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绳墨’来‘圆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满怀敬意地让到一旁。
只见神采奕奕的“绳墨”——负责廊桥肇建的大工匠手持钉锤,从草色青葱的山道上走来。他凑近散发着新木味道的桥身,桥上还有一处黑漆漆的小洞,徒弟立即迎上来,递过手中的一条木板。木板应着锤打声合入桥身,鞭炮声适时地响彻山谷,久久回荡。
“圆桥”是为桥梁竣工举办的仪式,那一刻,众人视野里涂成红艳色彩的廊桥竟使他们热泪盈眶……
这虽不是我眼前的场景,但在远及三四百年之前、近至上世纪中叶的浙南山野,它却常常发生。因为“绳墨”、“主绳”、“副绳”这些字样,在当地许多明、清古廊桥遗迹上屡屡留刻。当年,我造访浙江泰顺岭北乡上洋村时,发现建于民国年间的泰福廊桥上,同样记有“绳墨董直机”5个字。我循着线索找到这位时年79岁的老匠师,他便给我讲了上述的故事。
浙南地区,并不是富甲天下的鱼米乡,相反,它偏僻而闭塞。此地的民居绝不奢华,但人们却对造桥之事,极为认真与热忱。这些桥梁既需凌波跨涧,又要负载千钧,所用都是容易朽坏的木头材料,却造得扎实、耐用。
如今这些古桥不仅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而且这种营造木拱桥的技艺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的价值只在于美感和对绝活技艺的见证?不然。
越深入泰顺,廊桥的故事越令人感动。
来源:华夏遗产 作者:薛一泉 马小予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