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物史迹和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镇在上世纪90年代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陡增,变成新兴旅游目的地。
申报世界遗产遂成热潮。浙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申遗”的热潮也持续已久。
在最近国家文物局重新修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里,浙江省有6项文化遗产成功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一。不少专家预测,“文物大省”浙江将改变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尴尬局面。然而,希望是和压力并存的,“申遗”不是结果,而是一个开始。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对待这笔“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处文化遗产入围预备名单
作为一个“文物大省”,浙江目前还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确令人遗憾。不过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省有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海上丝绸之路、江南水乡古镇等6项文化遗产成功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我省入围预备名单的项目中,大运河作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8省市的联合申报项目列在名单的第一项。
此次我省与其他省份一起联合申报的还有江南水乡古镇(由我省的乌镇、西塘及江苏省的周庄、甪直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泉州市),而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则均是由我省单独申报。
根据国家文物局“申遗”的规定,各地申报的世遗项目,必须先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申遗热一浪高过一浪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苹研究员曾领衔承担了《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研究》的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浙江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有着丰富的遗产资源,再加上浙江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势,为浙江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明确规定加强对一些文化遗产的的保护力度,争取有一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给“申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世界遗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实际促进作用,申遗的重要性,正逐步被认识到。
张苹说,浙江要想成为综合实力强劲的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绿色大省,没有世界遗产是不可想象的。
浙江省的申遗工作,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浙江现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已经很丰富、很齐全了,而世界遗产申报要求太高,难度太大,成功的几率太小。为保证申报顺利进行,申请单位往往要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拆今护古”、斥巨资改善环境等举措都是必经过程。因此,原先许多地方对“申遗”的态度是“可有可无”。
而现在,浙江各地对“申遗”十分热心。据了解,除了已经入围预备名单的六处文化遗产之外,雁荡山、楠溪江和普陀山等自然遗产,浙江青瓷遗址、浙南木拱廊桥等文化遗产,都在准备当中。
随意建设和保护引起反效果
但是浙江在申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不能够忽视。
首先是激烈的竞争造成的申遗门槛提高。中国目前已有百余处景观或古迹被列入申遗“预备清单”。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各类遗产一国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中国的申遗大队已排到下世纪的门槛。
浙江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资源虽然丰富,但因为“建设性的破坏”和“保护性的破坏”,甚至使一些“预备清单”中的项目的优势由强趋弱。许多景区内,这些年新建了大批民居、宾馆等现代化设施,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严重,景观与世界遗产越行越远。
比如,楠溪江的村落和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甚至有宋代的遗迹,个性特点非常鲜明,从村落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布局,到房屋的型制和风格,都明显不同于江南其他地方。比如有的村子是按照“文房四宝”设计的,有的村子是“七星八斗”,村落布局、建筑风格又与山水紧密结合,有耕读一体的特色。建筑的文化品位很高,文化的信息很丰富。但是一些古民居被改造了,拆旧房、盖新房,损害了整个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如不加以制止,甚至会丧失遗产特征。当地曾经有过申遗计划,现在工作停顿了下来。
申遗最主要目的是旅游开发?
不可否认,世界遗产的知名度给一些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知名度所带来的旅游业巨额收入被普遍看作申遗背后的最大驱动力。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申报热”的背后,有一种躁动的心理,即企求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于是,世界遗产的科学价值和保护原则被部分牺牲,畸形地突出了“摇钱树”和“政绩”的功能,甚至成为首要的或惟一的功能。
受联合国监测的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等世界遗产,有的已处于“病危”境地。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十分忧心,“以损坏或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去‘变现’经济效益,长此下去,很可能无法通过联合国六年一次的检查,而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专家强调,当前遗产保护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者的认识错位上。一是功能错位,世界遗产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精神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二是性质错位,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三是空间开发错位,在保护区内搞经济开发、旅游开发。
借申遗促进
遗产保护观念成熟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专家指出,如果理智在热情中成长,申报世遗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投资。申遗不仅提供了按照国际标准来重新审视本地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的良机,还导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提高当地居民素质进行了集中速效的培训。不管申遗的目的是什么,申报世遗、促进旅游,首先要做好保护方案,并自觉接受国际规则的规范和制约。
申遗成功者虽然是少数。但在各地在申遗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文化产业独特的发展规律,找到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平衡点。申报过程可以成为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
另外,通过对世界遗产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学、历史,进行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所以,遗产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针对目前的情况,张苹研究员提出了浙江申报世界遗产下一步的措施:做好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保护中一定认真遵循国际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按世界遗产的原则进行;要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规则来整治遗产地,切忌干那些名为保护、实为离世界遗产越来越远的事。
张苹还指出,目前在世界遗产方面的人才太少了,迫切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和管理者,为申报世界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