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遗产讲坛] 南通蓝印花布荣誉等身却市场萎缩 花布文化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 22:3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通蓝印花布荣誉等身却市场萎缩  花布文化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2009-09-01  丁亚鹏 新民晚报
====================================

国内曾有多个蓝印花布产区,而今只剩下南通和浙江桐乡两地在延续。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耐人寻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位蓝印花布“工艺大师”……全落在南通;而桐乡蓝印花布商业化程度却最高。

南通蓝印花布做的是文化,桐乡蓝印花布做的是产业。两地似乎走的两条道。不过,最完善的保护,应该是文化与产业的完美结合。

两地演绎不同精彩

吴元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掌门人,堪称南通蓝印花布传承的灵魂人物。

近年来,吴元新把精力和重心从经营逐渐转到了蓝印花布的收藏、研究和产品设计上。看看其“家底”便知:收藏民间印染图案6000多件10万余个;研究出版了多部有关中国蓝印花布著作;发表了10多篇论文;每年推出的设计新品有150多种。

与吴元新孤军一人高擎传承大旗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桐乡蓝印花布满园春色,涌现了丰同裕、蓝蓝、泰丰斋等知名品牌,成为全国最大的蓝印花布产销基地。

“蓝印花布最难做的是产品开发,而且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桐乡蓝印花布领军人物、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老板哀警卫坦言,自己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上。目前,桐乡蓝印花布已开发出服装、装饰、工艺品、壁画等10大类1000多个品种。

桐乡蓝印花布利用乌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开门店,布局全国。仅“丰同裕”一家,在全国的专卖店就有70多家,2008年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相比之下,南通蓝印花布“势单力薄”,一年销售仅100来万元,差距悬殊。

南通压力似乎更大

按理说,南通蓝印花布获得一连串国家顶尖荣誉,产品销路应该愈加宽广。可是近年来,吴元新却陆续从北京王府井、瑞福祥、上海城隍庙撤回产品。营销成本大于收益,是吴元新收缩战线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无论南通还是桐乡,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蓝印花布生产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印染工艺的差不多都五六十岁。吴元新坦言,南通40岁以下学蓝印花布印染的已经没有了。在桐乡,为解决印染工艺传承,一些染坊挑选能吃苦、有一定文化和悟性、20多岁的工人到印染工艺岗位上,实行“传帮带”。目前,仅丰同裕就有生产工人七八十人,而吴元新连同博物馆和染坊在内仅二十来人。

由于经营规模小,又没有税收优惠、经费补贴等扶持,单纯靠卖产品维持运转,吴元新传承之路走得十分艰辛。未来之路能走多远,已近天命的吴元新忧心忡忡。

保护开发并非矛盾

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申遗项目,桐乡蓝印花布曾连续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均遭败北,在当地震动很大。今年又是申报年,桐乡市群艺馆馆长祝汉明表示将从桐乡蓝印花布自身查找原因,发掘出桐乡蓝印花布特质性的东西,不仅要做到为市场、为公众所接受,还要做到让专家接受、认可、欣赏乃至赞许。

在蓝印花布的商业化运作上,吴元新始终认为,丝网印染、半自动化生产的蓝印花布,损害了蓝印花布的信誉,破坏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个观点并未获得业内广泛认同。不少专家认为,保护和开发并非一对矛盾,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完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民间工艺从深闺走向大众,有利于民间工艺产品做大做强。封闭式保护,路只会越走越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