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中国木拱桥在德国雷根斯堡建成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15-8-5 22:31
标题: 中国木拱桥在德国雷根斯堡建成

建成剪彩致辞译文
——刘妍

我是刘妍。我是这座桥的建筑师。但我不是一个建筑师。
2010年起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我是一个Bauforscher(建筑考古学者),在我的工作中,我更接近历史学者、考古学者或人类学者。不管怎样,我研究历史建筑与技术。自2009年,我开始对这种特定的桥梁及其工匠与技艺进行研究,稍后,这个题目成为了我博士论文的主要组分。

去年秋天,当Heri(园主)第一次写信给我,他想要在他的园中建一座中国木桥。我在回信中简要地介绍了这种中国东南特有的木构桥梁,它的建筑技术已经列入了联合国(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eri喜欢这个“UNESCO桥”的主意,并请我帮他物色一家建造企业。
但此事没有企业。这种桥梁技术如此特别,只能在传统造桥匠人中找到。它对于造桥家族几乎是一项秘密,代代传承。直到今天,造桥匠人仍然像中世纪一样工作和组织。
他们不在企业中,而在一位造桥大师(译注:绳墨师傅,以下称绳墨)的领导下,并往往以亲属关系为集合。他们直接从有需要的村人手中得到项目,一切依照乡村法则。事实上,这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六年的研究后,我认识几乎所有的造桥匠人。我向其中几位询问了报价,并选择了张昌智师傅,福建省周宁县一位66岁的老匠人。

我的选择并不仅仅因为张昌智的报价最低,并且因为他出自一个传承最久--八代传承的匠人家族。在1960年代末,张昌智师傅曾造过两三座大型桥梁,其中最大的一座跨度达到43米。

虽然张昌智师傅及其技艺对于桥梁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当地政府并未给予古桥及匠人足够的重视。张师傅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过着贫困的农民生活。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个项目,我可以创造一个“三赢”局面:Heri得到一座桥,我得到一个研究与记录张昌智造桥技艺的机会,而张师傅在将近40年后再一座实践造桥项目,并由此得到收入与名声。



那么这种桥到底为什么特别?
秘密藏在下部结构中,即桥面板之下的支撑结构。

这种结构被今天的学者称作“编织拱”。它由两套折边拱组成,通常是一个三折边拱和一个五折边拱。但在一些小桥中,譬如我们此例,两套系统可以都是三折边拱。每个拱由一组纵向梁和横向梁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有如纺织品。由此两个拱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刚性更大,更加稳定的结构。

通过这套巧妙的构造方式,这种桥可以达到极大的跨度,可至40米以上。超过万神庙的跨度--古罗马的混凝土拱架,以及文艺复兴之前的任何石桥--却完全使用木构。





这种“编木”结构的桥梁,在当代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之前,几乎仅可见于中国。
而在中国,它有着悠久的传统。
其中一个最早的例子,见于12世纪的绘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如此有名,您们几乎可以在德国任何一家中餐馆内看到。
在画卷中部是一座大型的拱形木桥--虹桥,以相似的“编织”结构建造。

中国之外只有很少的编织桥案例,其中包括达芬奇草图。在他1480-1520年代之间的桥梁设计中,达芬奇设计了一种同样的编织结构,与虹桥非常相似,但是晚出约4个世纪。

最有趣的事实是,根据我最新的研究(尾注1),达芬奇的思路与中国没有一丝历史联系。他们二者都扎根于其自身的文化,并且功能相异。二者都是其历史背景中的天才创造。


我们的桥在中国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即中国东南,浙江与福建的两省交界山区。它们与虹桥或达芬奇桥有很大区别。他们极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
这个区域有着连绵无尽的高山深涧。没有桥即没有路,没有路即没有民生。
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特殊的桥梁形式,将编织拱与一套桥面系统组合起来,跨越深涧大河,在群山之间连结起令人赞叹的道路网。

形式并非这种桥的唯一特殊之处。建造才是真正的难点。当桥梁建在深谷或危崖之上,是不可能像我们今天在德国的施工一样,在它下面预先搭建密实、稳固而安全的脚手架的。
因此造桥匠人发明了一种巧妙而简单的脚手架系统,使用一对秋千架式的构件,只有一对柱和柱间横梁。借助这套简单而具有危险性的脚手架系统,勇敢的造桥匠人在攀爬在水面或深渊之上工作,有时,他们会为此献出生命。

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对于建筑构件及脚手架的准确计算,是这种造桥技艺的核心秘密。



我们今天尚有约100座这种形式的历史桥梁遗存,其中最古者有390岁。

它们是朴素的乡土建筑,尽管对于当地村落与村民意义重大,但在古典意义下它们甚至难以称为“建筑”(Architektur)即宏大的纪念物。他们以朴素的颜色和形式,沉默地矗立数百年。

直到1980年代,学术界才知道这种桥的存在,而对造桥匠人存在的知识甚至更晚,晚至2000年前后。

有幸的是,自从2009年得到联合国的关注,这种桥梁得到了重生,最近几年建成有许多新桥。
我们这座建在德国的木拱桥,是这种桥梁第一次走出中国。




建筑构件在去年冬天在中国加工完成,我参与了加工,与匠人一起工作。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在今年春天由中国海运至德国,六月中旬三位中国匠人抵达Wiesent,包括张昌智师傅。6月28日我们举行了标志木构部分完成的上梁典礼,7月10日整座建筑建造完成。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造桥匠人来自偏远山区,他们的生活一半是农民一半是木匠。他们的工作方式几乎还是中世纪式的,他们没有设计图纸,他们一边建造一边设计,而不是提前设计好,他们所有的专业知识来自于过去的经验。
老匠人几乎很难理解现代的建造规则和工程知识,尤其是一个海外项目。尽管他在40年前造过大桥,对这座非常小、跨度只有7米多的桥梁,他反而做不好正确的设计。
所以我必须其中帮忙,在设计上,在画图上,在适应德国的各种新的要求上。所以最终我的名字作为建筑师与匠人们的名字一起写在了桥廊中央的大梁上。

所以这座桥最终也成为了我的桥。我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也许--但希望不会--是我的学术生涯中唯一的建筑项目。




是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下部结构是这种桥梁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对于当地百姓,意义最大的却是桥廊。它看起来就是一座房屋。是的,在当地方言中,这种桥也被称为“屋桥”(译注:实为“厝桥”)。

中国东南多雨湿润,所有木构桥梁都建有廊屋,不只木构,石桥也往往做成廊桥。桥廊是对下部结构以及行人的遮护。
有了廊屋,桥梁成为村民聚会与休闲娱乐之地。廊屋中部总是设有神坛,供奉当地或佛教神明。在我们的此桥之上,此处供奉观音菩萨。
所以一座桥也即是一座庙、一个会场和娱乐场所。
除此外,桥梁的正确选址事关村落风水,影响着村落生活的幸福。


我很有幸能为这座桥出一份力。它是一座连接中国与德国之桥,连接这片大陆的东西两端,连接中国乡土文化与这个美丽动人的纪念性建筑群,连接乡村社会与现代的国际化世界,连接正在消逝的过去与传承的未来,
而对于我,连接纸面上的研究与真正的应用。

这种桥在中国也常常沿用其12世纪先例之名,被爱称作“虹桥”。我很高兴迎来我们的“虹桥”在雷根斯堡的建成剪彩。这是一个幸运的巧合。(注:“虹桥”Regenbogenbrücke字面义:雨-拱-桥,“雷根斯堡”Regensburg字面义:雨-堡)

感谢您的时间。


注1:Liu Yan. THE INVENTION OF DA VINCI’S WOVEN STRUCTURES.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NSTRUCTION HISTORY

图文:刘妍
北京人,1984年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方向博士,专注于浙闽两省编木拱桥的专项研究。

534444366872841288.jpg (571.36 KB, 下载次数: 292)

534444366872841288.jpg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