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0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泰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 11:0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自泰顺政务网:
http://www.ts.gov.cn/2009zw_newcenter.asp?newsid=59971

泰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信息发布时间: 2009年7月30日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泰顺廊桥

   ⑴泗溪上桥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54)、道光七年(1827)修造。总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净跨25.7米。该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典型的木拱廊桥。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原泗筱公路西侧为界;南至原泗筱公路桥北侧为界;西至临水殿、陈大翁宫西围墙为界;北以临水殿北围墙为基线向东延伸至原泗筱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北自桥身向北延伸100米为界;东侧以溪磡为基准向东延伸40米为界;南至南山分水岭;西侧以溪磡、陈大翁宫西围墙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为界,并以临水殿北围墙为基准向北延伸40米为界。

   ⑵泗溪下桥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嘉庆八年(1803)重修。长度为51.7米,宽5.37米,高11.22米,净跨29米,有桥屋20间。该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典型的木拱廊桥。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桥头老路东侧为界;南自桥身平行向外延伸30米为界;西自桥身平行向外延伸2米为界;北自桥身平行向外延伸3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公路为界;南至南山分水岭为界;西至公路桥为界,且以东溪两侧溪磡为基准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北自桥身向北延伸300米,且以溪磡两侧为基准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⑶三条桥

  位于垟溪乡和洲岭乡交界溪上。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宋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二重建。现桥建于清道光廿三年(1843)。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四面各向外延伸5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上游至洋洲电站大坝为界;下游至龙井潭为界;桥两侧以山的分水岭为界。

   ⑷仙居桥

  位于仙稔乡仙居村水尾,距县城20里。明景泰四年(1453)知县郭显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六月洪水冲坏,宏治四年(1491)知县范勉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崩圮,四十二年(1563)知县区益重建,现桥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里人张友云、张时燀为首重建。因该桥历史悠久,破损情况严重,甚至有面临倒塌的危险,2000年县委书记尚清主持全面维修。该桥有桥屋18间,80柱,单檐,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净跨34.14米。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仙居电站公路为界;南自桥身向外延伸20米为界;西自桥身向外延伸20米为界;北至公路桥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西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南、北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桥西至罗阳石亭的古道两侧各向外延伸20米为界。

   ⑸文兴桥

  位于筱村镇枫林村。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该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1990年村民集资重修。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文泰公路为界;南自桥身向外延伸100米为界;西至司筱公路为界;北至岭头分水岭为界。

   ⑹薛宅木拱桥

  位于三魁镇薛宅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建桥屋15间,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载入《中国桥梁史话》。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桥基。

  建设控制地带

  桥上游至泰茶桥为界;上游东侧以溪磡为基准向东延伸30米为界;上游西侧至战洲公路为界。桥下游东、南至营岗店街为界;桥下游西至战洲公路为界。

   ⑺刘宅木廊桥

  位于三魁镇刘宅村,古称“仙洞虹桥”,系木平梁廊桥。明永乐三年(1405)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长24.8米,8开间,宽6.15米,3开间,跨径9.2米,离水面高3.5米。虽经多次重修,仍保持明代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西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北至刘氏宗祠为界(含刘氏宗祠)。

   ⑻战洲永庆桥

  位于三魁镇战洲下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全长33米,宽4.5米,离水面高8米。为悬臂梁木廊桥,建廊屋12间,二层重檐楼阁式风格,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四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我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悬臂梁木廊桥。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上游自桥身向北延伸80米为界;下游自桥身向南延伸50米为界;东、西方向以溪磡为基准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⑼毓文桥

  位于洲岭乡洲边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横跨两山之中。上建廊屋七间,三层楼阁式,屋面重檐悬山式,屋脊中有葫芦顶,四翼角高翘,造型别致。1986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四至各延伸10米,含水尾宫、古树。

  建设控制地带

  东、西方向自桥身各平行向外延伸30米为界;南、北方向自桥身各平行向外延伸60米为界。

   ⑽罗阳登云桥

  位于罗阳镇南外村,俗称“新桥”。横跨泰寿溪之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代多次重修。系悬臂梁木廊屋桥,全长40米,宽5.4米,两孔跨径共24.85米,建桥屋12间,造型古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至塔坪路为界;东北、西南自桥身向外延伸30米为界;西北自桥身向外延伸20米为界;北至泰寿路为界。

   ⑾普宾桥

  位于雅阳镇雅阳坪村雅阳溪自然村。建于嘉庆廿六年(1821),长13.60米,桥屋宽4.25米,桥屋高3.74米,跨径8.54米。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⑿墩头桥

  位于柳峰乡墩头村。始建年代不详,脊檩上记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长16.36米,宽4.49米,跨径8.70米,离水面高1.60米,桥屋面阔七开间。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桥上、下游自桥身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东、西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⒀南溪桥

  位于泗溪镇南溪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十六日重建,桥长20.35米,宽4.87米,高4.87米,跨径6.8米。歇山顶,七架两廊抬梁式结构,廊屋中间一侧设神龛,造型古朴典雅。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⒁文重桥

  位于筱村镇东洋村水尾。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屡建屡毁,民国十年(1921)重建。廊屋十一开间46支柱,桥面宽4.7米,全长26.2米,净跨22.40米。为重檐歇山顶。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山分水岭为界;南、西、北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⒂南阳桥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清同治九年(1870)建。长41.70米,宽4.60米,高5.90米。为重檐歇山顶。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向外延伸2米为界。

  设控制地带:

  东至公路桥为界;南、西、北方向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⒃霞光桥

  位于横坑乡华洋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咸丰二年(1852)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桥屋长17.26米,跨径13.30米,桥面宽4.42米。桥屋高4.25米,拱卷高7.30米,七间,二重檐。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60米为界。

   ⒄霞庄桥

  位于横坑乡夹边村霞庄村。咸丰二年(1852)次壬阳月建造,同治七年(1868)岁舍戊辰九月十七日重修。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⒅城水桥

  位于龟湖镇后章岗村。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桥屋七间,长15.02米,宽4.61米,桥屋高4.83米,跨径11.16米,水面至桥高5米。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19)池源桥

  池源桥,位于横坑乡池源村,系八字撑木拱廊桥,咸丰三年被洪水冲毁,咸丰七年重建,桥身长21.03米,桥面宽4.27米,离水平面4.40米,桥屋高4.11米,跨度9.50米,8间,二重檐。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2、仕水矴步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乾隆六十年(1795)建,嘉庆廿五年(1820)重建。总长133米,共223步。此矴步颇为典型,《中国桥梁史话》称为原始桥梁雏型。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方向自桥身各向外延伸60米为界;南至仕章公路北侧为界;北至店坪街北侧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自矴步向东延伸100米为界;南至仕章公路南侧向南延伸30米为界;西至前山分水岭为界;北至仕兴路为界。

   3、玉岩包氏宗祠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明成化(1465—1487)间始建,清道光廿七年(1847)重建,由牌楼、外台门、荷花池、头门、前堂、正堂等组成。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宗祠四周围墙向外延伸4米为界;照壁四周各向外延伸2米为界;门楼和八字墙四周各向外延伸2米为界;路两侧各向外延伸1米。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自包氏宗祠围墙向外延伸30米为界;南自圆门楼向外延伸至老路;西自公路向西延伸20米;北至山顶。

   4、雪溪胡氏大院

  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建于清咸丰年间,该院为四合院式,由门台、天井、一进门台、二进门台、前后院、左右厢房组成。以甬道为中轴线,布局合理,建筑别致,造型独特,保存完整。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书斋、蕉坑蔡氏宗祠的四周围墙(含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东溪东侧为界;南自胡氏小宗祠围墙向外延伸100米为界;西自胡氏大院后墙向外延伸80米为界;北自大院围墙向外延伸60米为界;蕉坑蔡氏宗祠四周围墙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1:07:24 | 只看该作者
   5、上交垟土楼

  位于罗阳镇上交垟村。曾氏于清嘉庆年间由福建泉州同安迁来,利用传统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主要古建筑有土楼、曾氏宗祠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垟心、外厝等。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

   6、罗阳石亭

  位于罗阳镇三垟村菖蒲垄自然村。明正德十年(1515)建,除椽瓦外,梁、檩、柱都以青石仿木结构,保存有明代建筑风格,是我县内著名的古亭。2005年4月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墙体四周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墙体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界;石亭至仙居桥的古道两侧各向外延伸20米为界。

  二、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1、司前迴澜桥

  位于司前镇。光绪二年(1876)建,为三墩四孔石拱桥,全长85米,宽6米,离水面高13米,每孔净跨12.5米,砌石雕刻精致,两侧石栏杆,柱头均饰刻狮子、荷花、蟠桃等。该桥系陶化龙祖孙三代独资兴建,其热心公益,奋力和自然斗争之精神感人至深,时为当地近世盛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6年修建泰景公路时被利用为公路桥梁。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四周各向外延伸3米。

  建设控制地带

  东、西自桥身向外各延伸15米为界;南、北自桥身向外各延伸50米为界。

   2、彭溪石拱桥

  俗称“飞虹桥”,位于彭溪镇彭溪村中村石门。清光绪庚辰(1880年)兴建,是建国前我省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木廊桥,1956年修建泰分公路时,被利用为公路桥。桥头立有“福建贡生陈镛、泰顺监生季文德等十二人为首兴建”的碑记。全长40米,宽4.4米,离水面高16.4米,单跨21.6米。1982年12月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身四周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桥身上游向外延伸70米为界;桥身下游向外延伸100米为界;南、北自桥身向外延伸30米为界。

   3、文祥塔

  位于罗阳镇塔坪路。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万历、崇祯时修葺,清嘉庆十七年(1812)倒坍,道光廿三年(1843)乡贤潘浦筹资重建。塔高19.7米,砖木结构,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工艺讲究,栩栩如生。1982年12月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塔身、塔坪。

  建设控制地带

  东北自塔身向外延伸50米为界;东南自塔身向外延伸50米为界;西南自塔身向外延伸100米为界;西北至泰寿溪北边为界。

   4、包宅石门楼

  位于新浦乡包宅村。古称“世英门”,始建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单间建筑,面阔4.60米,进深1.15米。门道两侧用长条石叠砌,上部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建成三开间,明间抬梁式,3架梁,上为青石刻成的两坡式屋顶。造型讲究,精雕细琢,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建筑特色,是浙南地区典型的石门楼建筑。1982年12月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石门楼主体。

  建设控制地带

  东、西方向自石门楼向外各延伸30米为界;南自石门楼向南延伸10米为界;北自石门楼向北延伸20米为界。

   5、里光水尾亭

  位于司前镇里光村水尾,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亭高9.42米,楼阁式,六面三层三重檐。亭中设圆柱六根,鼓形柱础,亭内顶有花鸟浮雕图案。翘檐和亭身浑然一体,风格独特,对研究浙南山区古代亭阁建筑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6、莒江戏台

  原建于莒江乡莒江上村,2000年3月因建珊溪水库搬迁至罗阳镇旋顶山森林公园庵头相金厝址。建于清中期,单间四柱亭阁式结构,宽5米,进深4.5米,悬空台面距地表1.4米。戏台台面可以从三个方向观看表演,整体结构合理,气度淳朴典雅,是我县建造年代较早并保存完整的古戏台之一。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北自戏台墙体向外延伸2米为界;南自戏台向外延伸12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戏台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7、秀溪边百岁坊

  位于三魁镇秀溪边村,百岁坊又称“贞寿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耆邱士琳妻102岁,七代五世同堂,当地官员请旨旌表,奏准建坊。青石结构,三层四柱三间,高5.75米,宽6.32米。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牌坊主体。

  建设控制地带

  牌坊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8、庵前古民居

  位于三魁镇庵前村。包括庵前张氏宗祠、庵前九榴、庵前七榴,2003年1月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宗祠、七榴、九榴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 1 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宗祠、七榴、九榴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宗祠前至小溪为界。

   9、董家大院

  位于仕阳镇严山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在面积6200平方米。该民居充分体现了董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建筑风格,四座三合院错落有致,设有书斋、厨房、杂货间、碉堡、荷池、鱼塘等数十个部分。整个大院古朴端庄,屋面曲线舒缓,屋檐层次丰富,独具一格。2003年1月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董家大院墙体四周各向外延伸 2 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董家大院墙体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为界。

   10、张十一厝

  位于泗溪镇前坪村,占地面积5780平方米,深77米,宽75米。始建于乾隆年间。乾隆末年复造新屋,嘉庆三年二月(1798)峻工。四十四间,三百六十根柱。正房九间,深13米。五厅三进,建有鱼池、花圃、仓库、酒房、马厩、苏州楼(烧毁),一应俱全。院内水井五口,按序分五房子孙饮用。五个正大门楼,以中轴线而建,木作、石构筑加工精细,工艺精致,富丽堂皇,可谓规模浩大,雄伟壮观。是我县做工考究的古民居。2003年1月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至四周围墙,含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

  东北、东南、西南方向自围墙向外延伸20米为界;西北自门楼向外延伸20米,含石子老路为界。

   11、毛垟石塔

  位于南院乡毛垟村。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正方形,由块石垒砌成金字形塔。残高10米,每层四周绕以石梯,盘至塔顶。四周有栏杆,望柱柱头球形,柱身方形,对角安装,连以两条石栏板。塔檐厚实,仿木结构,四翼桥高翘,无塔刹。该塔形状类似阿拉伯吉古拉塔,但具有中国建筑特点,造型独特。据当地《毛氏家谱》记载,为镇风水塔,重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1985年11月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塔身四周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塔身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界。

   12、矴步桥头塔

  位于东溪乡矴步桥头。塔高约5米,三层六面,青石结构,每层均有仿木结构叠涩腰檐,翼角高翘,翼尾有套兽。清咸丰、同治年间,东溪村科甲蝉联,文风鼎盛,一时考中十二名秀才,大家自筹资金,于光绪十二年(1886)建造该塔,取名文章阁,以祈“文运兴隆,科甲永继”。此塔原建在后宅洋对面山,1989年村民集资移建于东溪公路桥西侧。1985年11月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塔身墙脚四周向外延伸2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溪边为界;南至老公路桥为界;西自塔身向西延伸10米为界;北自围栏向外延伸30米为界。

   13、潘鼎故居门楼

  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东外村坑底1号,坐东朝西,建于清乾隆44年(1779)。宅院三进,随地势逐渐升高,形成四合院式建筑,前沿小溪,筑有围墙,南首辟3间式门厅。潘鼎(1778—1836),字彝长,号小昆,嘉庆十五年(1810)副贡,授直隶州州判,未仕卒。书法墨气丰厚,诗文清逸,善画水墨兰竹,著有《小丽农山馆集》。旧居原占地221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规模宏敞,建造考究,原建筑厢房已拆建,现仅存正厅和门楼。1985年11月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潘鼎故居门楼主体。

  建设控制地带

  潘鼎故居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 1 米为界。

   14、桥下林鹗遗迹

  位于南院乡桥下村,系林鹗晚年迁居处(原住今司前镇里光村)。旧居原为父守孝草庐,后加扩建,额为“飞凤落垟”。现仅存砖木结构门台和卵形石垒筑围墙。台门内外,留有鱼池两口,宅前旗杆石上刻“道光壬寅科岁贡生”,“兰溪训导林鹗立”。其故居遗址1985年11月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故居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 1 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故居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 30 米为界。

   15、宝林寺

  位于雅阳镇白巢村。绍兴二年(1132)雅阳林氏始祖林惠创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族人董养元等扩建前后二堂两庑,其雄丽遂为一方之胜。现存建筑为晚清所建,由大雄宝殿、罗汉殿、天王殿、观音阁及客房、僧舍等组成。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该寺地处浙闽交界,四周青山环抱,深谷纵横,环境清幽。省级自然保护区、闻名国内外的疗养旅游胜地承天氡泉近在咫尺,因而每日游客不断,香火鼎盛,该寺是我县宗教开放活动场所。1994年7月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三宝殿墙外滴水为界;南至新观音楼(含观音楼)为界;西至山门为界;北至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自三宝殿向东延伸80米为界;南、西方向至溪边为界;北自围墙向外延伸50米为界。

   16、崇教寺

  位于三魁镇卢梨村。俗称卢梨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初为小庵,南宋嘉泰三年(1203)大中大夫吴福奏准赐匾额“崇教寺”,至明代,因战乱和宗教纠纷,曾屡毁屡建,清咸丰七年(1857),宣统元年(1909)先后重修。该寺是我县宗教开放活动场所之一。1994年7月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至崇教寺围墙(含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17、明三寺

  位于西旸镇老鹰岩村。建于元,毁于明,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02—1905)重建。原有建筑布局呈品字形,中有大雄宝殿,左为观音阁、连云集堂,右为光觉堂、同堂院,三堂建筑规整,故俗称“明三堂”。该寺现为我县宗教开放活动场所。1994年7月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至明三寺和宗祠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北方向分别自宗祠、明三寺围墙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西、南方向分别自宗祠、明三寺围墙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古文化遗址

   18、下湖墩古文化遗址

  位于飞云江上游的百丈溪和莒江溪两大支流的交汇点交溪洋村北岸的溪谷地。属新石器晚期古文化遗址。山高约15米,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山坡平坦,视野开阔。隔溪即交溪洋村,该地小地名下湖墩。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黄海高程180.4米处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6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黄海高程180.4米处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待续)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1:08:22 | 只看该作者
   19、锦边山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新浦乡东北方向的锦边山。属新石器晚期古文化遗址。距村约0.5公里。是牛角岙遗址的延伸山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山脚下是新山通往南浦潘垟桥的小路。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黄海高程243.7米为基准点,东、西方向各延伸100米为界;南、北方向各延伸3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黄海高程243.7米为基准点东、西方向各延伸110米为界;以黄海高程243.7米为基准点南、北方向各延伸40米为界。

   20、龙珠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原莒江乡上村东南方约500米的后门洋山坡,呈馒头状,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注莒江,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地势低平,背山面水,方位向阳。属新石器晚期古文化遗址。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海拔173.0米为基准,东、西方向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南至水库。

  建设控制地带:以海拔173.0米为基准,东、西方向各向外延伸200米为界,南至水库。

   21、山头垟古文化遗址

  位于原莒江乡下村西北约500米的方村湖山。距莒江下村约0.5公里。莒江通往江口村小路经山脚而过。隔溪相望为神石村。遗址坐南朝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米。属新石器晚期古文化遗址。1988年9月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已淹没

  建设控制地带:已淹没

   22、金钟覆地古遗址

  位于司前镇溪口村。2002年11月11日,白鹤山庄建设时出土一件具有商周时期特征的石器——钺,这是我县考古调查发现仅有的一件石铖。还发现有较多的印纹陶片和石器。金钟覆地山地处三插溪和司前溪交汇处的南侧。此山北面层峦叠翠,视野开阔,适合人类居住。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黄海高程189米为基准点东、南、西方向各方向向外延伸50米为界;北至溪边。

  建设控制地带

  以黄海高程189米为基准点东、南、西方向各方向向外延伸100米为界;北至溪边。

   23、龟湖七洞门银矿遗址

  位于龟湖镇龟湖村,从右至左斜上方排列七矿洞,故名“七洞门”,是明初开采银矿遗址。1985年11月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古窑址

   24、玉塔古窑址

  位于彭溪镇玉塔村园子岭山。共有青瓷窑址3处,青白瓷窑址7处。青白瓷器型有碗、盘、碟、盏、罐、壶、瓶、灯盏、器盖、水盂等。胎壁较薄,质地坚细,呈灰白色。釉面纯洁晶莹。器物以素面为多。纹饰仅在碗、盘刻划卷草纹和篦梳纹或在外壁饰莲瓣纹;窑具有覆烧窑具和垫圈、垫饼等。青釉瓷器型有碗、盘、碟、罐壶和灯盏。胎壁较厚,质地坚细,呈灰白色。烧制时间:青瓷窑址为北宋,青白瓷窑址为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早期。1978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二处青白瓷窑址。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参见图纸

  建设控制地带:以园子岭山军控点为基准,东、北方向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西、南方向各向外延伸300米为界。

   25、窑背古窑址

  位于百丈镇窑背村前东南面山岗上。其中有一条窑床全长18米,属龙泉窑系,产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种类较少,常见器物有碗、盘(分大小两种)、罐等,以碗为主。胎质灰白坚硬,釉色以青灰、青黄为主,还有黑褐釉。器物大多素面,少数碗内饰有刻划卷草纹、折扇纹和水波纹。窑具形制较少,大多匣体、垫饼及泥点叠烧。烧造年代为两宋。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各窑床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海拔157.60米为基准,东、西、北方向各延伸100米为界,南至百丈库区。

   26、吴坑底青瓷古窑址

  位于百丈镇碗窑村。分布面积1800平方米,有窑5条,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炉、鼎、盏、壶、洗和钵等。绝大多数属青瓷,也有少量黑釉瓷。胎质灰白,细腻坚硬。釉色有青、青绿、青黄或黑褐色。烧造年代为两宋。1984年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1997年10月配合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考古发掘。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各窑床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枫树岗窑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200米为界。

   27、蕃茹厂青瓷古窑址

  位于百丈镇洪口村蕃薯厂山山腰。保存完整。产品单调,常见器型有碗、盘、洗、壶等,以碗为主。胎质呈灰白色,细密坚硬。釉色有淡青、青黄两种。施釉均匀,大多素面,碗内壁纹饰有刻划卷草纹、荷花纹或“s”纹。窑具有匣钵和垫饼。烧造年代为两宋。1997年10月,省、市、县文物部门配合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考古发掘。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窑床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窑床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古墓葬

   28、吴畦墓碑

  位于新浦乡库村(原吴宅村)。原建于唐同光元年(923),清道光三年(1823)正月重修。扶椅式,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墓室前刻有吴畦《夜堂呤》诗,明嘉靖十三年王叔果所撰《重修有唐平章事谏议大夫吴公墓碑记》立于墓前。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至吴畦墓陵园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西自围墙向外延伸10米为界;南至新路为界;北至老路为界。

   29、林家古墓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扶椅式,外围砌筑半圆形青石墓廊,全长21米,宽16米,墓前有《济南郡林始祖唐内史建公墓》碑,建于宋建隆三年(96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林建(885—962),始居建阳,20岁任内阁长史,宋建隆二年(961)迁泗溪隐居,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卒,葬泗溪下桥,为泗溪林氏始祖。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自墓中心向东延伸50米为界;南自墓中心向南延伸30米为界;西自墓中心向西延伸30米为界;北自墓身向北延伸30米为界。

   30、宋志士徐履墓

  位于司前镇高塔自然村南约半里许的古西峰寺旧址旁。扶椅式,占地面积40平方米,墓前有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重修时所刻《四世祖尚书子云妣白氏安人之墓》碑记。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31、清奉政大夫刘开仪墓

  位于罗阳镇北外村毛垟坪。为湖北候补道刘秉彝之父刘开仪和妻妾合葬墓,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扶椅式,青石结构,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坛,墓室前壁阳刻篆书“罗阳刘公墓”。香亭青石仿木结构,三开间,正脊吻兽,四周分别雕刻吉祥花草和瑞兽,壁柱刻有诗联,全墓布局严谨,雕工精细,造型别致。刘开仪(1784—1847),国学生,字羽昭,号果林,以子秉彝官,恩赠奉政大夫。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墓石构件的四周各向外延伸1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墓石构件的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32、王氏家族古墓群

  位于司前镇司前村朱坟山。由三座不同时代的墓葬组成王氏家族墓,上面是王有本与妻李氏、包氏合葬墓,时间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下右侧为王则商与妻胡氏合葬墓,建于清乾隆年间;下左侧是座空墓。均以青石结构,扶椅式,由墓坦、墓台、墓室组成。总长25.69米,宽9.4米,墓壁浮雕各类花草瑞兽,形象逼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王有本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王有本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33、清林一牧墓

  位于雅阳镇百福岩村。林萝雄,字平周,号一牧,贡元候选州同例授奉训大夫,诰赠武信骑尉。此墓为林一牧与妻董氏、庄氏合葬墓。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墓葬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384平方米,长29.6米,宽13米。墓左右建有两座奴才墓。此墓为三合土和青石筑成,为我县独具特色的古墓葬。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墓中心为基准,前、后方向各向外延伸20米为界;左、右方向各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50米为界。

   34、明林一道墓

  位于仕阳镇章坑楼坪岗大宅湾。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为界。

  革命遗址

   35、白柯塆小宫庙遗址(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

  位于九峰乡半岗村白柯塆自然村。1935年10月初,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同志率领下,经三昼夜行军,5日与闽东特委在福建省寿宁郑家坑会师,召开联席会议。双方认为,红军主力北上,挺进师、闽东特委都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行动不一致。为了保护和发展浙西南、闽北、闽东三块游击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需要联合起来,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并提出省委委员名单。11月7日在泰顺县白柯塆村小宫庙召开会议,正式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选举刘英为省委书记,粟裕为组织部长,叶飞为宣传部长兼团委书记。临时省委成立后,统一领导闽东和浙江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91年7月1日,泰顺县委、县府在白柯塆村小宫庙后山坡建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纪念碑”。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范围

  小宫庙的墙体和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小宫庙四周各向外延伸60米为界。

(待续)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1:08:55 | 只看该作者
   36、泰顺烈士墓

  位于罗阳镇霞阳村。1957年,泰顺县府为纪念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占地面积502平方米。共安葬494名烈士遗骸。公墓内立有纪念碑,碑上刻粟裕、叶飞、龙跃、郑丹甫、范式人等领导同志亲笔题词。

  公墓和纪念碑原为水泥结构,不耐风雨。1982年县民政局拨款修建,改为青石结构。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至烈士墓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至泰寿路为界;西南至南门溪为界;西北至学前溪为界;东北至化工路为界。

   37、双溪口红军洞

  位于峰文乡双溪口村。1937年2月初,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向我红军挺进师指挥机关驻地——泰平区发起全面进攻。为了粉碎敌人围攻,保存有生力量,挺进师决定暂时撤离。当时有30多名伤员伤势严重,部队领导与当地党组织研究决定,利用双溪口山洞建立红军后方医院,由双溪口党支部书记黄明星负责,安置这批伤病员在此治疗,并确定原泰平区区委书记陈辉留下坚持斗争,加强对伤病员的保护。历时八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完成掩护与医治伤病员的任务。1995年8月,中共泰顺县委将红军山洞医院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红军山洞医院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38、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罗阳镇万罗山北侧山脚。1938年7月7日,泰顺县城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并建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呈等边三角体,边宽0.34米,正面阴刻楷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9字,另两面分别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碑文为泰顺著名学者许笃仁手迹。碑前立有汪精卫、陈璧君石雕跪像。1985年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至四周石栏杆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北、东南、西南方向自碑身各向外延伸20米为界;西北至北大街为界。

   39、泗溪农民暴动旧址

  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曾氏宗祠。1929年秋,泰顺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广大农民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不顾农民的疾苦,反而量田加税。泗溪镇曾官遇(木偶艺人)、曾清连为首利用“青帮会”的民间秘密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1月16日,“泗溪青帮会”在泗溪镇曾氏宗祠成立,提出“除捐免税、反对量田”的口号。6月中旬,暴动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在松垟乡上仁山立寨安营,影响甚广,历时9个月,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后遭国民党政府镇压而失败,曾官遇被杀害。曾清连转战福建,加入共产党组织,后牺牲。该旧址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委于1994年8月在此建立“曾清连革命烈士纪念碑”。

  保护范围

  至四周围墙,含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围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

   40、赤岩石室

  位于松垟乡上村赤岩山,系南宋太学生、抗元勇士林逢龙、廷龙兄弟练功和读书旧址。兄弟二人在此隐居四年之久,逢龙在此著有《草塘集》二十卷,《古论》十卷。该石室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列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范围

  以石室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石室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41、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

  位于峰文乡双溪口村小南山自然村卢氏老厝,建于光绪年间,为十一间木结构平房,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红军用过的桌凳、墨砚及浙南特委领导睡过的木床。1936年3月,以刘英同志为书记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为了加强对浙南地区的领导,在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正式成立中共浙南特委,首任书记郑宗毓领导瑞平泰、福鼎、鼎平3个县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挺进师作战中起了重大作用。1997年10月中共温州市委在小南山山坡上建立“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纪念碑”,原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题写碑名。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四周至卢氏老厝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至卢氏老厝向外延伸80米为界。

  碑刻题记

   42、玉岩石刻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旁石壁上。题刻两处,相隔4米,字迹清晰,端庄秀美。东边题刻:上端横书“包公墓道”,字长0.27米、宽0.23米。下端直书两行“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人”,“为善最乐,亦子孙长久之计”。落款“大明万历三年(1575)静山立”。西边题刻楹联一副:“玉岩钟吼水,尖山应洞天”。字长0.15米。据《泰顺分疆录》载:“泗溪玉岩石壁,明里人包某镌楷书,不大盈寸,旁镌万历三年(实为六年)包静山书”。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题刻四周向外延伸2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题刻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界。

   43、“三友洞”“锦绣谷”

  位于新浦乡漈头村金谷庵后山悬崖上,横书阴刻“锦绣谷”3字,颜体正楷,总宽162厘米。距“锦绣谷”约19米山岩上又有“三友洞”3字石刻,楷书直刻,总高1.05米,字迹清楚。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流水岩整座崖面。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山顶为界;南至文泰公路为界;西至通村公路为界;北至“三友洞”向北延伸50米为界。

   44、及泉碑

  位于罗阳镇北内村儒学路,该碑一石三刻:初刻《新建泰顺儒学记》,记儒学始建“于景泰六年(1455)春,成于七年夏”,作者刑宽,末署“景泰丙子(1456)夏五月”。续于另面刻《泰顺县建置沿革记》,记孙原贞“疏瑞安十二里,平阳六里土地人民建县治境”,“赐邑曰泰顺,壬申(1452)八月,主薄徐福昌始佩铜篆来阃治署。”末署“大明天顺庚辰(1460)八月辛未日立”,作者熊相,篆额耿辉。其后,隆庆六年(1572)知县王克家因其妻不慎落井获救,竟在《沿革记》碑面刻“及泉”二大字,破坏了《沿革记》的完整性。该碑圆额,材质表石,高1.52米,宽0.645米。清末邑人建八角亭,将此碑移置其中,俗称《及泉碑》。1985年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四至碑亭围墙为界。

   45、山交寺开田记碑

  山交寺,原名山交龙护寺,座落罗阳镇鹤联村山交自然村。日僧太初禅师于洪武十七年(1384)所建。其后废圮。太初禅师,俗姓张,名启源,自东洋“航海道东瓯而至止于斯”。布衣蔬食,忘身为法,圆寂后,心照禅师继承遗志,主持寺宇,“厉志苦行”,开荒造田,“以为无功而食于人,曷若自食其力”,故有“开田记碑”。碑立于明天顺三年(1459),高1.22米,宽0.60米,座高0.30米、宽0.70米,青石质、碑首半圆形。泰顺县教谕熊相撰文,县丞耿辉篆额,首任知县郭显宗书丹。该碑详述太初创办山交寺和心照、坎光等自宣德庚戌(1430)以来三十年辛苦开田的经过。是研究泰顺县佛教历史的可靠实物资料。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碑身四至各延伸10米为界。

   46、重修泰顺学宫碑

  立于县实验小学大门内侧。青石质,碑身高1.48米,宽0.74米,厚0.15米。碑额题“重修泰顺学宫记”,篆体直书。碑文通体正楷,直书阴刻。记泰顺学宫“自万历辛丑(1601)经始以来,虽再修葺,上下已二百余年。”檐桷腐朽,残败不堪,嘉庆丁卯知县李庆云倡议,由太学生潘学地等任其事,全面修建。末署“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特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曾镛记”。该碑是研究泰顺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依据。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碑身四周各向外延伸2米为界。

   47、油车岭石板桥题记

  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油车岭脚。由三块青石板平铺而成,长3.8米宽1.87米。题记镌刻在桥面边沿,字大10厘米。左边是“福州城居王仁重造桥,答□思九友去界舍生同和乐洎难”,右边是“先考王十五郎□□□,政和八年戊戌(1118)朔月二十有三日题”。桥的下首约4米处有一矴步,是古时去福建省必经之路,相传有一福建客商过此矴步适逢大水不慎落水,被当地村民救起,其子为报答而造此桥,造桥时间为1118年,距今880年,是泰顺县境最早古桥题记。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石板桥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石板桥四至各延伸20米为界。

  三、历史文化保护区

   1、百福岩古村落

  位于雅阳镇百福岩村。百福岩周氏始祖周凤吉,原居处州景宁,于乾隆四年(1739)迁入雅阳后庄,其子周启昌于乾隆年间迁入百福岩。主要古建筑有周氏宗祠、长尾厝、中央厝、旗杆底、石门楼、顶头厝等,建筑风格独特、别具一体。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2、塔头底古村落

  季茂龄于明正德年间从青田梅歧迁居雅阳大坪垟后湾。其后裔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塔头底。村落环境优美,古建筑保存完整。主要古建筑有下厝、旗杆底、中央厝、旧厝、尾座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3、里光坑底古民居

  现存三座古民居,为陈氏所建。屋檐高低错落,显得丰富多彩。建筑群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院落漏墙精美。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四周墙基向外延伸5米为界。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至小溪为界;南、西、北自墙基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4、交垟古村落

  交垟曾氏于清嘉庆年间由福建泉州同安迁来,利用传统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主要古建筑有土楼、曾氏宗祠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洋心、外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5、仙居古村落

  仙稔乡仙居村是一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景致秀美,历史积淀深厚。自唐宋以来,仙居先后有项氏、陈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张氏等入迁。村落古建筑主要有徐氏宗祠、张氏宗祠、上厅、石门楼、歇坪底、石塔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以公路为界;南至对面山分水岭为界;西以公路为界;北至293.4高程点为界。

   6、徐岙底古村落

  徐岙始祖吴莱,宋绍盛年间(1190—1194)由筱村柏树底迁徐岙。主要建筑有文元院、举人府、吴氏宗祠、文重桥、文兴桥以及门楼外和新厝底民居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7、圆州古村落

  圆州黄氏始祖黄博十于清早期由江西迁来,吴氏系新山吴畦后裔,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圆州,古民居建筑规模较大,构作方面运用了许多宋时的作法。主要古建筑有洋头厝、吴氏宗祠、老厝、第三份、外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以民居四周围墙基为基准向外延伸10米为界。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至里光溪为界;南自民居围墙基向南延伸200米为界;西至山分水岭为界;北自民居围墙基向南延伸200米为界。


(完)
5#
发表于 2009-10-2 15:43:59 | 只看该作者
哇,这个是好东西,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