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朗德上寨:露天风情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17: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朗德上寨:露天风情博物馆
2009年12月0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杨沐春涓文/图
===================================



朗德上寨廊桥

  “推开窗就是山”,人们形容贵州山多,常常这么说。山的后面往往躲藏着村庄,因为山的夹拢和阻隔,即便有公路连通,也依然保留着相对原始和拙朴的本性。

  贵州雷山县朗德上寨浓缩在山峰夹拢处的一端,望丰河缠缠绕绕地从寨边和山脚下淙淙流过。水色碧绿澄明,仿佛绿宝石般晶莹剔透。一条河把进寨的路分为两条。山路小道没有公路平坦,却也正好可以看到不寻常的景致。

  在苗岭山区,常常可以见到铜鼓坪。我们走了不多一会儿,在护寨树的山坡下,就有一个新铜鼓坪。坪子很大,全用鹅卵石仿照铜鼓鼓面纹饰精心铺就,形同一面巨大的铜鼓。没有多作停留,我们就翻下山坡奔向农田赶路了。

  我在田埂上穿行,摇摇摆摆的样子,勾起台湾校园民谣《赤足走在田埂上》般的诗情画意,只是没有暮归的老牛作伴。还好,挑着柴禾的老农从旁边走过,不远处,小燕子擦着水面盘桓……

  没有稻田的坝里长满了绛红色的浮萍,肥厚得如同铺向坝塘的毛绒地毯。黑乎乎的小豆豆密密麻麻地在植物略为稀疏的水里游动,好久没有看到过小蝌蚪了,不计其数,那么多。散养的大鹅,蹒跚着脚步在河畔觅食,两大两小,一个小家庭。平坦的视线中冒出新搭建还未完工的全木质展示馆,陈列着纺车、碾子以及叙述苗族生活的木刻。放牛、摸鱼、耕田、织布、喝酒、喂养小孩……无限丰富的生活景象。

  眼前出现一座桥。朗德上寨多桥,百来户人家,竟然有45座桥。我像燕子般在这座桥和那座桥上“飞动”,不时停下脚步,四处瞭望,唯恐把某个细节漏掉。挑担装石子的男子,洗衣冲菜的妇女,蓝天白云,澄明剔透,四周很静,只有流水哗哗作响。

  直到看到朗德的寨门,我的童趣宣告结束。朗德的寨门有讲究。三座门楼都较为玲珑,虽然造型各有不同,但都是木制结构,没有通常的门板,而且门椽上面皆盖着小青瓦。我经过时,不是年节,也没有和旅行团掺合在一起,所以无缘见到村民盛装出动、迎来送往的场面。苗寨的拦路酒早已名不虚传,据说苗家人的热情好客,都含在这自家酿的米酒中。

  全寨120多户,100%苗族,不是姓陈,就是姓吴,建寨距今已有640多年。老支书姓陈,72岁了依然身板硬朗。他说,寨门不仅是村民休憩纳凉和迎来送往的场所,还有护寨功能。苗家每年冬季都举行“扫火星”。村民在寨门外用芭茅草绾一草标插在地上,意为灾星出得去,进不来。

  和寨门相比,我觉得寨内随处可见的“曲形栏杆”更富有诗意,苗语叫“豆安息”,而我更喜欢当地俚语中对它称谓“美人靠”。这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乍一听,还以为是到了江南水乡。老支书特意把我引到自家吊脚楼二楼堂屋“美人靠”上。这里是他们家的尊贵客厅,墙壁上有几十个大镜框,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海内外重量级人物都来过这里留影纪念。

  我的目光聚焦在那一个个特别长的屋廊。鸟笼、渔网、捞兜、辣椒,还有黄灿灿的苞谷点缀在廊间,有的人家廊内放着纺车、织布机和缝纫机之类,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向外人昭示着和谐的田园生活。

  朗德人有很多自己的习俗,经常会让外地人感到新鲜。朗德人对鸟的叫声欣赏到五体投地,以至于女孩一出世,父母亲便用鸟的羽毛在她的嘴上抹一下,祝愿姑娘长大后跟鸟儿一样善于歌唱。

  告别前,我饿着肚子坚持完成了一个心愿。美滋滋地换上苗族女子最漂亮的盛装,戴上银冠、银角、银牌、银项圈和银耳环,以木楼为背景,拍了许多照片。这里的一切都是露天民族风情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少了我那返璞归真的身心,难道不是吗?!

链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0499858.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