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批评】2005年,文化被肆无忌惮地娱乐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9 13:3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color=#a60000>  砖头话语:</FONT></STRONG>“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高雅”
<>  <B><FONT color=#a60000>矛头指向:</B></FONT>“娱乐文化”之过
<>  <B><FONT color=#a60000>话题摘要:</B></FONT>
<>  2005年以《超级女声》为高点的平民娱乐大潮席卷而来,它的整个遴选过程让成百上千万人疯狂,伴随的还有网络娱乐的不断蔓延,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他们不断涂改着“羞辱指数”,换取商人们的笑容……近日,针对这样的现象,来自全国各地参与北京文艺论坛的专家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 高雅艺术总是在拯救文化的呼声中挣扎,被曲解的经典艺术却传达着娱乐文化盛行无忌的信号。
<P>  <B>反方:世俗娱乐打压传统文化</B>
<P>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分析说,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娱乐文化的需要和影响,然而娱乐的“文化”只是生存方式的简单层面,它虽然以大众文化潮流形态出现,却未必是大众文化精神价值层面的需要。可怕的是许多肤浅低俗的娱乐内容包装着文化的外衣打着接近百姓的招牌曲解文化。我们应该知道当观众习惯于娱乐的直接享受而厌烦思索的时候,“娱乐文化”的危机就出现了。尤其是一些被喻为“精神快餐”的娱乐性文化消费,毫无深度可言,长期依赖还会患上“营养不良症”。所以要强调娱乐文化和文化娱乐的区别,娱乐文化注重本能的快感,而文化娱乐则倡导精神文化,它们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人们不能也无力阻挡娱乐时代的到来,但倡导文化娱乐而不跟随娱乐文化前行,警惕享乐文化消磨精神世界是十分必要的。<a href="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3910192.html" target="_blank" >&gt;&gt;&gt;</A>
<P>  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担忧:“高涨的娱乐指数就像兴奋剂让人走火入魔”。这将是人类带毒的盛宴。他指出,狂欢原则和零痛苦原则,正在成为娱乐市场的最高标准,但过度的文艺娱乐化将导致公众谴责。而当我们指责厨子烹调“文化垃圾”的同时也要追究为其添油加醋的某些媒体。一些生活类媒体为追求“卖点”让“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高雅”,这无疑是对文化娱乐的误导。大众媒体炒作文化“呕像”,反精英、反智慧、反美学的时尚此起彼伏,这体现了大众美学的胜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闹剧里,电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P>  <B>正方:文艺的广泛娱乐化不足为怪</B>
<P>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论坛组委会秘书长索谦提出,娱乐是文艺走向市场的制胜法宝。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艺娱乐功能的彰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产物,市场需求是最终裁判和风向标,广大民众对文艺最初级的、最普遍的需求就是娱乐,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文艺的广泛娱乐化就不足为怪。索谦表示,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无需大惊小怪,我们应该找到科学的方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文艺如何驾驭市场经济而不是被市场经济所驾驭。
<P>  <B><FONT color=#a60000>编辑点题:</B></FONT>2005年,是中国文化领域里很奇突的一个年份,启功、巴金等大师一个个离世而去,芙蓉姐姐、“超级女声”一群群蜂拥而至,沉甸甸的东西少了,轻飘飘的东西多了,原本清清雅雅的精英文化变成闹闹哄哄的大众文化。这个年份、这个时代,我们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照理说,我们可以让精神的归精神,世俗的归世俗,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审美的标准和思考的能力,只是希望,那些乱七八糟瞎起哄的角色能够远一点,那些粗制滥造苍白的东西能够少一些。 </P>
<P>来源:人民网</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6-1-12 00:15:35 | 只看该作者
是否“娱乐文化”之过 ,不好说。<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