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吴明华:其实你不懂温州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欧文    时间: 2009-4-19 21:43
标题: 吴明华:其实你不懂温州人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0-6-13 10:49 编辑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上世纪80年代初,冰雪刚刚消融,春天到来之时。

  他,因为文学创作并连续发表小说等作品而蜚声文坛,在温州乃至浙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时我也时常读他写的小说,有的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小说很生活化,情节也生动。

  然而,过了几年,他悄然退出文坛,销声匿迹,有人说他“下海”当老板了……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采访的吴明华。

  吴明华,笔名白晖华,温州泰顺人,1943年出生。曾当过工人、士兵、教师、干部。十七岁时在《东海》杂志发表小说《车间里的春天》,接着又发表诗歌、散文等。1980年在《东海》上发表短篇小说《帽子的故事》,不久在大型文学杂志《钟山》、《江南》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中篇小说,小说《团长夫人》获全国职工优秀文学作品奖,从而在浙江文学界产生影响。他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协浙江分会理事、温州市作协副主席、温州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还与同事一起创办《文学青年》杂志,任副主编直至1988年杂志停刊。
     1992年始涉足商海,从事房地产、酒店、娱乐等行业,并与人合作投资医院。现为一家四星级酒店及两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2003年“非典”期间重新执笔写作,于最近出版了《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出版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我也拜读了。这是本研究温州文化现象的著作。作者以作家特有的目光解读自己的同乡,注重亲身经历的表述,注重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描述了温州人的性格特征。我作为温州人读此书倍感亲切。

  几年前,我也曾写过几篇有关温州人的人文性格比较的小文章。读了他的大作之后产生了许多的共鸣,也深感自己的肤浅与不足,同时再次引起我对温州人人文性格探讨的兴趣,于是萌发找吴先生交流的念头。

  与吴明华先生多年不见面了,今天相见甚欢。他仍是那么的充满活力,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位六十多岁的人,而且还是那么的时尚,衣着讲究得体,文化涵养溢于言表。当我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打算与他谈谈温州人时,他再三强调:“我不是你们《温州学人对话录》专栏的学人人选,我只是作家而已。”我赞同他的说法,学人与作家是有区别的。不过,他的这本书并不是小说,而是把温州人作为研究课题,总结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感受写成的,洋洋25万字。从“温州学”的层面上说是对温州人的研究,有一定的人文科普价值。因此,我把它看成是“温州学”的成果。于是,那天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金:温州,如今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名闻全国,走向世界——放大了的温州;温州人也不仅是传统的籍贯归属,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立志改革,敢为天下先的象征。因此,温州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各种社会现象和各类温州人构筑了不同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了中国转型期的许多社会形态。目前关于温州和温州人的著作不少,有专家学者的研究,也有官员记者的观察。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本书的?

  吴:2年前的一天,我发现了一本《闲说中国人》的书。从头看到尾,居然看出愤愤不平来。中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虽说这本书只收录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闲说”,我以为不管省略了哪个省市,也不能省略了浙江省和浙江人,《闲说中国人》中应有浙江人的一席之地。

  不过,我还有自知之明,不敢代表浙江闲说一通。一是我虽为浙江人,却生活在浙南的温州,不说地域偏僻,习俗、民风与浙北一带也不同,不能代表;二是才气不足,“闲说”而能吸引人,非大手笔不可;三是搁笔多年,笔墨生疏,等而之下,更加无能为力。巧的是读此书之后的一个月,“非典”肆虐,报纸报道温州竟 也发现一例疑似病人。我的企业一夜之间由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整天只得枯坐等待。面对桌上的那本《闲话中国人》,我心中蠢蠢欲动,又起了写作的念头,花了50天,拉出《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的草稿。

  金:有人说,会写文章的人与嗜好烟酒的人相似,写作的“瘾”上来是很难受的,非动笔不可。看来您也一样,虽然“下海”了,可是有感受时也是不吐不快啊。我拜读了您的大作,真是宝刀未老,不减当年,而且更有成熟老辣的神韵。

  我在阅读中发现,您开宗第一篇就从“瓯”说起,这是不是您解读温州或者温州人的切入点?

  吴:是的。“瓯”对温州至关重要,温州人大多有“瓯”字情结。瓯是古代我们的祖先制造与使用的盆盂类陶器,盛水盛酒用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这是1700年前西晋杜预在《苑赋》中说的,也是迄今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陶瓷产地的记载,足可证明瓯的历史悠久。从文化学上说,“瓯”已经融入了温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与“瓯”有关的语汇、实物仍是很多,如瓯越、东瓯通常是指温州,瓯绣、瓯塑、瓯柑是温州的特产,而“瓯里瓯兜”则是温州人形容某事办得拗手,不顺畅。“瓯兜相”就是说这个人衣着邋遢,形状猥琐,等等。可见“瓯”与我们关系密不可分。

  根据我的观察与思考,温州人不仅善于制“瓯”,温州的地理环境也像一个“瓯”,因此世世代代影响塑造了温州人的性格。

  金: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瓯”形容温州地理地貌的观点。过去,我们都说是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与外界阻隔,远离中原文化。您这样比喻是否可以说明温州人的性格与“瓯”有关?

  吴:对。温州地形就像是一个“瓯”,三面是山一面向大海,当中是平原,好像一个盛满了温州人民世世代代美好希冀的“饭碗”。这个“瓯”是瓯民的一个大家园。她为瓯民遮风避雨,供他们起居饮食,也将他们阻隔在中原文明之外。所以说,温州人的特殊经历和独特个性,都是因为这个“瓯”。同时,也是这个“瓯”,形成了独特的瓯语。

  金:说温州的人文不能不说温州话。在您的书中,您提出温州话应当属瓯语系或温州语系的观点,这是事关温州话归属的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温州话的归属,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章太炎曾将温州话归属于闽语系,“属福建而从福宁”;赵元任和王力都将温州话归之于吴语系,属南吴语。您是另立一说,那么您为什么认为应该这样归属?

  吴:我对语言的研究一窍不通,不知道如何分类。只是有个疑问:我能讲上海话,上海话属吴语无疑,我基本能与无锡、苏州、杭州乃至我们温州的邻居台州人沟通,但他们听不懂温州话。沟通无从谈起不说,并且连语言结构都完全不同,将温州话归于吴语系我想不通;我在福建当过兵,了解点闽语,实际温州话也无法归到闽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有个瓯语系或温州话语系,将闽语与大荆话(与台州话相似,可以明确地划归吴语系)除外的所有温州方言,都归到这个语系,不要再让那些听不懂温州话的语言学家,将温州话一会儿塞入闽语系,一会儿塞入吴语系,好像温州话没有归属似的。

  我曾就这一观点与为学者的老友沈克成说过,他是赞成温州话属吴语系一说的,但他的说法并未能说服我,温州话虽说与闽语、吴语一样,祖语同是江东方言,既然吴语、闽语各自成系,发音独特、语法独特的瓯语当然也可能独立成系。打个比喻,小国也是国,在联合国里大小国家都是一个席位。在我们的语言“联合国”中也应还有瓯语系或温州语系一个应有的席位。

  金:您的观点很鲜明,沈克成先生研究语言多年,出版过《温州话》一书,几十万字,您这是向老友提出了挑战。我认为,从学术角度这样进行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对活跃温州文化界的学术气氛十分有利。真希望这样的不同观点的争论越多越好。还想听听您对温州人性格研究的观点。

  吴:我认为温州人的性格形成还是与“瓯”有关。温州地处东南,温州人不怕海,飘洋过海谋生于温州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海上有风浪有海盗,出门就得冒险,所以温州人不怕冒风险。也因为“瓯”的地貌,温州人还尚武。温州近大海,历史上海盗、倭寇、洋人随时可以入侵,中央政府援兵姗姗来迟,温州人只好自己组织起来,以武力抵抗。所以武人习武,文人习武亦很普遍,有的文官还办团练,如清朝的孙衣言、黄体芳等。就是现今,温州在全国的武术比赛中,散打、拳击、柔道、摔跤等项目常有上佳的战绩。这是温州人性格中敢打敢拼敢冒风险的一面,也是开放性格的表现。

  金:我在写温州人的人文性格中也说到开放的一面,您强调的是似碗似钵的“瓯”的地理环境对温州人性格的影响,特别强调尚武的个性。而我强调的是温州远离中原文化,形成了温州人“天高皇帝远”的叛逆性格。那么您认为温州有保守的一面吗?

  吴:当然有。我认为最为开放的是温州人,最为保守的也是温州人。

  开放是因为面向海洋,而保守是因为受瓯样地形的影响。历史上温州融入主流文化的时间极少,我在关于温州的时尚、饮食、娱乐等章节中都表述过这层意思。如果从时尚角度来说,温州人缺乏小资情调。

  温州城市不大,大学屈指可数,且学校又搬到郊区的茶山,没有多少大学师生去泡咖啡厅。温州又极少上规模的外企,高级白领寥寥无几。在商业氛围这么浓的地方,讲究实惠的温州人也极少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在温州也不至于穷困潦倒,他们会设法先赚钱再玩艺术。即便是单身一族、丁克族,在温州也从来没有成为时尚。

  所以,温州泡酒吧咖啡厅的只是赶时髦的少男少女,或谈生意的中青年人。既然不讲究情调,也就没有突然之间地忧郁起来,便会想着吮螺蛳啜啤酒,小资情调便荡然无存。

  而引导温州时尚的是哪一批人呢?一是华侨,特别是出国又回来投资或做生意的年轻人,他们的服装、首饰和生活品位,总是温州年轻一代效仿的对象;二是年轻老板,他们的经济条件好,特别是太太们,还拥有时间,可以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三是大城市来的为数不多的高级白领以及从事娱乐业的漂亮女孩子,他们收入较高,又具备自身条件,职业又要求他们必须穿着光鲜,具有一定的品位……于是,这三类人组成了引领温州时尚潮流的特殊阶层。但他们不是小资,他们的文化不够,坦率地说,其时尚的品位也不高。

  金:您的这一分析还是很有见地的。记得我在写温州人与上海人的比较时也说到,上海人坐在衡山路的咖啡厅里慢慢悠悠地在咖啡杯里搅着调羹的那种优雅风度,在温州怎么也发现不了。我想这是与文化背景和文化素养有关,这要经过长期熏陶的。

  刚才我们共同描绘了温州人,这些是否可以说都是过去了的温州人,将来的温州人应该是目光远大,走出小小的“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世界公民。但温州人与此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身上还有许多毛病,而这些毛病只有我们温州人自己能发现。

  吴:你说的在理。你说的也是我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我也意识到了,所以我还应写这本书的姊妹篇——新一代的温州人。新一代的温州人是企业家的第二代,他们有的在读大学,甚至在国外深造,回来之后挑起父辈的企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形成温州的新文化。这是温州的希望之所在。

  金:是啊。这也是我们希望所能看到的。现在我想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您的笔名白晖华,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

  吴:“白”是我母亲的姓名的最后一个字,我外公家是个书香门第,对我影响很大;“晖”是我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他出生在泰顺,是他带我进了温州;“华”就是取我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来源:温州网 责任编辑:sencier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old.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