。次年武科殿试第一,拔金榜头筹,夺武科状元。得当朝丞相叶梦鼎赏识,推荐为都督府计议。因招安海寇张宣有功,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后补知韶州军。南宋咸淳年间,元军入侵,奸臣把道,英雄无用武之地,蔡起辛辞官归隐故里。德祐二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官员多降元朝,原南宋右丞兼枢密使留梦炎多次推荐蔡起辛入朝理政。蔡起辛耻为元朝之官,予于拒绝。便隐姓埋名十年周游于苏浙之间。元大德五年,逝于苏州,终年73岁。其子蔡元善扶柩南归,过婺州时浙东道元帅副使王都中敬其为人,特以诗文祭奠。回首中国历史,蔡起辛虽处异族入侵、昏君奸臣当道、报国无门之乱世,但作为一武科状元,其光风亮节为人敬佩。与兄蔡遇壬同中进士叶梦鼎诗云:金榜欢声动地雷,人人争羡弟兄才。巍峨甲第撑起,绵绣文章著意裁。吴斧两经窗下和,天香并折月中回。辉煌绰楔高千古,瞻仰还当起后来。

蔡遇壬,南宋泰顺县仕阳人。景定二年与弟蔡起辛同中进士,皇帝赐建“双桂坊”。左丞相叶梦鼎题诗云:金榜欢声动地雷,人人争羡弟兄才。

林  杞,又名玉伟,字茂南,浙江泰顺人。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科进士,初授常熟县尉,迁鸟程知县、湖南提举。北宋末,李纲勤王,知其贤,命率湘师人京。师未至,汴京已陷。高宗即位,李纲拜相,荐杞为吏部郎。旋张浚弹劾李纲,林杞调外任。苗傅、刘正彦作乱,林杞助韩世忠勘平变乱。卒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年65岁,追封为吏部尚书。

林融原名荣(一作林雄),字子毅,泰顺雅阳人。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宋亡,林融起兵对抗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权,举义失败。

林待聘(1089-1152),字绍伊,号毅斋,泰顺泗溪人。待聘少时好学笃行,累举于乡,政和五年(1115年),二十七岁登文进士。授常州户曹参军,历濮州、淮州、扬州教授。著有《内外制》四卷,《奏议》六卷,《文集》十卷《诏制突厥大理》等四十余卷。待聘为人忠诚,处事稳重,博学多才,善于从政,故深得宋高宗、抗金宰相李纲、赵鼎等人的信任,一直在朝廷中枢任要职。

林式之(又名侍之)泰顺泗溪人。南宋绍熙元年进士,官至奉议郎。

林逢龙(?—1276年),字庆云,弟林廷龙(?—1276年),字雷发,泰顺县泗溪人,兄弟俩世称勇士,名垂史册。 南宋景定末年(1264),元兵入侵,臣民愤慨,时贾似道当权,专横独断,割地纳币,屈膝求和。逢龙上书朝廷献策抗元,未被采纳。咸淳二年(1266),又与弟廷龙同入太学入宫言事,忤贾似道,被斥归乡里。后郡守江万顷知其贤,以师事之。咸淳八年(1272),元兵围困襄樊,且江南水灾严重,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逢龙兄弟又与太学生齐应魁等联名上书,要求惩办贾似道误国罪,急调兵解襄樊围。贾怒,将其削籍押还。逢龙乃筑室隐于赤岩山洞(在今泰顺秀涧乡境内)。德祜二年(1276),元兵入温,元将素闻逢龙名,索之山中,以名利诱降,龙奋臂怒斥:“我乃大宋太学生,岂能为汝虏用?!”元兵举刀威胁,龙以腹触刃殉节。著有《草堂集》二十八卷、《古论》十卷。其弟廷龙亦于同日被执不屈殉难。

林永年(1061-1153),字茂生,由泰顺泗溪徙平阳钱仓,封通直郎、正奉大夫。泰顺、平阳、苍南三县至今后裔超过十万余人。其夫人柳氏(1057-1141年)是苍南莒溪人,善待公婆,孝道典范,名扬朝野,宋高宗钦旌为孝妇。

林 建(885-961),唐昭宗天佑元年登进士,授内阁长史,后唐庄宗同光三年避乱隐居泰顺筱村长垟,宋太祖建隆二年迁往泗溪北涧上段(今泗溪下桥)。至五世孙林韶,喜儒僻馆,召四方名士教学,从而泗溪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迄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林氏家族连续9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

林拱辰,泰顺泗溪人,南宋淳熙八年进士,授太府寺丞、金国通谢使。著《春秋传》三十卷。

林应辰,泰顺泗溪人,宋淳熙八年同兄拱辰登状元黄田榜进士,官升朝请大夫。著有《楚辞说》、《周易说》等著作,其中《楚辞说》还被收入由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

林 韶,宋泰顺县泗溪人。据史料记载,出仕为官,官至大中大夫,喜儒辟馆,族人子弟皆入学,从此泗溪一带学风颇盛,科甲蝉联。

林 鄂(1793-1874)字太冲,号愚谷,泰顺人。清道光壬寅(1842)岁贡。曾任广西提督学政孙锵鸣幕宾,官兰溪训导。告老回乡后致力于公益事业。著有《望山草堂诗钞》。

董正扬,字眉伯,号昙柯,泰顺人。嘉庆壬戌进士,官大庾知县。有《味义根斋诗稿》。

董 斿(1775—1842),字仲常,号霞樵,泰顺罗阳人。清廪生。幼慧,书史过目成诵。屡试不第,历游浙、苏、鲁、湘、鄂、陕、滇、蜀等省30余年,所到之处,均与名流逸士会聚,唱酬咏和。其人诚实端方,诗风冲雅温厚,卓然中唐名家,交往者无不惊其才华。 嘉庆三年(1798),李銮宣任温处道,提倡风雅,斿以能诗受知。二十一年,李升任四川布政使,聘往审定诗文。抵蜀四十日,李不幸病逝,无嗣,亲朋雀散。斿为其治理后事,恤眷属,立嗣子,刊诗文,义名震西蜀。四川总督蒋攸铦重其品学,议留斿掌教锦江书院,以资格不合而未成;后特为修书浙江巡抚,盛称其学行为浙中人物第一流,于是得任处州莲城书院山长,历时10年。回故居后,任罗阳书院山长。遗著有《太霞山馆文集》,其《论泰顺利弊书》、《厘正乡贤议》、《泉山记》等颇有可观;其诗稿除《湘南集》已刊外,尚有千首。所辑《罗阳诗始》4卷,收集乡贤54人,诗作623首,盛称于时。

陶 乔,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登进士,唐中军都督。为避权奸之害,弃官而遁入瑞安白鹤溪口(今泰顺司前、溪口),复徙仙稔、下革。为泰顺陶氏始祖。

蔡允升,仕阳人,明朝弘治岁贡,军功赐进士。官至福州都监。

夏大辉,浙江泰顺人,明弘光(1645)副贡。诗人。著有《闲园诗草》、《渔樵诗说》8集等。

潘自疆,罗阳人,清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曾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福建司主事,浙江户部主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79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21:0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4-6-30 18:09 编辑

潘其祝,罗阳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可惜英年早逝,未仕而卒 。

曾 光(?~1169),宋泰顺县东溪人。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善骑射,通晓孙武兵法。宋隆兴元年(1163)武科进士,授骑都尉。值金兵大举南侵,光激于大义身先士卒,与金将满察徒穆战于濠梁,一举收复了灵璧、虹县二县(今安徽东北部)。在攻克宿州(今安徽宿县)时,骁勇善战,斩敌数千,生擒八百。后都督张浚奏闻,录功第一,升殿前太尉右通直郎。乾道五年(1169)归里,卒于家。葬故里东溪石穴。

包 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泰顺包氏始祖。

包 湉,新蒲包宅村人,字公济,号紫崖,"学问博洽,尤善古文,嘉定丙子举漕举类试科,任宜新差官永州州学教授。

吴 驲(1167一1247)字由正,宋泰顺新山乡潆头人。宋庆元二年(1196)入右庠,嘉泰二年(1202)省试列上第,授承节郎。嘉泰四年(1204)协助侍郎徐谊守备九江,撰《防御事宜大略》,从战略角度论述固守兴国、富池两地的重要性,深得徐谊器重。治军施政,重因地制宜,历诸州县,皆政绩昭著。朝廷褒其佳绩,屡颁诏令。嘉定九年(1216),宁宗皇帝敕命:“进阶文林郎”。淳祜四年(1244),理宗皇帝又颁诰命“进阶武经大夫”。著有《岚壁集》、《宦游日记》,至今尚流传于世。寿终八十一。

徐 容,泰顺仙居人,南宋乾道年间的进士,从学于朱熹。他的《池州语录》中一部分就是根据平时与朱熹的问答而作。叶适曾诗赞他是“江南隐君子”。

吴 畦(840~923)字祯祥,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濬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王+比)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今绍兴)僭帝位,欲挟畦共攻钱鏐,畦为保 全家室,举家远循,于乾宁三年(896)四月迁居安固卓家庄。越三年,复徙老翁峰下(今泰顺漈头吴宅村)。光化三年(900)昭宗念畦前功,赐额《铁券全书》,月给俸米3石,岁赐绢帛两端;如有犯过,恕三死,子孙恕一死,若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以寄殊荣。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至四世孙吴大年,生二子,长曰吴桂,次曰吴杜。

吴 杜,字月连,号珠松,北宋绍兴30年(1160)生于泰顺库村,始祖吴畦。因出身于仕宦世家,书香门第,幼时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然科举屡试不第。直至南宋开禧元年,才登进士,时年已四十有六。吴杜入仕后,老成持重,办事慎行,清政廉洁,断案公正,深受朝廷器重,官居礼部尚书。后卒于淳祜八年(1248年)。

吴泰和,字浩然,泰顺库村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知扬州路。著有《掬泉集》。

曾 镛,字在东,一字鲸堂,晚号复斋,泰顺人。乾隆丁酉拔贡,官东安知县。有《复斋集》。

曾 显  浙江泰顺人,由贡。明武宗正德年任,官永定知县。

刘秉彝(1843~1910)字肃伦、渠川,泰顺罗阳赤砂人。幼从贡生张紫庭为师,后入太学,受业乡儒林鹗与瑞安学士孙锵鸣两先生。清同治六年(1867)中式举人。十三年考取宗室汉教习,以知县入湖北肄馆。光绪九至二十九年(1883~1903)历任云梦、罗田、孝感、武昌、钟祥、江陵、天门七县知县。所到之处,兴利除弊,爱民如子,政绩斐然。处理刑狱,不徇私情。人称“强项令”。

潘 鼎,字彝长,号小昆,泰顺罗阳人。嘉庆十五年(1810)副贡 例就直隶州工判,未仕卒 生平喜聚金石,工书、画,善写兰石及竹,墨气丰厚,书类张得天(照) 与张情斋(衢)友善,绘六友图 著小丽农山馆诗钞 《蝶隐园书画杂缀、墨林今话、清画家诗史、瓯雅》。

潘鸿康(1956~1922),字弗巨,又字迪斋,泰顺罗峰(罗阳东外村)人。博学经史数理,数学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曾在陈六舟于温州主持的考试中获温属数学第一名,其数学解题草稿被刊登在《浙江校士录》上。先后受聘于兰溪、乐清、秀水(嘉兴)、福鼎和宁德等地。著有《代数启蒙》、《玉鉴代数》及《录斐山房吟草》和《稼墨轩尺牍》,为著名学者与新学先驱。

董鹏(1498—1572)字汝冲,号图南,泰顺罗阳镇(南外村)人。明嘉靖年间选贡,初授河源学训,旋迁江西益王府教授。

周恩煦,字晓芙,泰顺人。拔贡,官江苏直隶州州判。有《晚华居遗集》。

吴永枫,字尔宸,号华园,隆丁卯年(1747)生于泰顺筱村徐岙村,卒嘉庆己巳年(1809)。由右庠生参加清乾隆庚寅(1770)恩科乡试成为武科举人。

张楠青(张十一)泗溪前坪村人。据史料记录,张楠青(张十一)“进府教,光绪丁丑岁,钦减卫千分,挖受四品衔”,张十一“聪慧才愚,出己意里,秉性奸诈,没有惧显贵,一生逛忧海内,为布衣屈张反义的典新,不乏其人”。

林一道 ,浙之泰顺贡生。隆庆四年任上杭教谕、亳州学正。每至一地,必先洞悉民情,以作施政之本。在上杭四载,教绩卓著,人文蔚起,声誉籍籍。明万历二年(1574)离杭调亳时,诸弟子惘然若失,依依不舍,380人为之立“去思碑”于黉宫前,碑文有“德行可法则思,功绩可纪则思,思爱不忍忘,则勒之石”之句。

胡睦琴,字梓材,泰顺人。大清诗人,有《自怡悦斋诗稿》。

刘项宣,泰顺县人,原籍福建,清光绪年间任温处学务分处管理部主任,民国时期代理乐清县知事。

周  元,浙江泰顺人。民国15年(1926)丙寅,任平阳县知事.

王维亮(1915-1937),泰顺县国岭村人,为人谦逊,极富口才,通晓英、俄等国语言,十八岁时毕业于杭州高校,先后任职于杭州、西安和嘉兴等地。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平津上海相继沦陷,嘉兴形势万分紧张,是时维亮代理嘉兴县事务。十一月,平湖、嘉善失守,县政府移至新塍镇,同月十七日,嘉兴沦陷,次日,日军攻占新塍,维亮与同事多人不幸被俘。日寇巧言诱降,维亮不为所屈,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宁做中国犬,不做日本人。要杀就杀,要剐就剐,要我卖国求荣,休想!”日寇恼羞成怒,断其双臂,挖其心肝,斩躯三段,暴虐至极,令人发指。1940年,新塍人民收拾忠骨,瘗埋于能仁寺侧,并立碑纪念。2002年,浙江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翁 辟(1892—1976)字叔和,翁山人。曾参加上海高昌店、江南制造局推翻清廷的斗争。后加入浙江新军,在朱瑞司令领导下,参与天堡城战役。民国成立后被保送入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后转保定军校,民国3年(1914)毕业。5年任浙军司令部差遣附员,旋升师部参谋,时逢袁世凯称帝,积极投入讨袁活动。16年孙传芳称霸东南,当时翁辟任北伐军第十七师参谋长,在龙潭反霸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17~23年,在中央军事学校、徐州干部学校任教,24年调南京军事参议院任少将参议。“七七”事变爆发,调任第三军军事参议处少将处长。7月中旬随军由郑州出发,沿京汉线北上,历经高辛店、保定、娘子关各战役。接着部队奉令转移洪洞,归朱德司令指挥,继续参加晋东、晋西、新绛、闻喜及中条山等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退休,定居汉口。建国后,曾任汉口市政协委员。1974年,回到故乡翁山。1976年病故,享年85岁。

翁 柽(1893~1954)字圣木,翁山乡人。杭州监狱学校毕业,留日。民国十六年北伐成功,因殷铸夫、沈钧儒等推荐,受命青田县长。后任财政部福建特派员公署秘书、福建盐运使公署科长、浙江卷烟煤油特税总局科长、甘肃省民政厅主任秘书兼代厅务行政长、陕西省长安县长。民国二十五年冬,西安事变爆发,翁柽被囚。当时当地舆论认为外省公务人员无一人清白,要求严查处理,惟翁柽平素勤政亲民而无劣迹,由当地公正人士出面请求,先行保释候查,后续任县长与地方人士清查数月,终告翁柽清白,得以南归接任嘉兴县长。未久,全面抗战爆发,面对日寇大敌压境,翁柽积极组织军民抗战,后奉命撤退,翁柽绕道脱险,到达省府所迁地,将携带的公币贰拾余万元悉缴国库。抗战期间,翁柽相继任遂昌、青田、永嘉等县县长。抗战胜利后,又转任江苏省武进县长。翁柽对故乡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曾倡建旁垟大桥,办联志小学。在任青田县长时,忧邻乡泰顺莒江洪水泛滥,曾筹款会同地方人士筑堤疏浚,使莒江数千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翁叔和(1891-)浙江泰顺人。黄埔军校第六期中校兵器教官,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

林秉权(1902~?)又名良恕,留学苏联时改名游策,泰顺包垟林岙村人。中共早期党员,与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关系密切,因反对王明被开除党籍,直至被流放西伯利亚,再无音讯。

周物竞(1902~?)浙江泰顺人。黄埔军校第3期学员,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毕业。1929年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特训班教官、少校训育员,庐山中央训练团总教务处组长,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治训练处上校副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少将办公室主任,政工督察大队长。1946年因过失被撤职,转中央军校任军简三阶政治教官,普通学科上校地理教官。1949年2月任中央军校训导处军简三阶少将主任秘书。同年秋随校转台湾。

陶家伟 ,泰顺下洪乡人,原中华民国国防二厅一处上校处长。

高宗龙(1901~1952)字卧卿,一字悟今,号荣年,罗阳镇人。浙江旧制第十师范毕业。民国15年(1926)起,历任中小学教员,小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国民党宣平、永康及泰顺县县党部书记长、省参议员、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浙江泰顺人,二十世纪杰出的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毕生从事艺术创作,擅长金石,先后治印2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堪称篆刻大师。生前与张大千、郭沫若等人私交甚深。遗著有《方介堪篆刻》、《介堪刻晶玉印》、《介堪印存》、等。

许笃仁,字初同,泰顺横坑上唐村人。生于光绪丁亥年,没于民国辛巳年(1887—1941)年)。十七岁才负笈到罗阳书院就读,成绩优异,经潘鸿康先生推荐,入南京优质师范(东南大学)。校总习蔡元培(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发现其资质超群,荐北京任北京图书馆管理员兼北大助教,自此结识北大校长梁启超等进步人士。著《周易新论》、《闽语释诂》、《文法转注》、《虚字含义解释》、《小百科丛书》等。

周恩琦(1875—1934),原名念琦,字季蓝,泰顺秀涧人。著名学者清光绪由优廪生中辛丑兼科副贡,是人称其为举人,曾受聘浙江省任考官职。恩琦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年青时候,多在瑞安,平阳一带讲学,深得瑞、平文人的赏识。年老还乡,还手不离卷,学而不倦。他一生待人和气、谦逊,常以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补已之短,来教悔后人。深受人们的爱戴。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21: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0-12-1 08:30 编辑

欢迎补充,不胜感激!
4#
发表于 2013-7-13 18:28: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