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廊桥上念《过桥经》祭屈原 保护:继往开来的前瞻之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廊桥在逐日失去交通之功用后,一些地方修建公路拆桥甚至故意毁桥。屏南曾经也有100多座廊桥,如今只余60多座。一位位造桥老工匠的离世,廊桥的造桥核心技艺也濒临绝境。所幸,屏南县委、县政府和民间以及当地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廊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对古代廊桥进行保护,对廊桥工艺精心呵护,对廊桥工匠予以关注,使得廊桥文化在县内较好传承。 早在2001年,当地便组织力量在全县进行古桥梁普查,掌握了廊桥等桥梁所处位置、保存现状、与桥梁相关的工匠情况等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版《屏南古代桥梁》一书,为廊桥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弘扬奠定了基础。2006年,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县委宣传部,除抽调宣传、文化等单位专业人员外,还调动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参与这项工作。在领导、组织、人员、经费等各方面予以保障,形成全县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同年,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与闽东北其他9座廊桥捆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从此走向高潮。 屏南还非常重视木拱桥传统造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廊桥工匠展示造桥技艺提供机会与空间。先后投入180多万元资金,原样搬迁了金造桥,修缮了百祥桥,重建或新建了双龙桥、卓洋桥和十锦桥。给工匠提供了承续技艺与传授学徒的实践平台,也为强化公众对廊桥工艺的认识营造氛围。同时,积极向上申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该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9月,屏南、寿宁等县份在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下,开始申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屏南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精干人员编写申报文本和收集制作相关资料,不仅16次修改补充申报文本,还先后6次赴北京向专家请教。 今年春节期间,屏南作为我省主要代表之一,应邀参加文化部等18个国家部委在京联办的,长达25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为参观者现场展示木拱桥建造和廊桥模型制作技艺。廊桥模型还被中央艺术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收藏。在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直接关心下,该技艺终于在今年挤入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名单。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这个祥瑞喜庆的日子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终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屏南县拥有并与相关县市共享的第一个世界级遗产,必将使屏南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传承工作带入新的辉煌,也必将对屏南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乃至区域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 屏南是正在崛起的海西重要生态旅游基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所产生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成果,不但壮实了文化之根茎,增添了文化多样性,而且丰富了以“亲水天堂”白水洋、“爱侣圣地”鸳鸯溪为龙头的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屏南向海西生态旅游强县迈进。 |
在国家地质公园、4A级旅游区白水洋重建的木拱廊桥双龙桥。 文化:雅俗共赏的传统精华热烈祝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汴水虹桥就是木拱桥的典型代表。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屏南等地为代表的闽东木拱廊桥,更被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木拱廊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 除艺术本身的巨大价值外,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还蕴含着许多颇值细述之文化亮点。如廊桥与地方民俗、信仰,与史实、传说故事,与桥名、碑记,与楹联、书法,等等。可以说,每一座木拱廊桥,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廊桥首当其冲的乃用以交通,然而,在社会演变中,也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密切相联,还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桥屋内大多设神龛,供奉佛教或道教佛像和神像,如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土地公婆、临水夫人等,是乡民祭祀的重要场所。而且,屏南许多地方还沿袭着桥上祭屈原的习俗。端午节这天,周边的信众会穿上专门在诵经念佛时用的服装,带上香纸、米粽等物品,聚集廊桥之上,一遍遍地,无比虔诚地诵念《过桥经》,并向桥下抛粽子,以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及为自家祈福,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屏南的廊桥桥名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内韵,每一桥名都折射出文化思想,令人一看便知当年倡建桥梁者的博大情怀和对廊桥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如万安桥,取义万民平安,万事平安;百祥桥意为桥纳百祥,吉祥如意,还有千乘桥、广福桥、广利桥、惠风桥、清晏桥、劝农桥、连升桥等廊桥,桥名直白而又蕴含良好祈愿,符合中国传统取名习惯,是儒家文化的具体化,给人以美妙之遐思。 “过客匆惊难去马,行人且喜有长虹。”“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六水数家分。”这是分别采撷于万安桥和千乘桥上的两副楹联,其楷书功底厚重实彻,一笔一划遒劲有力,非专攻楷体相当时日者而不能为之。楹联的意境很美,寓意亦深,光看文字便仿佛可见到一个动感十足的优美画面,感知到作者书写联作时的心态。在屏南,几乎所有的廊桥都能见到类似的楹联作品,它们题在柱上,写在梁上,一座廊桥有十多幅甚至数十幅。楹联作为建筑艺术的衍生物,在廊桥上表现出来,更为奇特,其内容不仅要体现心境与思想,还得与周边景色相融相谐,带给人美的享受。因而,廊桥楹联实为描景抒怀之佳作。试想,一位远方过客,途经廊桥,在此歇脚或避雨,眺目望桥外风景,昂首看桥上楹联,那该是怎样一番情境! 一以概之,一座廊桥,即是一座浓缩了历史与诗情画意的小型文博馆。 |
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 工匠:传承文脉的坚守情怀廊桥工匠是廊桥文化最忠诚的守护者。廊桥建造工艺若无工匠们代代相传,也许这建筑艺术奇葩真会成为不可复制的标本,随岁月流逝而一天天残损消失。在屏南,就有这么一个坚守廊桥文化的家族———黄春财家族。 黄春财年逾古稀,出生在长桥镇长桥村一个造桥世家,祖父黄金书是清末享誉闽东北的廊桥工匠。父亲黄象颜,一生造桥31座。造桥工艺一代传一代,到他这里,已传了七代人。他15岁跟父亲去建瓯、顺昌、古田一带造桥建屋,20岁便担当“主绳”重任。那是1956年,他第一次以“主绳”身份建造了上圪桥而成为廊桥工匠后起之秀。1969年,他建造古田县平湖镇唐宦桥后,30余年隐没乡间。然而,造桥技艺并未随他的“隐退”而失传,他依旧按照祖传方式把技术教授给儿子。2004年,他再度出山成功搬迁了金造桥;2006年重建了白水洋景区的双龙桥;2009年,为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申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有关影像资料,又专门修建了十锦桥。 年纪虽大,但黄春财身板硬朗,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还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能画桥梁设计图纸的工匠。他说,这工艺,学起来也许不太难,而要精通就不容易了。有人或许参与建桥无数,却不能担当“主绳”,桥建成后,没资格在梁上留下芳名,这种师傅称为“帮场”,只有“主绳”与“副绳”可以梁上书名,流芳千古。如今,但凡县内要新建木拱廊桥,多是请黄春财担任“主绳”,他颇为此感到自豪与欣慰,一则说明他的建桥技艺得到公认,再则,发展廊桥文化和生态旅游让他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时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经过宣传、文化等单位的努力,他成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今年春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举办,黄春财及其儿子黄闽屏、黄闽辉作为木拱桥工匠代表,现场展示木拱桥建造技艺,参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更多机会,建更多木拱廊桥,为建桥倾其毕生。同时,他越发认真严格地将全部建桥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等他真正老了,使不上劲儿了,儿子便可接替他,将这项工艺传承下去,把廊桥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