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泰顺木拱廊桥发展历史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13-11-25 19:47
标题:
泰顺木拱廊桥发展历史探讨
作者:张俊
泰顺县地处浙江省温州地区南部,与福建省毗连。泰顺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晚期开始就有人类活动。自唐以来,许多仕宦之家入境隐居,他们一面烧山垦荒,一面开馆兴学,文风从此渐兴。县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在战乱年代里,这错综复杂的地形成了和平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稳定的生活氛围中生活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创造生活。宋代本县政治、经济、文化日趋繁盛,在这期间,与外界来往频繁。同时,较多地方已烧制出大量的外销瓷,增进了对外贸易,商品交易渴望便利的交通。从而历代勤劳的山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至今还保存有各式各样的古桥梁。根据清代光绪年间重编的《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县境内仅古桥梁就有87座。古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以独特的造型、风格、艺术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均受桥梁专家的重视。在诸多的古桥中,尤其是木拱廊桥倍受青睐,被编入《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等。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木拱桥仅在浙闽边界山区尚有少量分布,而泰顺境内却为数甚多,这些木拱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损毁。为此,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及时地对泰顺木拱桥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泰顺木拱廊桥概况
《分疆录》是清光绪年间编写的泰顺县志,书中记载着泰顺古代桥梁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泰顺人民用心血和汗水撰写的一部丰富多彩的木拱桥修建史:
1、 三条桥位于州岭乡和洋溪乡交界溪上。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三条桥在七都,此桥最古,长数十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旧渐就圯,道光间里人苏某独力重建,拆旧瓦有贞观年号”。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现桥清道光廿三年(1843)建,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
2、 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水尾。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仙居桥在城东十五里,明(景泰年间)知县郭显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六月洪水冲壤,弘治四年(1491)知县范勉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650)崩圯,四十二年(1563)知县区益重建,今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里人复造之。”该桥有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长42.83米,宽4.89米,高12.6米,净跨35.14米。
3、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营岗店街头,长51米,宽5.2米,高10.5米,净跨29米,桥屋14间,64柱,桥面坡度25多度。据《交通志》记载: “建于明正德7年(1512),万历7年(1579)毁于大水,乾隆四年(1739)重建,咸丰六年(1856)再建,同年又遭水毁,次年又再重建。”又据村民相传,该桥经过多次复造,因为该溪水流急,洪水位高,桥两岸低平,需垒石作岸。每逢洪水暴涨,水渗满两桥座,桥座被洪水松动不能支撑自重,从而被洪水冲毁。现桥是经过多次选址总结经验复造的,终于收到了一次重建,历久不颓的良效。
4、 东桥俗称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西200米的东溪上。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道光七年(1827)重修。”该桥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跨径25.7米。1989年,与北涧桥(下桥)同时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北涧桥俗称下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63)重建。”该桥长51.7米,宽5.37米,高11.22米,跨径29米,桥屋29间,计88柱,中央有重檐阁楼。
6、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
7、潦下桥位于南浦乡潘洋村。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 “祭下桥旧桥已毁,道光二十八年里人吴族倡建,上架屋十余间又坏於水。”现桥光绪六年重建,长44米,宽4.8米,高12.7米,净跨32.2米,桥屋16间,72柱,中央三间矗起为三层楼阁。造型宏大别致。1990年8月20日,被洪水冲毁。
8、三滩桥,净跨42米,是跨度最大的木拱桥,1950年毁于洪水。
9、叶树阳桥,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1965年因修建公路被拆除。
10、双神桥建于1937年,1989年在双涧溪水库建设时拆除。
据调查,下察溪桥、章坑黄碧龙桥、叶山桥、葛家渡桥、积库坟岙桥、苦岭尾桥等,虽然这些桥以不复存在,但都属于木拱廊桥。
从以上诸多多例子中来看,桥罹难,皆因水患。在《分疆录·建置·津梁》中,记录了泰顺人民在与自然的顽强斗争中,逐步改进木拱桥的建造技术,明代中期(叶树阳桥建于明景泰五年)步入成熟阶段,终于结束了过去屡建屡毁的历史。
二、唐、宋三条桥遗址
三条桥是本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染。据《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三条桥在七都,此桥最古,长数古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旧渐就圯,道光间里人苏某独力重建,拆旧瓦有贞观年号。”为此我县文物部门对此进行实地考察,检查桥上旧瓦,尚未发现唐瓦,但发现一块长30厘米,宽23厘米的旧瓦,其上刻有“丁已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二日开工作瓦,其年米谷真价口口口五十文”的字样。此外还在该桥上游10米处的石壁上发现旧桥遗址(参见三条桥旧桥遗址图):三个洞口为42×28厘米的并排方孔向东岸倾斜,其左下边附一个洞口为22×29厘米的方孔也向东岸倾斜,还有两个直径为51厘米的重直圆孔。由此分析,三个并排方孔是主梁孔。
为了纪念喜庆,古时候一有喜庆的事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是表示不忘怀。周公得到一株嘉美奇异的禾苗,便用来给也的文章命名;汉武帝和到一只宝鼎,便用来给他的年号取名;唐宋时期洲岭和洋溪人把三条主梁架设的桥梁荣耀的命名为“三条桥”,三条桥由此而得名。
三、北方木拱桥基本情况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中对虹桥作精心描绘,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这种虹桥的原型。“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青州城(今山东益都)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公元1032--1033)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宋室在金政权打击之下南渡,于临安(今杭州)建都,金及后起的元朝均建都于北方,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北移,汴运失去输运漕粮的重要地位而急剧衰落,河道亦逐渐淤塞变迁,独特的虹桥,失去了赖以推行的基础,终于在它盛行一时的汴河上湮没了”
四、泰顺木拱廊桥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
泰顺木拱廊桥从实物、文献资料及古桥遗址等方面来看,历史发展脉络鲜明。三条桥在清道光年间重建时,发现有唐代贞观年号的瓦片。近年来经实地考察,该桥上发现刻有宋绍兴七年(1137)的瓦片,还在上游10余米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中的柱孔结构来看,它与明清时期的木拱桥结构有相似之处,它的三条主梁也以近45度向对岸倾斜,与对岸的三条主梁相应,从而架成八字形的梁架,然后利用两根圆柱抬高另一层梁架的梁脚,以致使两层梁架相贯。
汉代“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渭水桥’提供了当时桥梁的明晰形象,它是一座多跨梁桥,每跨端点连接处各由四根木柱组成的排架式的桩支承着”。由此而知,汉代渭水桥桥柱都限于抬梁的高度以下、限于主梁架宽度以内。而三条桥旧桥遗址中的两条圆柱孔之间的距离要超出主梁架的宽度,从而判断这两条圆柱要高出支点横梁用于建桥屋和架设横梁以及提高另一层梁脚位置的作用,以致运用纵横相贯,相互承托,减少桥柱的架桥技术,为使达到避免桥柱受洪水冲击而造成桥毁的局面,这是桥梁技术的一次革新。三条桥旧桥遗址是多跨式木桥向飞桥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桥型。
汉代“沂南汉墓和成都青杠坡汉墓都有桥梁画像砖。它们都是多跨,两个边跨倾斜,中间诸跨水平。上部结构和桥柱都与渭水桥相仿。从三个相隔甚远的地区的汉代古墓中发现的桥梁图形竟是如此相似。足见这种多跨梁式是当时普遍采用的形式”。“渭水桥”为八字形桥,泰顺木拱廊桥的发展过程也没有脱离这种八字的外型。汴河虹桥的发展经过是从多柱式直接发展到飞桥无柱,而泰顺木拱桥的发展经过是从多柱式逐渐减少桥柱和逐渐把桥柱往外移,然后再发展到完全不采用桥柱的“飞桥”。
目前还未见过其它地区有类型的多跨式木桥向“飞桥”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桥型的资料,但是泰顺三条桥旧桥的确是多跨式木桥向“飞桥”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的桥型。假如,那时有现成的北方“虹桥”技术传入的话,也就不必去走弯路,再去尝试三条桥旧桥这种桥型了。但泰顺木拱廊桥从现桥历史看,都在明代中期至清代晚期建成,至今风风雨雨历时三百至五百多年而不毁,在此之前都是屡建屡毁的残局,这就说明泰顺县的木拱桥技术萌芽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代中期。以上几点充分证明了泰顺木拱廊桥是在本地区不断改良而成的。所以说泰顺木拱廊桥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
五、泰顺木拱廊桥结构形式
泰顺木拱廊桥与汴河虹桥的结构从外表上看有很大的差异。汴河虹桥看上去近似半圆,故称虹桥(参见:汴河虹桥示意图)。而泰顺木拱廊桥建有桥屋,梁架外缘钉有挡风板,成八字外形,所以过去这种桥一直被误认为是“八字撑架式”。它的桥梁是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甲组是用三节拱骨对接,各节并排用七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横梁上,架成八字形。乙组是用五节拱骨各节并列用六根拱骨榫接在四根节点横梁上,并与甲组拱骨相贯而成,形成交错搭置,相互承托,逐节伸展,达到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架飞桥无柱,为使达到避免桥柱受洪水冲击而造成桥毁的局面。为加强梁架的横向稳定性,还设有横向斜撑架,又称“剪刀架”。节点横梁起联系各组拱骨外还起着横向力的均衡分配作用。梁脚衔接在端竖排架地梁上,端竖排架以圆木组成,呈杆栏式框架,紧贴两边桥台壁。柱排架起桥梁自身重量向两桥座力的均衡作用。垫脚石是使拱脚能始终处于力的最佳位置。桥面木梁一端榫接在节点横梁上,一端榫接在柱排架上,从而达到降低桥面的坡度。桥面铺3--4厘米厚的桥面板,其上建屋。桥屋一般都采用五架抬梁式,明间一则设神龛,供旅人求神保佑平安或村民求天神保佑桥的本身。木拱桥一般当中三间高起为楼阁式,顶盖青瓦,屋脊两端街栋鳌鱼,脊中做火球,四翼高翘,翼尾鲤鱼衔草。整座桥支撑两桥座,桥座为椅形用石彻而成,排水情况良好,使桥座与木结构的地方保持干燥。当地村民习惯把挡风板染上红色,这是对木拱桥装饰的传统手法。一是防腐,二是美观。清代董正扬就曾经描写过“绿水红桥白板扉,春深门巷最依。”的诗句。桥屋向桥座延伸数间,保护桥座不会被雨水冲毁。桥上建屋可弥补桥拱自身力的不足,可以稳定木拱桥,又能起到抗自然因素的作用。泰顺木拱廊桥都有较长的桥座,建在两边山崖,利用自然条件加强木拱桥的坚固耐久性,可以限制桥拱的水平移动,整座桥力的分布非常合理。木拱桥的艺术处理也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泰/顷木拱廊桥的梁架结构不是很华丽,因为这种桥梁都有屡建屡毁的历史,建筑者不知这种桥梁在大自然的变化中究竟能维持多久。在尝试建设的过程中,不使过多的财力、物力、人力付诸东流,所以建筑者使木拱桥廊屋结构做得简练和实用,竭力以桥梁的坚固性和持久性为首要考虑因素。一旦建筑者对这种桥梁的坚固性和持久性有十分的把握后,就会在艺术的角度上去做文章了。
汴河虹桥“最未一节拱骨,作为北端拱址约有三分之二的长度被培土垫拱埋置于桥堍之下”,这样的木拱脚在垫土里吸收一定的水份又不被散发,始终处于潮湿状态,容易腐化。一旦拱脚被腐化再要修理就非常难。再则,汴河虹桥没有桥屋,风吹雨淋不能经久,这似乎是证明汴河虹桥失传的原因之一。泰顺木拱廊桥就特别重视防潮,拱骨外缘钉挡风板、建桥屋并延至桥座,这都是使桥梁保持干燥的办法。困为干燥的木料不易有细菌的滋长,从而使桥梁不容易腐化。泰顺木拱廊桥还在预防洪水冲击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如:文兴桥由于特定条件而建在溪水的转弯处,因为溪水受弯壁的阻碍,所以溪水产生一边高一边低、一边急一边缓的现象,而文兴桥也因此建成一边高一边矮的造型,这都是竭力使桥梁避免被洪水冲击的技法。这些都表明了建筑者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建桥技术,同时在木拱桥上作了创造性的应用。在诸多的实例中可以证明泰顺木拱廊桥的悠久历史。如:叶树阳桥,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1965年因修建公路被拆除,有511年的历史;仙居桥康熙十二年(1673)复造之,距今有328年之久,雄辩地证明泰顺木拱廊桥的科学性。
六、结 语
在山涧溪谷上架桥对结构功能有特别要求,尤以避免洪水冲击成为必须考虑的要素,其次,山区村落稀疏,路途漫漫,桥上建屋可使耕作在外的山民免遭日晒雨淋之苦,能给山民生活带来方便。另外,山区林木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加工方便,为木拱廊桥的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木拱廊桥就成为最佳选择,并被广泛采用。这种优秀的桥型,为山民的水陆往来和畅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现了昔日建筑工匠深湛的技术造诣和认真求实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