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一片茶园两重天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6-9 07:59
标题:
一片茶园两重天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width=680 border=0>
<TR>
<TD><B><B>一片茶园两重天</B></B>
<B> ———减产之后的泰顺茶农</B> </TD></TR>
<TR>
<TD><FONT color=#999999> 记者 汪文 见习记者 王丹容 记者站 陈仲华 </FONT> <FONT color=#999999> 2004-06-08 </FONT>
<b>喜 茶
</b> 从3亩茶园起家,每年一亩半亩地开荒拓展茶山,凭着夫妻两人和一套制茶机器,43岁的泰顺茶农雷祖松,在县城繁华处购置了一间4层楼房。他并不肯讲明自己一年有多少收益,只是满足地笑着。
泰顺县仙稔乡早篱?是仅9户人家的自然村,因为雷祖松的带动,每户人家都吃上了“茶叶饭”。凭着多年“攒”下的90多亩茶园,不少人在县城买了新房子,把山上的老宅改成茶叶加工厂。雷祖松的老屋里,茶叶杀青机、理条机、炒锅一应俱全。“村里有7套这样的机器,一到傍晚5时多,全村都是隆隆声,
一直响到夜里12点呢。”指着一大箩筐新制的夏茶,雷祖松说,“是昨晚做的,粗茶不值钱,才20元一斤,这里能卖三四百块。”
“春茶、夏茶、秋茶,可以一直从元月采到国庆以后,隔3天就能摘一批。12亩茶园,每天要4个采茶工才来得及。另外还插了20万株5个品种的茶苗,一芽一叶,一秋一春就成苗了,销路也不错。”雷祖松的脸上透着掩饰不住的快乐。早篱坵人在茶字上得了实利,开始合计着要联手开垦200亩茶山。
尽管雷祖松们用来制“名茶”的机器并不是一流的,但雷祖松却说,这几年的春茶,一直很紧俏,有人上门订货都不一定卖。像今年的1500多公斤明前茶,价格在200元到100元之间。而现在的夏茶,早有人定下了,隔几天就会来收一批。“虽然我们的茶没什么牌子,但‘泰顺茶叶’四个字还是响当当的,不少人认这个牌子。”茶农如是说。
<b>叹 茶
</b> 但是,“泰顺茶叶”在泰顺本县人心中却没有这么沉的份量,许多茶农甚至放弃了自家的茶园。号称有10万人吃“茶叶饭”的泰顺,像雷祖松这样的茶农,正在日益减少。即使在曾经产茶近万担的老茶区泗溪镇,去年的茶叶产量仅1千多担,大部分茶山都荒芜了。1977年就开始在泗溪茶园作茶工的包松科,现在镇上开了一间茶叶铺子,卖的正是自己茶园里产的茶。他是泗溪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茶农之一。
“泗溪最辉煌是在1989年到1992年间,镇里有茶叶收购站14家、加工厂38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茶农收益降低,开始对茶叶失去信心,纷纷另谋出路。”在包松科的印象里,好日子在1994年后就不再有了,“再后来,县里劳务输出盛行,轻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现在还剩下的茶园在采茶季节常常连找采茶工都很困难。而已经荒下来的茶园,更是没人再出来收拾了。”
<b>谈 茶</b>
10年前,泰顺茶叶总产量达到3.2万吨,是历史最高水平。到了2002年,茶叶产量仅为1580吨,产值4380万元,而目前茶园面积大约4000多公顷,近三分之一茶园已荒芜。今年春茶产量,比去年减少了10%。泰顺茶叶,已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徘徊阶段。
据泰顺县茶特局局长陈美松和农艺师王亦财分析,目前泰顺茶产业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是“小、散、老”,难以统一管理。对散户而言,少有人认真经营真正的品牌,也确实缺乏实力。另一方面,零散小茶园想作规模经营,却因缺少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等因素而难以实现。
就在日前,浙江十大名茶出炉,曾被专家评为“芽叶肥壮,白毫显露,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泰顺茶叶,在初评时就被淘汰了。“中国茶叶之乡”该何去何从?</TD></TR></TABLE>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