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9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游记(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7 20:5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节 百丈飞云湖

在农家乐吃完午饭,我们继续赶往百丈。百丈是个建制镇,其目前所在的地方已形成一个人工湖,即飞云湖。飞云湖是珊溪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湖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泰顺境内面积20平方公里。泰顺库区大部分位于百丈镇境内,少部分与筱村、新浦、包洋、司前相连。在泰顺库区内有银坑景区、百新景区、白鹤景区、三插溪景区、南浦溪景区等。整个湖区由100多个半岛及7个小岛组成。



旧百丈镇是个古镇,很早以前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埠之地,水路发达,商贾云集,拥有许多古民居,但珊溪水库蓄水后形成的飞云湖将整个老镇淹没在湖水中。新百丈镇就建在山顶上,这是一个全新的城镇,唯一的一条主街贯穿全镇,两旁建满了零次栉比的崭新砖瓦房,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相比于四周的群山,显着是如此的突兀和怪异。很难想象,眼前的飞云湖水面下曾经是一个散落着古民居且石径纵横交错的古镇,小商贩挑着各式各样的货品沿着狭窄的青石路吆喝着,沿街而建的老屋敞开着门窗,厨房里的菜香不时地飘到老街上,顽童在青石路面上玩耍嬉戏和打闹,全然不顾从各自家里传来的催促回家吃饭的喊叫声,而所有这些记忆和历史都已沉没于湖底,亦喜亦悲?

老人弓着背坐在沿街新房前的木凳上,晒着阳光,呆滞地看着我们这些游客,显着有些落寞;回家探亲的年轻人着装时髦,围坐在一起,嬉笑打俏,丝毫没有察觉我们这些路过的陌生人。除此之外,新镇是显得如此的安静。镇中心小学位于主街尽头,占地面积不小,一幢主楼,还有一个操场和篮球场。听朋友说,由于镇上适龄儿童并不多,学校的很多教室都是闲置不用。

主街另一尽头连着一块很大的草坪,根据提示,草坪下面应该是一个生活污水处理池。由于飞云湖是温州自来水的主要水源供应地,作为水源头的百丈镇自然受到严格的排污限制和环保要求。草坪四周由铁丝网围着,站在铁丝网边上,一个碧绿的人工湖在眼前一览无余。由于飞云湖是沿着峡谷形成的湖泊,如果在空中俯瞰,应该是一条蜿蜒的庞大水系,我们在此所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但即便如此,眼前的湖泊还是让人惊叹不已。她就像是天宫坠落的一块绿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对面高山在湖面上投下的倒影将绿宝石切割成不规则的二块宝石,一边浓,一边淡,泾渭分明。微风不时掠过湖面,泛着微微的涟漪,而撒落在湖面上的阳光将湖面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镜子。远方的湖面似乎破了一块,露出一个光秃秃的小岛。湖边的山坡呈梯田状,有些地方还有水淹的迹象,这些应该以前都是沿山而建的农田,湖泊形成后就被湖水淹没,平时则随着水位的升降,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入湖中。湖边山坡上还能稀稀落落地看到一些老房子,应该是那些由于位于水淹线以上而幸免于难的老宅吧。湖边泊靠着一张竹排,一个年轻人站在竹排上似乎正在往上收渔网。



我们驱车离开了百丈镇,继续前行。公路一边的飞云湖继续向前延伸。在一个拐弯处,我们停了下来。公路下方是一块突入湖中的纺锤形沙洲。我决定到沙洲上去走一走。沿着一条小路下到沙洲,踩在尚未干透的淤泥上,有些粘鞋。可以想象,在水量大的时候,这个沙洲应该淹没在湖水中。沙洲上还能看到一些被砍伐后遗留下来的树桩。刚才是居高远眺,现在才是零距离地站在湖边,脚下就是清澈的湖水,恨不得立刻脱鞋跳进湖水之中。沙洲一角坐着一个人,旁边三根鱼竿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垂钓者,从这个湖中钓上来的鱼该是人间美味吧!随着公路盘山而上,飞云湖渐渐消失在崇山之中。



第四节 文兴桥

我们继续驱车前行。朋友说,前面就快到筱村了。在拐过一个弯时,一座古廊桥豁然跃入眼帘。莫非它就是筱村的文兴桥?以前没来过筱村,也未亲眼见过文兴桥,但根据以前看过的照片,我确信它就是文兴桥,你看它那两边不规则的独特桥身,不是它,还能是谁呢?我们在路边停下,然后从公路边的一条小径下到一片农田。文兴桥横跨于一条小溪上,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俊朗和挺拔。一些游客正在桥下的溪边嬉戏,不时与美丽的廊桥进行合影。若以桥的最高点做一个划分,左桥身要略高于右桥身,但其长度却短于右桥身。



桥的左面有座小房子,里面住有一老者,我们经过时,他向我们发出友善的微笑。难道他就是守桥人蓝振城?桥头立有几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兴桥的字样,以及廊桥筹建捐赠人的姓名等。站在左桥头,桥面有些陡,得抬头才能看到桥中央,上到桥中央,右桥面的坡度则相对平缓,这符合前面关于“左高右矮,左短右长”的印象。桥中央摆放着一个神龛,一些老人正在拜佛抽签,希望抽到一根昭示来年好运的上上签。



据查,文兴桥系叠梁木拱廊桥,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1990年,村民再次集资重修。

第五节 徐岙古村落
         
离开文兴桥,我们驱车来到了筱村。我们从公路边的一条岔道拐入往前走没多久,就看见一个石碑,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字,犹如外星文字。石碑背靠一棵参天古松。再往前,就是徐岙古村落了。在徐岙居住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纪念他便将其地称为"徐岙",后又在村中立祠祭祀。

村口耸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华盖如云,这应该是徐岙村的风水树。在泰顺每个村落的村头,几乎都有一棵风水树,这些风水树一般都是年代久远,枝繁叶茂,粗壮高耸,有护佑村民安全和福祉之含义。



村口石径的右前方二十多米开外有一座规模较大的老宅,依山而建,天井里青烟袅袅,似乎是一座宗祠,后经查资料,该老宅就是吴氏宗祠,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族人吴家驹主持建造,家驹字允千,太学生,例赠武信郎,其子即下文提及的举人吴永枫。宗祠共有三进,四面环夯土墙。我们没有前往探一究竟,就径直沿着鹅卵石铺就的石径朝前走。前方几排老宅就沿着石径依次错落有致地排开,石径就在两边石墙的护佑下蜿蜒前行。我们来自了第一座老屋,朝着石径的门是开着的,我们“闯”了进去。老屋厅堂里摆着一张屠案,主人正在用刀子给一头刚被屠宰的山羊去毛。本以为,我们这么唐突的造访会打扰主人,但是他们似乎一点都不在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继续埋头干着手中的活,大概他们早已习惯了我们这些好奇的游客。

我们来到了这里比较有名的举人府,该府邸的原主人是吴永枫。永枫字尔宸,号华园,生乾隆丁卯年(1747),卒嘉庆己巳年(1809)。由右庠生参加清乾隆庚寅(1770)恩科乡试成为武科举人,名列全省第三十七名。在石径一侧,我们看见右侧一条巷道尽头有一个由三块长条石板组成的旗杆基石,上面刻有乾隆字样,旗杆石面对的是该老宅的门楼,木质的门框似乎刚翻新过。跨过正门,老宅为四合院制式,中间有个天井,天井石子地面中间有条甬道,直通厅堂。整体庭院干净清爽,像是有人打扫过。老屋主体为二层木质结构,屋顶铺着青色瓦片,间或夹杂着一些褐色新瓦。老屋非常安静,曾经的主人似乎已经搬离。厅堂上方横梁处挂着一块已陈旧发黑的横匾,书有“静以养身”四个白色大字,边上是中华民国十六年落款。正厅和两边走廊上方的横梁,虽然在时间的腐蚀下已经发黑,褪去原色,但是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其雕工精细,颇有大家风范。厅堂里摆着一张香案,两边柱子下方还垫着雕刻精细的基石。据说,以前香案上供放着一把颇有历史的铁制大刀,重达120斤,这也符合老宅原主人是武举人的身份。但遗憾地是,后来被人偷走。除了大刀外,在这个老宅里被偷走的还有雕工精致的旧石阶和基石。



我们沿着狭仄的木梯上到二楼,我们沉重的分量踩在楼板上,嘎嘎作响,似有随时塌陷之状。我们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参观了一下二楼。二楼沿着一条走廊分布着许多房间,空间都不大,二楼走廊上面的横梁非常朴素,没有任何雕刻。

我们下到一楼,从厅堂一道敞开的门来到后屋。这只是一个狭窄的走廊,一面是石墙,墙根下是一条排水沟。这时,我突然看到左边走廊尽头站着一个老人,戴着一顶帽子,似乎在洗菜,边上还放着一个洗漱架子,上面放着脸盆和毛巾。我走过去,老人继续在洗菜,甚至没抬头看我这个不速之客,老人边上有扇门,里面很暗,但能看清里面摆着一张床,这应该是老人的卧室吧。“老人家,您住这啊?”我好奇地问了一句,因为我本来以为这幢老屋已经不住人了,想不到在后屋居然还碰到一个老人。老人似乎这时才发现我在边上,抬起头,和善地答道:“是啊!”我没有继续问下去,就径直往前走,回头再看老人时,他又继续低着头洗手中的青菜,这应该是他早上刚从田地内采摘的新鲜蔬菜吧!

从后屋上到一条石径,我们继续朝前走,很快就来到了一口井前。井里的水比较浑浊,还飘着杂乱的菜叶,我想这是洗菜的地方。据查史料,这应是徐岙村有名的双井,上一口井为饮用水源,下一口井为洗涤之用。不知道是因为当时走的匆忙,我似乎没注意到还有一个上井。

再往前走,又看到一些古宅,庭院里还坐着一些老人,正在聊天晒太阳,很是惬意的样子。老蔡指着前方一座破旧的老屋,说这也是一座比较有名的老宅。但是,我觉着这老屋显得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后经查史料,该老屋应该是顶头厝,因其所处位置高于其他民宅而得名,它是徐岙村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

从这些老宅出来后,我们有拐进了一条石径,发现前方有石块垒成的屋子,转过这个石屋,我们就看到文元院老宅了。根据史料,文元院为清乾隆庚寅年贡生吴存经所建。现在,老宅文楼檐下还悬着“文元”横匾。进了门楼,这也是一个呈四合院结构的庭院,只是天井的面积似乎要比举人府小。厅堂两面的墙上挂满了照片,一看都是关于电影“儿子同志”的剧照,原来,200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剧“儿子同志”中的许多场景就在文元院拍的。这时,我注意到庭院里还有一个老人,身体硬朗,虽然脸上布满老人斑,但是老人精神很好,气色也不错。他拿了一张木凳放在门楼边上,然后坐下,沐着温煦的阳光,不时看看我们这群好奇的游客。听老人说,他已经有93岁高龄了,是这幢老宅的主人。我给老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给他看。看着显示屏上的自己,老人呵呵地笑了,很是满意的样子。



虽时值春节,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很少碰见年轻人,这些老宅大多留守的是老人,有些老宅甚至已经空关、被遗弃。新一代都已经搬到外面的筱村镇或是县城,住上崭新和舒适的砖瓦房,对这些老宅早已不屑一顾了。这些老宅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侵蚀,但是却无法熬过遗弃后的迅速衰败和腐蚀。我不禁有点担心,总有一天,这些留守的老人都会逝去,而这些老宅该这么办?如果这些老宅不予修缮、维护和使用,总有一天也会像这些老人一样消失在青山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9-2-18 00:18:54 | 只看该作者
所到之地了解的非常详细,拍的好,写的也好
3#
发表于 2009-2-18 19:04:18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续贴,楼主为何要另开一贴呢
4#
发表于 2009-2-22 22:08:47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文字详尽,照片优美,值得细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1:38:39 | 只看该作者
再贴一些照片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18:33:16 | 只看该作者
不知各位是否知道开头二张照片上的山村是叫什么村?这个山村散布于山坡上,边上有一个宏大壮观的崖壁,简直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7#
发表于 2009-9-30 20:32:08 | 只看该作者
倒数第五张,是我老家(大洋村),收藏了,谢谢楼主!
8#
发表于 2009-9-30 20:36:3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各位是否知道开头二张照片上的山村是叫什么村?这个山村散布于山坡上,边上有一个宏大壮观的崖壁,简直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我估计是百丈镇的西岸底村
9#
发表于 2010-5-14 23:30:53 | 只看该作者
好漂亮的图片,有空去玩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