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204|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访三条桥——感受那一份不再的孤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8 23:57: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一篇三条桥周边遭受严重破坏的帖子(http://www.langqiao.net/web/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817)引起广大廊桥粉丝们的强烈关注。帖子曝三条桥周围的环境遭受人为破坏,一是桥头的小庙被拆建成大庙,二是连接桥体的石板路被浇灌了水泥,网友惊呼“曾经是最孤独的廊桥如今不再孤独”。作为最受人喜爱的廊桥之一,三条桥曾被网友评为最美丽的廊桥,其美就美在周边环境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没有一根电线杆,没有一点现代的建筑影子,如今周围遭受重大改变,深深地引起网友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所有廊桥的生存环境担忧。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变化让网友们继2003年“三条桥保卫战”之后又一次对三条桥的强烈关注呢?本周日(2010年11月7日),同样对三条桥牵挂不已的大笨钟前往三条桥,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给网友们带来三条桥的最新情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0:18:44 | 只看该作者

     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式木拱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

  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泰顺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0:26:51 | 只看该作者


新58省道经大安、西旸走竹洲线,11公里左右便到达前往三条桥的路口

值得肯定的是,原先竹洲线前往三条桥的路途,其中有1公里左右是简易的泥土农耕路,路面狭窄、简单、松垮,一遇雨天,非常泥泞,一般的车子根本无法进入,更严重的是因为路面本身并不是为机动车而设置,因此路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次泰顺乡贤王运政先生以及其胞妹王爱秀女士在温州市交通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在泰顺县交通等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共筹资60多万元,将原先的泥石路进行拓宽,建成了现在长达1公里,宽4米的崭新的水泥路面,这个不仅大大方便了游客,缩短了游客到三条桥的路途,而且大大提高了自驾的安全性。

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通往三条桥的古道口——野猫头
野猫头处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停车场,可以容得下七八辆车,也可方便掉头。值得注意的是,4米宽的路面,也只能容纳小车单独顺畅通行,如有会车还需要很小心,这里如果有设置弯道应急停车避让点就更好了。另外团队旅游大巴还是不好直接进景区的,毕竟只有4米宽的路面。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7:32:26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进入三条桥的古道路口(稍后会介绍一下本次一同前往三条桥的三位小朋友)

这段古道看起来不起眼,而且也是长满了青草,实际上几年前当地的农民伯伯已经自发出资给古道进行了拓宽加固,记得当时已经拍过照片的,不知道能否找到。

往下一点,就可以看到古道的拓宽加固工程刚刚完工不久

还有不少碎石堆砌在古道上,可能是这个地方还要修建一个休息平台什么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7:40:06 | 只看该作者

过了一个弯,很快,和以前一样,古老的三条桥就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横跨在不远处的溪水之上了


远眺三条桥,没有鲜艳的色彩,三条桥朴实的如同我们村里的乡亲

再前进一点,稍微留意一下,可以看到左边桥头扩建的小庙



6#
发表于 2010-11-9 13:04:31 | 只看该作者
古桥依旧怡倦眼 青山不共你白头
7#
发表于 2010-11-9 16:22:4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05还是06年去时候,第一次去三条桥,桥那头正在开挖山体建那石头小庙,一起去的杭州几位客人直摇头,可惜,刚过没几年又继续一次,那再过几年会不会……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8:56:2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继续。看到这两张照片,可以进入正题了,就是这条古道的修整引起了廊桥网友们的强烈关注。大家可以从照片里看出,村民们给古道进行了精心的拓宽修整,还在临崖地段安置了警示石墩,应该说村民们的用心大家是完全可以体会到的了,这里我们也是应该给予肯定和感谢的。

稍有遗憾的是临近廊桥的古道路面被浇灌了水泥。
不足的是拓宽道路而劈出的不少石块直接被倾倒到了桥下的溪滩上,暂时影响了美观。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9:26:32 | 只看该作者
2010-11-1 18:55 上传
下载次数: 0






本次争议的核心应该是这里了,最初没有后来(五步虎回忆大约是05或06年,但是我觉得好像更早)临时建起来的小庙(见上图)被拆了,一座比原来大的多,也豪华很多的庙宇建起来了。


规整的条石外墙,飞檐翘角,屋顶双龙戏珠,村民的想法是要给庙里的菩萨改善一下住房,所以没有多考虑到与廊桥整体环境的协调。

(小笨钟发现脚下很高,要我过去牵他下来)

新修的庙宇除了让人感觉跟古廊桥整体环境的不协调外,因为整体很大,过于抢眼了,这张照片大家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小笨钟看我站那么高拍照,对我大声说:爸爸,快下来,危险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9:49:5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难想象,村民的初衷绝对没有破坏廊桥环境的意思。最初庙宇里的菩萨是供奉在桥里的神龛上的,在桥里烧香拜佛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考虑到古廊桥的防火需要,菩萨迁出了桥里的神龛,当初那个临时的小庙我想也仅是暂时修建的,因为修的很简陋,我估计村民当时就打算日后要重修庙宇的,这次大庙宇的修建落成算是圆了村民当初的一个愿望,只是这么一来直接造成了廊桥整体环境的不协调。

村民在庙宇边上给过往游客和民众围造的泉水补给点

换到法律角度,2009年7月公布的《泰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规定国宝三条桥的保护范围是桥身四面各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上游至洋洲电站大坝为界,下游至龙井潭为界,桥两侧以山的分水岭为界。 村民的行为因为直接是在廊桥的保护范围内修建庙宇,这个很显然如果知道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话是不应该在桥头拓修庙宇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村民一定要知道廊桥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个责任应该是落在文物主管的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首先是应该普及法律法规,然后是加大对国宝廊桥的巡查,早发现情况早点给予指导,但是这些机制据我了解还做得不到位,这次事件,政府主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不到位的责任。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0:03:04 | 只看该作者
事情发生了,环境的改变短时间内是无法挽回的,说实在,村民实在也是好心办了不一定好的事情,个人内心也不忍心让村民推倒花钱修好的庙宇拆掉,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也只能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教训,思考怎么才能使我们的廊桥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个人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国宝廊桥的法律法规普及宣传:
1、给每座廊桥设一个铭牌,类似门牌。牌上标明廊桥的名称、始修年代、保护级别以及保护范围、控制范围等,并且标明文物主管责任单位,附上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2、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和人员的文保普法教育,廊桥分布于山村,千百年来在当地村民的精心呵护下得以完好保存,如今廊桥已经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是人类共同的物质文化遗产,廊桥的保护已经不能光靠村民的热情,随着廊桥热度的倍增,廊桥面对村民以及游客的热情往往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因此做好廊桥文化保护普法教育非常重要。
3、政府主管部门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从最初的筱村文重桥到战州的永庆桥再到现在的三条桥,这些本来可以及时制止的破坏性举措都是在事后网友发现曝光后才引发重视的,期间政府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的声音和举措,这是最让人伤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廊桥一座接着一座面临着同样问题的关键原因所在,我想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都不是说给文物立了碑就可以做好的,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一直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廊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廊桥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12#
发表于 2010-11-9 20:06:10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什么记忆那么深我是记得的,因为我那时候涉及的管理事物,省里一位管理该事物的领导要我带他去最偏僻的一条桥,我就带他去了三条桥,我记得回来我不知道在县内什么论坛还发过帖
13#
发表于 2010-11-9 20:18:11 | 只看该作者
对了~回来说下~我管理的事物不是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0:51:3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我还想点一下我这个帖子的标题。一直以来,格子老师写三条桥的“最孤独的廊桥”一文深受广大廊桥网友们的高度评价,而如今三条桥不再孤独了,毕竟,村民也好,政府也好,游客也好,都对三条桥给予了前所未有地的共同关注,我们真不希望这种关注不会对三条桥的固有生存环境起到怕破坏性地改变。我们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当年的“三条桥保卫战”已经告诉我们,任何对廊桥破坏都是对前人和后人的不负责任的。那天一同前往看桥的几个小孩在三条桥下游玩,看到桥下没有多少流水,翻遍可以翻的小石头也看不到鱼虾和蟹,其中有个小孩失望地大叫“这是什么鬼地方,溪里水少,一个螃蟹也没有”,我想上游的水库开发商们,这就是你们当年建坝拦水的直接后果了。
有时候,真希望廊桥一直都孤独着!


三条桥下几近干涸的溪水。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1:10:44 | 只看该作者

该让那天与我一同前往的三个小朋友登场亮相了。从左到右:小帅柳俊志、小笨钟桥、小淘陈其根。

善于模仿的小笨钟,模仿哥哥的动作可真像

一路上小笨钟都是我抱着的,别看其他两个小子在古道上快步如飞,但是上车之后却是另外一个情景。

这是回程的路上的一个场景,稍远处两个小朋友晕车晕的东倒西歪,能吐的都吐了,坐在地上不肯再坐车回家。
小笨钟倒是一点事也没有,乘停车等待的时间要我泡奶粉给他补给。

最后,广告一下,因为带了小笨钟不便携带大相机,这次所有的照片都是iPhone手机拍摄的。
16#
发表于 2010-11-10 22:43:40 | 只看该作者
那天起不来,大小笨钟不等我了……
17#
发表于 2010-11-12 21:07:11 | 只看该作者
稍有遗憾的是临近廊桥的古道路面被浇灌了水泥。
不足的是拓宽道路而劈出的不少石块直接被倾倒到了桥下的溪滩上,暂时影响了美观。

关与以上两点洲岭乡政府已与村民达成共识
挖除路面的水泥,适当清理桥下石块,尽量还原路桥的协调性。
18#
发表于 2010-11-14 07:1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衣 于 2010-11-14 07:13 编辑

那就好点,但愿影响美观是暂时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08:12:4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洲岭乡政府能够看到网友的呼声并给予重视和拿出实际行动,廊桥的保护主要还是靠当地的政府部门的,给广大游客修了一条好走的水泥路就值得肯定。另外建立廊桥保护巡检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希望乡政府能和县文物主管部门共同考虑
20#
发表于 2010-11-16 21:34:12 | 只看该作者
大笨钟 发表于 2010-11-15 08:12
感谢洲岭乡政府能够看到网友的呼声并给予重视和拿出实际行动,廊桥的保护主要还是靠当地的政府部门的,给广 ...

这哪是洲岭乡政府拿出实际行动重视!分明是文化部门督促并拿出一万多块钱让洲岭乡协调整治!洲岭乡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