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博工作特别是博物馆工作中科研与从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杨志刚先生撰文(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21日6版)认为,应该借鉴其他学科包括国外的经验,创办职业性的文博硕士专业教育。这中观点是建立在文博或者说博物馆已经被比较普遍地理解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上的。新颖之处在于杨先生的主张是将科学向工作延伸,使科研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文化遗产应该也正在快速地成为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因为文化遗产本身包含的科学内涵极其丰富,而文化遗产事业要安身立命,又必须有良好的管理与运作体系,并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和其他社会要素有比较好的匹配和结合,否则无以担当起保护、研究、弘扬、传承和创新的宏大任务。
雏形中的文化遗产学业首先是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文化遗产及其研究(主要是本体研究和价值诠释)、保护、管理、经营与传播分享;处理这些对象已经产生了许多严格的分支学科如考古学、博物馆学、管理学、保护科学等。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文化遗产学所包括的内容显然比考古学或博物馆学等任何一门单独学科都要大,也比它们简单的加法要复杂。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不但博物馆、文物及其保护、管理以及世界遗产等似乎都可以装在里边,而且必须进行有机的结合,系统地考虑到遗产的发现、界定、相关资料的采集、整理、保管、保护、管理、经营与传播利用以及它们与当代社会文化的互动和传诸后代等关联性问题,注意学科交叉之后所产生的新的边缘潜在意义和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注意文化遗产在现实文化和生活中的动态传承,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学科的原初意义就是研究某种或者某类学问。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等,学科越来越和具体的工作、和职业结合在一起。现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学科方兴未艾,比如著名的MBA(工商管理硕士)、PBA(公共事业管理硕士)等, 它们既研究相关的科学内容,更和工作和管理和运作和效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的纵向分工日益深化和横向的关联程度空前提高的形势下推动并提升社会某一方面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文化遗产学就正是这样一门应当和遗产价值及本体研究、管理、经营、运作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综合的创新性学科。它在本质上不是实证的、解释性的科学,而是建立在科研、对对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实践性、管理性和经营性的科学。(作者:曹兵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