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9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天堂深处孤独的美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2 23:5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为俗人,整天都有做不完的俗事,念不完的俗经。偶尔我也会停下脚步,仰望头顶仅有的一小块蓝天。在我俗叹生活艰难的时候,学会了抽一点时间听听窗外的鸟鸣,望望梧桐新绽的绿意。但是单调而重复的日子还是让人生倦。终于有个大假,五一了,让我能圆从去年就开始计划起的黔东南之行。我俗不可耐的兴奋!带着好奇,带着已经感觉到的惊喜我们走进黔东南!

    长途的颠簸使我们身体疲惫,思绪却因期盼而极度活跃。终于在2号下午,在我们经过二天半的行程,当车子转过一个山坳,期待中的第一份惊喜出现在我们眼前,阳光下,两大片木制吊脚楼依山势向两边展开,非常壮美有气势!我们到达了西江千户苗寨。一车人兴奋不已。唯美的同伴们一致决定我们今晚一定要找一个有“美人靠”的苗家住宿!经过大伙的努力,最终在苗寨边上的半山坡上找到一处并安顿下来。

    这里聚居了上千户苗族家庭。苗屋一幢紧连一幢,鳞次栉比十分的壮观。依着“美人靠”往下眺望,山坡,山下是一层层阡陌的田地,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鳞光。踏着层层的石阶,沿着小道转去,村寨是适合用脚来阅读的。和所有的旅游开发区一样,这里也带上我不喜欢的不算太浓的开发迹象。多出了些现代加工的痕迹和这原始的壮丽的苗家村寨很不相符。回到苗家客栈吃过晚饭已是黄昏。窗外用暗红色枫木板搭成的吊脚楼在夕阳的照射下一片金黄。那些堆满柴木垛的门房也升起了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静美的画面。

    我们离开西江,继续在苗岭山脉的山路上蜿蜒而行,也许是我们的精诚所致,我们运气很好的路遇了这个苗岭深处小小村寨的人们正以他们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一群远方的客人。仪式刚刚开始,我们一行欢天喜地地加入进去。进入黔东南两三天了,第一次完整而真切地见苗族儿女身着盛装,排列在进村的巷道口热情的苗族姑娘飞歌敬酒,用牛角盛装的拦路酒,进入的每个人都得沾沾嘴。进得村里不太大的活动中心,看样子村寨里是老少全出动了,那些精美的银饰让我眼花缭乱,细致的手绣衣饰鲜艳夺目。

    全村的老少在村子里为客人们表演了一场生动的苗族歌舞。吹响的芦苼苍凉古朴,充满活力的曲调感人肺腑。我不禁感叹,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聪慧的苗家儿女用服饰记载着镌刻着历史的精美的斑斓,用芦苼唱出千百年绵延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百姓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用子子孙孙的青春和生命为华夏民族执着完整的保存下先人创造的智慧。他们古朴的舞姿好像自古就是如此。他们把这个曾经荒凉的蛮夷之地,改造成中原文明的博物馆,他们用痴迷的传承能力,五千年不改的民族意志,他们用生命来真实地重现祖先的身影,为我们保留了这一片净土。

    离开村寨时,我回头看了看,记下了这个朴素小村落的名字――新桥村(短裙苗)。


    车过榕江,伴着321国道的是清秀蜿蜒的都枊江,至此,我们进入了黔东南的精华段。江边时有村寨,寨前是一簇一簇的凤尾竹,在阳光下婀娜成一片绿荫,在光与影中飘扬着。苗族儿女几千年来在这里傍水而居,依山而建,在这个人与自然的桃花源里信步游走。扑面而来的清风,让我不禁放飞自己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华夏民族的童年,似乎那五千年前的失败,在苗家儿女心里没有留下痛楚,留下的只是一股无法驱散的乡愁。或许就是从对面的那条小径,或许就是淌过这条小河,蚩尤的部族在与天抗争的无奈中,他们背负着古老的中原文化来到这里,向这里的山山水水膜拜,重新创造着、延续着与杉树共同演变而来的疑固于空间的历史,成就着这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很早就听说从江边的高山之巅上,生活着“拒绝现代文明”的岜沙人(俗称黑苗),其装束、生活、风俗习惯与几千年前无异,男子均偑刀枪,民风剽悍。我们此行是一定要去的。不知是开发过了?还是因为离县城太近?还是一些别的什么原因?我没有感受到这些。刚到寨门就见两排身穿民族服饰、肩扛猎枪的岜沙人,表演似的站在公路两侧,渐次收取门票。“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在这里生态环境的确保护得很好,随处可见的大树粗壮而挺拔,村民们崇拜自然,以树为神。岜沙人身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布料很有特点,据说是一种叫蓝靛的植物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染成,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在寨子山后的空地上,我们观看了一场由旅游局组织的感觉没什么意思的表演后,大伙信步走进村子,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竖立着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的晒谷架。大概是农忙吧,进村后我只看到三个岜沙人,一个孩子和一个妇女我们一举起相机就伸手要钱,还有一位乞丐似的老者坐在晒架边上木然的盯着我们这些路人。走出村子天色已晚,我们就势在公路边新建的招待所旁边的停车场上搭帐篷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离开了。

    离开时,我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到加鸠?还是到小黄?据说小黄当天下午有个千人以上的侗族大歌表演,很难得看到的。但是受到岜沙这种过度开发的影响,最后大家决定前往比较原始的,未开发的加鸠。虽然我也投了加鸠一票,但是后来到肇兴听过侗族大歌以后,才后悔没到小黄去听听千人大歌是何等的壮观。只怪时间太短,人生处处如此,有得必有失。

    无限远的加鸠让我们颠簸了八个多小时的车程,同样让我们看到了沿途美丽的寨子和虽然没有元阳那样壮美,但在我看来仍不失秀美的梯田景观。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肩扛锄具,赶着两头耕牛的农人,在他们的身后或许还跟着肩挑竹编饭盒的妻子,他们仨仨俩俩地在公路边组成一幅出耕图,浓烈的气息和原始的方式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原想既然已是无限远了,那么我们一定能看到一些什么,可到得加鸠后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偏远的加鸠镇没让我们看到一点古意,却在大街上看到袒肩露背的时髦女郎。大家一合计,既然来了总不能空手而返吧!一不做二不休,顺着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我们继续前行,路的尽头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加翁村。


    我们把行囊安置在加翁小学后,大伙分头进了村子,和其它村寨不同的是寨子里伴着许多的古树,色彩浓得化不开,这些大树都有着自由的姿态,好象多出些灵性来。据村民介绍距此一天脚程,有更大更多的枫树,成山成片的!真想去看看!我不禁揣想当秋风染红了枫叶的时候,那山不知会烧成怎样的天空?据说在此地是女主外,男主内的民风,寨子里没什么人,时不时遇到几个老人,还有个男人带着一群孩子闲散的和我们打着招呼。年纪轻的,能说点汉话,年老的坚守着深沉的俚语古调,完全听不懂汉话。这里宁谧安详,穿行在古老暗淡、疏朗有至的吊脚楼中,使人顿生隔世之感。耀眼的阳光从树的顶端泼洒下来,宛若飘忽不定的太阳雨,洒下一层的愉快,通身的轻松。

    寨子里的水源靠的是高山深处的天然泉水,运用的是一种最古老的方式,村子里每隔十步、二十步就有一个2米见方的蓄水池,上面一个池里满出的水自然地用管子接流入下一个池子,非常实用。

    太阳西沉,对于村里的村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与生俱来的生活规律。妇女们有的肩扛农具,有的挑着刚从地里采摘的韭菜(她们说因为土壤贫瘠,只长韭菜,这里的人家长年累月的只吃这种菜),有的挑着青草,不管好们担子里装的是什么,她们眼角的笑容都平和而坚定。阳光铺洒在回家的路上,我被这份真实所感动。生活还在继续,除了多出些电线和“锅盖”,想必百年千年前的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奇迹般隐退的云彩向我们展示了这小小村寨的夊照,,寨子里的吊脚楼被夊阳映成令人心醉的暖金色,最后在我们狂按的快门声中演变成炽热的玫瑰红,直到最后一抹粉红色从山头消失,我仍然无法将眼睛从空中召回。当我们围坐在走廊边,在天色渐暗中山风更大了,真是难以置信刚才的胜景已经演变成暮色初临的寂静与倦怠。

    下午时分我们到了肈兴侗寨,苗人尚武所以依山建寨,易守难攻,侗人爱美故伴水而居。一进寨子我就被这里的一种氛围所迷醉。放下背包,急急的奔进寨子,随意的到处遛达着。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一般是一族一楼,同时也是家族聚会的地方,鼓楼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式宝塔,高高地耸立在寨子里,肈兴有五个鼓楼分布在寨子的四周。一条小河逶迤的穿过寨子,河上时有躲风挡雨的风雨桥,也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之地。侗家儿女不管走得多远,都会铭记家乡的那座风雨桥。平日里,鼓楼下、廊桥上都是寨子里老人、小孩休息玩耍的地方,刚才还看到一个老太太和几个孩子坐在桥上,眯着眼睛,对着阳光简简单单地笑着,毫不介意我们的到来,对他们而言,我们只不过是过客罢了。穿行于寨子里的窄巷,走在那些花街古道上,有种感觉,犹如穿行在历史中,让思绪漫步在昨天和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清清的……满眼见到的是侗家人平静安详的生活,有的织布、有的纺线、有的绣花、有的堾米,她们那种平淡的快乐感染着我,让我心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8-4-23 08:30:20 | 只看该作者
游记没心情看 那桥挺好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