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写给一座即将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16-1-28 17:28
标题: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写给一座即将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size=1em]题记:一个来自北方的友人第一次来到温州。他问,你能说说温州吗?我说温州曾经有二百四十多条河巷穿城而过。这是一个写在水上的城市,这是一个内涵水德的重镇,一个有着无数动听故事的文化名城。
一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着小杭州”。在宋代杨蟠的诗里温州很美。就像瓯窑的青翠的釉片——宁静、安祥,静如止水,澹淡无涯……到了清代,孙扩图的笔下温州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了。“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
温州的骚动与宁静、奢华与宜人,在诗人的眼里永远是一个全新的感受。就像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去之间会有所惦念。
温州兼有山海之利;它是瓯越文明的缩影。温州人即是一个群体,同时也是环境和传统的产物。
“瓯居海中”。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第一次记述东南的山隅海国。从此,瓯烙上一个合适的身份和永恒的印记。
二 当第一缕文明的初阳从曹湾山巅袅袅升起,潮起潮落的大河之间,瓯人清晰的面孔象石雕一样呈现。一晃就过去了许多许多的光阴。
那个叫西周的年代,瓯人神秘的面纱下,交织青铜的光影,以及石棚墓故事。在向南的或向北的山坡上,野菇一般飘落,穿越千年时空邃道,定格昔今。
东瓯国九曲回肠的爱恨情仇,将一段不该尘封的历史重新演绎,巨人背影如山如海,将东瓯的历史翻铸成一张一张厚重的书页,象种子一样存活不朽。
当人流潮水一样从四面八面涌来。年代的界线已模糊。瓯人站在山海的平台上,看着海的浩瀚。瓯江、飞云江、鳌江不舍昼夜奔流到海,想象着那边的梦境。塘河两岸的无数村落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
一种青釉的瓷器在瓯江边诞生了。江边一座城崛起。城里居住的人,在天地之间享受着一个奇人天才的规划。斗城里的水井,河流,街巷依偎于映日荷花的塘河水畔。这城宁静而祥和。它成为一个兼包并蓄的舞台。诗人写下山水诗又走了,像一只不疲倦的候鸟飞过绚烂的东瓯天空。一个叫叶适的大师官场失意后回到家乡,住在水心村里写出很多文章,茶院寺旁夜读的学子和他的老师们一起,耕耘“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的事功思想。永嘉四灵低吟浅唱的诗句惊起一滩白鹭,消失在雨后的子规声里。宋代永宁巷入夜时分,箫鼓正阗,正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它们是喝着丰和春酒或是吃着瓯柑的九山书会的才人们写的。一个叫永乐的皇帝很认真的把它们收进了他编的书里。信河街的漆器坊,横屿的造船拉纤的声音,拉着西山的瓯窑产品往返村镇的独木舟,泽雅的纸山上,屏纸映山红一样漫山遍野的绽放。韩彦直手植的柑橘飘香千年到如今。
这是一个千面的温州。它最美丽的面孔定格在宋代。李清照跟着高宗来到温州,文天祥也来了,“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诗人给温州带来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啊。高宗驻在温州的城里,在愁怅与迷茫中引领帝国走向。
这是一个七彩的温州。温州港面对着双塔一线的航线,吞吐着东洋、南洋的货物,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征程。李处人从日本开船来了,周伫流足海外当了大官,周达观扬帆远洋锵铿出使真腊。王振鹏用如椽丹青巨笔,点染了七百里东瓯山海的《江山胜揽图》迹…….
一个商业气息浓重的城市,创造举世瞩目新经济模式。依然充满文化无限的生命力。我一直很喜欢十年前“2004CCTV城市中国系列活动”的评语。文字当是一个很温州的人写的。
“这是一个善于分工的城市,
也是乐于使用合力的城市,
一个喜欢以小见大,
更会以小搏大的城市,
一个懂得无中生有的城市。
他在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创造着生机勃勃的经济模式。
做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
她清晰的脚印,让人们感受到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
字里行间映现出温州与温州人搏弈商海,傲立时代前沿的风范。克制的言辞里,一个大温州无限的张力若隐若现。
[size=1em]三
如果让我选择温州最值得留住的时代,除了宋,晚清至民国那也将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一个人物与故事精彩迭出的年代。谁能想到帝师刘基的《推背歌》,会在大清倒悬之际被神秘的抬出,五百年后一语成谶。“三孙五黄”、“东瓯三先生”们远在京畿之外,革故鼎新的思想依然产生时代的“蝴蝶效应”。那是一个仕人、文人、商人交织,思想公知,乡绅精英,村夫野老倾巢登台的时代。很多高头讲章,真知灼见,甚至离经叛道的奇谈,都在那个变革的前夜异彩凸现,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那是一个值得去怀念的时代。如果说宋代永远抹不去是温州繁华、雅逸的绚美。那么,晚清与民国,则是传统文化在东瓯大地上最后一次深情的回望。这个时代,温州留下很多可圈可点的人,郑振铎、夏鼐、夏承焘、苏步青……。民国,海派风范让瓯江边的古镇重焕华彩。
中西合璧的建筑,铺陈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江南水城让人留恋忘返。张爱玲为胡兰成赶到温州,见证松台山满径松子和清凉的月光。在信河街的七十二条半的坊巷,依然留着汤和、张璁、黄淮的印痕。
温州,以历史和文化的名义,将雅逸写满大地。
你要诗吟就到江心屿上走一走吧;你要怀古就到海坛山上去看看1600年前的古城墙吧,尽管已不见衔花的白鹿穿城而过了;如果还不够,那就到更远的泰顺去领略一下廊桥的风韵、或是遍布在楠溪清流两岸的千年古村落,或是去一趟碗窑看看清代的青花碗是否还有出窑的余温。然后,在浅浅的疲倦里,喝一盅乌牛绿茶,高山云雾,北港黄汤,或尝尝瓯地小吃。然后,静卧在瓯海潮淙、雁山云影之间,安然入梦!
作者:高启新
高启新简介:泰顺人,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文史学者,作家。文博副研究馆员。1996年任泰顺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主持《泰顺县志》的编修工作,并担任《泰顺年鉴》主编。是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政协九届文史委特邀委员、《温州通史》编委、温州作家协会理事、温州历史学会理事、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副会长。
撰写已发表论文:《大历史背景下永嘉场筑堡自守的必然性》、《东瓯国西北界疆域考略》、《中国木拱桥“申遗”宜梳理的几个问题》、《温州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路研究》、《温州区域博物馆群建设研究》。
出版专著有:散文集《读书灯》、《塘河古迹遗韵》、《温州密码》。
主编文史专著《点击杨府山》;担任大型图书《塘河水》文字主撰;《温州博物馆、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珍藏弘一大师墨迹》;先后撰写《永嘉场——王半场》等8个不同主题馆的文本工作,并为温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片文字主撰稿。个人文学作品《鸟趣》等4个作品分别获得第一、第二等奖和优秀奖,并在省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文史专栏。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